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点赞:13185 浏览:568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现在社会面临许多公正问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改革为保障、以培育人民群众的社会公正意识为动力,社会公正问题才会逐步获得现实解决.

关 键 词: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一)公正的含义

社会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公正理念做出了这样的诠释:“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但是现代的平等要求与此完全不同;这种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和社会地位.”[1]

(二)公正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公正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是对特定社会存在状况的观念反应,它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是人类运用思维能力对社会关系的理论抽象,不存在生来就有的和永恒不变的公正原则.公正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过程.

(三)现阶段在推进社会公正方面取得的成果

逐步推进社会公正,是一个历史过程.关于推行教育公正方面,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经过25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才全面完成普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关于医疗公正,短短5年时间,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完成了全覆盖.我们讲公平正义,又不能脱离基本国情,这种推行只能从低水平起步也一定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逐步实行.

二、当今社会存在哪些不公正现象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在维护公平正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成员在禀赋、能力、机遇等方面的差异,也由于市场规则难免存在着诸多不严密和不尽合理之处,还由于我国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安排,导致了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以及贫富悬殊等不公平现象.

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问题.

它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由于种种体制性的障碍使得部分社会成员的应有权利受到限制.它是社会发展中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不能被平等对待的直观表现,在根本上显示出我国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平等地拥有社会发展的相应成果,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违背的.[2]

具体说来,我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问题主要有:其一,农民工的不公正问题.在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安全卫生保护权利、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享受社会福利权利等等.其二,城乡医疗资源不公正问题.医疗费用昂贵,药物费用居高不下,加重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其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给予偏远地区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代际间合理、公正流动的基础.

(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主要表现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水平一直存在着一定差距,特别是20世纪80年差距有所扩大,90年代后期差距进一步拉大.第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呈明显的阶梯式递减格局.第三,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是工资、奖金、各种补贴和津贴等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行业主要集中在垄断经营性行业.

(三)社会公共权力运用失当问题

社会公共权力指的是国家政府机关及其职能部门所掌控的用来调节社会经济生产、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权力体系的统称.所有公职人员都不得谋求法律和政策规定之外的任何私利和特权.但是,当前我国的一部分国家公职人员把手中的权力变成了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造成了社会公正权力应有价值的丧失.

(四)社会再分配力度弱化问题

所谓社会再分配力度弱化,指的是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国家在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等基本民生问题方面的公共投入比值却在减少.相对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的情况来说,我国的社会再分配的力度是弱化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发展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如何保证相对公正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公平正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一方面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力求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实现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公正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水平和状态的外在标志,也是公正实现的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

(二)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是实现公正的保证

在反对特权等不公正现象时强调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紧建设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网的织就关键还是靠改革.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是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既应改革不合时宜的制度,也要把实践中成功的做法制度化,还要探索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制度,使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民的社会公正意识

人是社会的主体,创造着社会的历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公民如何对待公正,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懂得如何运用规则的公正之人,每个公民都负有自我教育和帮助他人的义务.所以要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使其逐步深入民心,把强大的希望与信心向人们的灵魂深处根植,并逐步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旦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人们应该学会不再保持沉默,而是积极争取和维护公正,人们只有主动批判社会不公、弘扬社会正气,才能逐步实现公平正义.这也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