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理辨析

点赞:2885 浏览:72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理来看,体育课程的价值具有时代性,新时期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创建必须牢牢确立体能价值和技能价值的核心地位.生活世界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场所,体育课程具有鲜明的生活特征,学生的生活世界具有多样性,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梯次构建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意义生成的必经路径,它依赖于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纵向推进机制,在学校现场真切发生的体育课程实施需要以校本化开发为基础.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改革;价值转型;校本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011-05

Ascientificanalysisof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

ZHANGXi-qian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Guangzhou510303,China)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thescienceof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thevalueofth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istimerelated;fortheestablishmentofth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objectivesysteminthenewperiod,thecorestatusofstaminalueandskillvaluemustbeestablishedsecurely.Livingworldisaplacewhereeducationreallyhappens;th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hasdistinctlivingcharacteristics;students’livingworldsarediversified;forthebuildingoflevelsinth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contentsystem,students’livingworldsshouldbefullyconsidered.Curriculumimplementationistheinevitablewaytotheformationofthesignificanceofth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relyingonthepowerfulmechanioflongitudinaldevelopmentfromtoptobottom;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implementationvividlyhappeningatschoolsitesshouldbecarriedoutbasedonschool-baseddevelopment.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valuetranormation;school-baseddevelopment

恰逢世纪之交,中国全面拉开了基础教育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序幕.这次体育课程改革,无论是内在理念还是外在形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其改革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争论热点之多,堪称史无前例.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深入开展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势必带来新的冲击,新的冲击则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和适应.在历经10年有余的实验和探索之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上,非常有必要从学理上重新审视社会变迁与新时期体育课程的价值转型、回归学生生活世界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变革、体育课程的意义生成与实施路径的构建等重大问题.

1价值转型: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时代使命

1.1社会变迁与体育课程价值转型的必然性

自《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与实施伊始,体育课程在我国的正式确立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在这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急剧震荡与变迁.正如社会学学者郑佳明[1]所说:“历史迫使中国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模式实现社会转型,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铸造了中国政治新格局,并形成了革命的价值观.‘’失误是革命价值观念在封建主义思想强烈影响下的严重扭曲.改革开放完成了对‘’失误的拨乱反正,使革命的价值观转变为发展的价值观,但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变革,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科学发展观不仅使发展从以物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而且带动了价值观念上的突破与更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伟大复兴的意义与价值,与以往的历史转型相衔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性升华.”事实上,短短百余年的时间,中国社会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化,其中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专制社会向法制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及人民由臣民转向公民的历史变迁.社会形态的变迁、经济体制的革新及发展模式的转型,无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必然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纵观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无不是随着社会变迁而脉动.从体育课程正式确立初期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及稍后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到后来的体质教育思想、竞技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无不体现着相应时期的社会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必然有着新的价值追求.1.2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强化两大核心价值

1)体能价值.

体育的真谛就是身体的培育.追溯体育的起源与发展,无论是远古时期人类生存或部落战争的需要,还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恢复与兴盛,无不体现着对强身健体的诉求,更不用说现代社会对体质健康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很多,既有生活方式变迁的重大影响,也有营养、环境、体力活动等其它因素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体质下降并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原因,但体育课程理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学生身体培育的责任.总而言之,体能价值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将来必定还是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

社会现代化造成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往往意味着体力活动的减少,进而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作为现代化先行者的发达国家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经过“二战”后20年左右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回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青少年的体格有了明显改善,但1964年日本青少年学生的体力数据与1935年相比反而下降了.于是,日本学校体育的发展于1968年进入到体力主义时期,其核心是“提高体力”.经过此后1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青少年学生的体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1987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提出了一项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协助体育教师帮助少年儿童理解终身体育活动重要意义的“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促进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外源后发型现代化,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其中也包括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体能价值理应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

2)技能价值.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现代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对体育产生了不可或缺的依赖.体育在现代社会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它是增进健康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是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最有益、最有趣的途径.体育区别于其它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外显特征是运动技能,娴熟优美的运动技能也是使体育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有益、更加有趣的重要保证.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比以往更加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因为这更有助于他们体验现代生活的乐趣.

运动技能是学生学会健身、学会休闲、学会交往的基本手段,更是激发中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必要条件.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最佳年龄阶段,当青少年学生离开学校迈入社会后,无论是学习条件还是学习效率都远远不如在校学习阶段.另一方面,能力感和成功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催化剂,中小学生如果掌握了某项运动技能,甚至达到了运动技巧的高度,他们往往会非常乐意从事该项运动,当遇到一定困难时,他们也会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并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加强大的意志力.运动技能既是在校学习阶段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和能力的需要,因此,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应确立运动技能的核心价值地位.

1.3价值转型意蕴下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核心地位

从传统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传授和掌握体育与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再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无不表明我国体育课程历来有着重视体能价值和技能价值的传统.然而,改革开放30余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我国城乡居民终身体育习惯和技能的缺失,却不得不让学校体育界的学者陷入深深的反思:体能价值和技能价值在我国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体现了吗?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体育课程的体能价值和技能价值的达成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价值转型意蕴下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创建必须强化体能价值和技能价值的核心地位.

