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课程特色

点赞:13562 浏览:577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7-000-01

摘 要学术界主流研究领域中关于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众多,在不同范围、角度、层面中提出各自的观点是学术研究的细化;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根据自身专业领域特色提出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独到之处.旨在为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建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关 键 词中医类专科院校体育课程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逐步走向成熟,体育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体育教育管理规章,以保证其健康发展.总的来讲,学校体育教育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方面是以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体育类高等学府;另一方面是综合类高等院校以及各专业类、应用类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以培养健康体魄的体育课程.如何有效开发现行的教育资源,优化体育课程设置,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达到最优的目的是此间众多学者努力的对象.笔者认为体育课程设置问题不能泛化论,应该探索一条基础性、实用性、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途径.

一、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因素分析

(一)传统理念的固话影响.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基于学生学习基础之上,目前大部分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由于受到固有教育理念的影响一味重视中医传统保健项目的体育教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它球类、徒手操、以及轮滑、瑜伽、体育舞蹈、跆拳道等一些新兴运动项目的教学.一定基础上体育课程的设置建立在了以学校需求为主,以传统模式的保留为主,忽视了以学生主体的教育目标.(二)体育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对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专业性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培养中医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体育课师资配备上远远落后于其它医学类科目.造成同一院校师资配备比例严重失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师教育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其次,专业内部教学资源不足,部分体育课程缺少专业教师教授,在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兴趣意向与学校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

二、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现状

(一)课程目的模糊,课时安排不足.注重技能传授,忽略体育意识培养是目前学习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体育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一部分,相对于中医院校专业性课程,更多强调的应该是学生锻炼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健康意识的培养,课程理念应该融合素质教育培养要求.体育课程设置大多高校基本一致,每周2课时体育课,每学期平均在15-18周之间,以最多数计算每个班级一学期参与体育课应该载36学时左右;高等医学类专科院校由于受到课程以及实习期间较长因素影响,体育课仅仅在一年级进行教学,学生借助体育课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不够.(二)讲授内容泛化,评价方式相对滞后.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讲授人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体育课程教学环境面对的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体育课控制因素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作用于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场地器材安排、外界环境因素控制等都没有做出大胆的尝试.教学内容应该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载体,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创新出更多的内容,可以探求更多的教学形式,最终实现“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体育目标才是体育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其次,作为体育课成绩考核形式也远远落后于目前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每一位参与体育教学的主体都能从其中体会体育课程带来的健康心态,单一凭借运动技能掌握去评价体育课程成绩的优劣明显已经滞后,体育课程应该开发多元化、差别化、层次化的评价体系,针对个体差异性分组别、分项目进行探索同样是体育课程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课程特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课程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体育课程创新探索

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打破了建国50年来的一贯的自上而下和统得过死的课程模式,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1].众多学者、政策执行者也围绕此中心对体育课程设置问题做了更多的尝试.

(一)体育课程目的细化、多元化.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优势高等学府的体育教育经验,可以看到的是,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将成为学习者自发的一种的潜意识行为,多数人把体育作为业余学习期间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种锻炼行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体育课程全部为选修课程,不设置任何学分,对于上课学生收取一部分费用;其它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体育课程也多以选修课程为主,同时体育课程开设项目较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2].国内中医类高等专科院校体育课程的开设应该围绕课程“健康第一”的教育主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设各类健康体育课程,将体育课程功能细化,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差异性,从其各自的身体心理、专业技能、社会适应等角度作为出发点.(二)课外体育运动协会在体育课程意外发挥的作用.学生体育协会以及课外体育锻炼小组作为高等学校体育课外组织必不可少的形式已经逐渐常态化,而合理的利用这一部分学习资源,规范化的引导其成为体育教学以外相对有效的学习环节,应该纳入学校建设者考虑范围之内.此类组织一定程度上发挥出了体育必修课程所不能达到的要求.首先,没有强制性的制度约束使所有参与的学生都能根据各自兴趣爱好,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去完成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其次,抛开教师主导教学环节的课堂局限性,在一个完全放松,学生自主化的环境下去学习,充分发挥了每一位同学的运动理念,使其每个人的想法都能自由的参与到技能学习过程中,完全不违背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指导要求.


四、结论

总之,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应该建立在“学生主体、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上,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动机,以发展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以院校专业特色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开发有效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