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风筝的文化学解读

点赞:5482 浏览:205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李言超(1985-),男,山东潍坊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黄伟(1986-),男,湖南邵东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 要:风筝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事物,放风筝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项体育活动.潍坊是风筝的故乡,是风筝的主产区之一.本文拟从历史渊源、存在条件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潍坊风筝加以解读,以期对潍坊风筝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 键 词:潍坊风筝;历史渊源;存在条件;文化内涵

一、潍坊与风筝的历史渊源

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与风筝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于风筝的起源现存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墨子及其弟子鲁班发明了风筝.墨子,名翟,鲁国人.《韩非子·外储左上》记载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这里所说的“木鹞”就是风筝的前身,现在我国南方还有很多地区把风筝叫做“鹞”.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人,墨子的学生.《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西汉的《鸿书》也记载:“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无论是“鹊”还是“鸢”都是今天风筝的前身.

潍坊人民喜欢放风筝的习俗也有史料记载.《潍县志稿》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做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1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能找到众多关于潍坊民间放风筝的描写.曾在潍县做过县令,“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过《怀潍县》一诗,诗中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2这里,郑板桥记载了在草长莺飞的春日,妙龄女子放风筝、荡秋千的习俗.满天飞舞的风筝,五色摇摆的罗裙,在春光的照耀下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潍县诗人郭麟在《潍县竹枝词》中也记载了潍坊人民放风筝的习俗:“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3诗中描写了在小寒食(即清明节)这一天,潍县儿女纷纷来到白浪河畔放纸鸢、荡秋千、踏春赏景的美丽风情.诗中提到的白浪河是古潍县的一条重要水系,至今仍存.

二、潍坊风筝存在发展的条件

风筝作为一种文化事物,它的出现、存在和延续都不是孤立的,“风筝凝聚了民间的生活方式、思想信仰、审美情趣,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一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密切相关.”4

1.自然条件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东部,黄河下游地区.在远古时期,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山洪暴发,在这里形成了肥沃辽阔的冲积平原.其平均海拔不超过一百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肥美辽阔的冲积平原为放风筝提供了最佳的天然场所.

从纬度带来看,潍坊地区整体处于北纬35°—37°之间.由其所处纬度带和面海背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其中最适合放风筝的季节就是春季了.一般说来,大风和下雨的天气不适宜放风筝.而潍坊的春季恰好是清风徐徐,光照充足而雨水偏少.在春回大地的日子里,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惠风和畅,这就为放风筝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环境.

2.经济条件

潍坊在古代属于九州之一的青州,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中国最早的地理学专著《尚书·禹贡》记载:“海岱维青州,潍、淄其道.”周初武王封姜尚于齐,建都营丘(今潍坊昌乐).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齐国境地,管仲辅佐齐桓公在这里成就了霸业.《战国策》中记录了当时齐国的繁荣:“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等临淄甚富而实”.5秦代这里属于临淄郡.汉武帝时这里被划分为青州刺史部.唐朝时期,这里属于物阜民丰的北海郡.到了明清时期,潍坊隶属于青州、莱州二府.潍坊在这时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关于这一时期潍县的盛景,郑板桥曾在《潍县竹枝词》里描绘道:“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6这时的潍坊尤以手工业最为发达,素以“二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而著称于世.而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潍坊风筝在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制作风筝的从业人数剧增,风筝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外地客商络绎不绝,风筝贸易十分兴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经济条件为潍坊民间风俗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人文条件

潍坊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史前时期,这一地区就有了文化的萌芽,东夷部族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化.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相继发展,形成了一个东方新石器文化圈,“自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其中一些文化特质,绵延四五千年之久.”7,而古潍坊恰好就处于这个文化圈的中心部位.潍坊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他们思维活跃、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自觉或非自觉当中会促进传统工艺的累积、创新和传播.在明清时期,甚至还会有不少知名画家都会亲自参与到风筝的设计制作中去,形成了著名的“文人风筝”派别,促进了风筝由普通的游戏工具向高雅艺术品的转型.深厚的人文背景是潍坊风筝自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来就从未间断过的重要原因.