2生活世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梯次构建

2.1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改革的总体方针

肇始于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内容取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显而易见,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是新课程构建内容体系必须充分考虑的三大核心要素.事实上,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成果最终都会映射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新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十分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一总体方针,有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依据.“恰如马克思所言,生活是什么样,人就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人,因而,不同生活世界生成不同的个人.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和生活世界的变迁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历史就是这一过程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活世界的不同,生活于其中的人呈现出不同的样态;相同的历史阶段,个体生活的环境的不同也塑造不同的人格.所以,人的发展和生活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3].人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必然要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2.2生活世界是构建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学理依据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体育课程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文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有着更为鲜明的生活特征.体育课程主要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直接提供认知基础,它主要是为学生快乐、健康、幸福的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怎么写作.社会越是现代化,人们的生活越舒适,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就越高.体育课程对增强学生的体能、增进学生的健康,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幸福都是十分重要的.体育课程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为未来生活的重要准备[4].在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工作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其内在本质是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注重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体育锻炼中品味和养成健康向上的高质量生活.作为生活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体育课程,其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要避免过于强调体育课程的学科世界,转向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2.3生活世界的多样性与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梯次构建

1)生活世界的多样性.

现代体育的发展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世界,伴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世界日益精彩纷呈.改革开放30余年的丰硕成果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迁同步而行,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代中国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首要威胁.于是,“健康第一”顺应时代潮流成为了新世纪中国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不过,要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生活世界的多样性.

一方面,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学生生活世界的多样性.从经济形态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这3种经济形态有着各自相对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各自特点鲜明的的影响,对人们从事体育运动有着不同的需求.整体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3种经济形态并存的阶段,这一格局短时期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因经济形态的多样性而导致的学生生活世界的多样性,是构建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必然要面对的一种客观现象.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样会导致学生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在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等特性的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一是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二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三是地域文化的多样性[5].中国地域辽阔,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体育特色,这是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必须正视的重要的文化因素.


2)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梯次构建.

体育课程体现着国家对每一位公民体育素质的普遍要求,体育课程内容承载着体育课程的美好愿景.从国家意志到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成长,需要多个梯次体育课程内容的传递.有学者认为,从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来看,体育课程同样具有含义不同的5个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普遍认为体育课程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观念层次的课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编制和体育教科书编写中的全面渗透,这是社会层次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开设的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等属于学校层次的课程;而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等课程实施活动中实施和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课程,则是教学层次和体验层次的体育课程[6].由于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催生的学生生活世界的多样性,要求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呈现一种开放的状态.体育课程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开发主体,在国家层面,需要做好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对体育课程内容做出过于具体的规定;在地方层面,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传递作用,需要根据本地的区域情况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学校是实现体育课程愿景的基本单位,需要从学校自身的课程情境出发,独创性地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化.简而言之,体育课程内容体系需要梯次化构建.

3意义生成:体育课程实施路径的纵向贯通与校本化开发

3.1体育课程实施依赖于纵向推进机制的保障

1)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体育课程改革愿景的实现依赖于体育课程实施,漠视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只能是空中楼阁;体育课程意义的生成依赖于纵向推进机制的保障,脱离了强有力的纵向推进机制,体育课程实施只能是缘木求鱼.课程理论界普遍认为,课程实施研究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美国以“学科结构运动”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的失败.“学科结构运动”的一个重大失策就是囿于课程变革计划和检测设体系的制定,而对课程变革的具体实施过程关注甚少.自此,对“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7].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一场完整的课程改革必定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3个重要环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其改革过程同样内在地包含着3个重要步骤:(1)课程设计阶段:研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方案,编写体育教科书;(2)课程实施阶段:把设计好的“文本课程”付诸实践,转化为教师运作的课程和学生体验的课程;(3)课程评价阶段:对课程设计的成果和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评估和判断,以更好地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其中,课程设计是开展课程改革的前提,课程实施是课程价值生成的路径,课程评价是调适和完善课程改革的保证.

2)当前体育课程实施纵向推进机制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总体方针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描绘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蓝图.然而,中小学体育工作中“漠不关心,敷衍了事”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地存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依然持续下降,学校体育工作的现实状况依然不尽如人意.之所以造成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愿景与现实工作存在较大落差,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纵向推进机制的缺失.为切实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政策法规在学校体育现实工作中流于形式,明显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因此,构建体育课程实施的纵向推进机制并加强其约束力尤其重要.

3)纵向推进机制的关键是强化自上而下的执行力.

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教育意志的有力落实.遵循分享课程管理权力这一当今世界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新课程构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程管理体系.于是,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了不少学校体育工作的热点.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体育课程首先是一门国家课程,它承载着国家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国家意愿,体育课程实施的目标是要培养每一名学生的体育素质.与其它文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实施的纵向推进机制更加需要强化自上而下的执行力.在当前应试教育和“安全至上”的双重挤迫下,体育课程的实施惟有借助制度的保障,采取自上而下的机制,国家、地方和学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确保体育课程价值的有效生成.3.2体育课程在学校的具体实施需要校本化开发

1)校本化开发是国家课程实施的必由之路.

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是伴随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个新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学校现场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8].乍一看,这一概念似乎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包括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同时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笔者称之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9].为了避免引起歧义,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内各门课程实施的必由之路.

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理辨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课程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体育课程校本化开发的必要性.

从学生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和课程标准的特点来看,体育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运动技能包括6大类,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6大类中,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因此,尽管新的课程标准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但这是“例举”,不是要求“必学”,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怎样教技能,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10].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教材的简单执行者,他们也是课程开发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如果说课程专家研制课程标准是对体育课程进行的一次开发的话,那么,体育教师在学校层面的校本化开发则是二次开发.一次开发的成果是国家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框架,它具有宏观性、普适性、指导性等特点;二次开发的成果则是学校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它具有微观性、独创性、具体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