三、潍坊风筝的文化内涵

1.风筝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倡与物为友的自然观.哲学经典《周易》记载“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道济天下,故不过;乐天知命,故不忧”,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宋人张载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些观念无不都是“天人合一”这一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人类在利用自然所赋予的丰富资源时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放风筝是一种动与静、天与人和谐统一的运动,当风筝飞舞之时也是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刻.放眼望去,翩翩起舞的彩蝶,翱翔蓝天的雄鹰,腾云驾雾的苍龙,畅游大海的飞鱼,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人们在观赏他们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仿佛摆脱了尘世的窠臼,随着这些风筝“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游目骋怀,逸兴遄飞,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中,深深体会到中国古人所倡导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游天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的博大境界,从而对自然心怀尊重之心、敬畏之心、爱护之心.2.风筝与文学作品

作为一种文化事物,风筝与文学是相互汲取灵感和素材的.许多文学作品由于具有知名度高,大众易于接受等特点而成为风筝绘画题材的重要来源.如风筝里面的“八仙过海”、“仙鹤童子”、“钟馗捉鬼”来源于神话传说;“苏武牧羊”、“三顾茅庐”、“关羽耍大刀”来源于历史故事;“张生与崔莺莺”、“金陵十二钗”来源于传奇小说.另一方面,很多文学作品又以风筝为线索来表达主题思想.如清代作曲家李渔的传奇剧本《风筝误》就描写了韩世勋与詹淑娟因风筝而喜结良缘的故事;鲁迅有一篇散文就叫做《风筝》,描述了其弟弟小时候对于风筝的痴爱;《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府众人猜灯谜,有一则就是关于风筝的:“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除此之外,与风筝有关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更是不计其数.此处试举一例在潍坊杨家埠广为流传的民歌《十个大姐放风筝》:

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着放风筝,放风筝.

大姐放的白素贞,二姐放的是许相公,西湖来调情,来调情.

三姐放的杨宗保,四姐放的是穆桂英,气死六郎公,六郎公.

五姐放的张君瑞,六姐放的是崔鸯鸯,红娘真机灵,真机灵.

七姐放的祝九妹,八姐放的是山伯兄,尼山读《诗经》,读《诗经》.

九姐放的牵牛郎,十姐放的是织女星,天河隔西东,隔西东.

风筝越高情越浓,引来一群小后生,一阵脸儿红,脸儿红.

不知不觉拽风筝,暗暗拜求月老翁,红线你传送,你传送.8

这首民歌明快清丽,铺陈直叙,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姐妹十人放风筝的情景.情窦初开、活泼开朗的年轻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既真实又生动.

3.风筝与吉祥观念

“吉祥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特定心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将某些自然事物或文化事物视作吉祥的观念信仰.”9风筝作为一种文化事物,自然也会寄寓着人们对于吉祥如意的祈盼和向往.在潍坊民间,人们总要在清明节这一天放飞风筝.他们把自己或者是亲人的名字写在风筝上,当风筝高翔蓝天之际,把风筝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走.这样做的目的是驱走晦气,带来吉祥如意,这反映了民间人们一种朴素的祈福心理.从风筝的题材来看,虽然说风筝的花样繁多,题材丰富,但绝大多数都是与吉祥观念有关的事物.如“麻姑献寿”代表福寿绵长,“丹凤朝阳”象征天下祥瑞,“鲤鱼跳龙门”激励人们逆流而上,奋发向前,“麒麟送子”表达早生贵子,吉祥如意.所有这些风筝的题材无不具有美好的寓意,表达着人们对于吉祥的祈盼和对人间真善美的追求.至于有些题材,例如骷髅、阎王等,是很难在传统的风筝绘画题材中见到的.

4.风筝与健康文化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化,竞争日益激烈化,人们所承受的身心压力前所未有的增大.而另一方面人们对生活品质和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都日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民间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放风筝自然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个体为了缓解紧张感,往往通过文化娱乐的方式来宣泄,以补偿因过于强调群体性而失去的平衡,从而使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得到调节和维系,进而使每一个组群成员经常处于身心平衡和张弛有致的生活状态中,并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文化认同的轻松感.”10一只小小的风筝,既能够放松个体身心,又能调节群体关系,还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如今,放风筝已从一项简单的休闲娱乐活动而发展成为健康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被广泛推广开来.阳春三月,花红柳绿,这时到广场上、田野里放一放风筝,赏一赏春景,可谓是人间乐事.放风筝需要全身各个器官的配合,眼、颈、手、腿等组织都会得到充分的协调和锻炼,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遥望高空的风筝,能够缓解视力疲劳,预防近视,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有益.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一书中就说过:“儿童放之(指风筝)空中,最能清目”.放风筝不仅能够强身,还能够“强心”.呼吸着清新空气,观赏着飞舞的彩鸢,与“筝友”们“争奇斗妍”,能够使人忘却俗世的烦恼,抛除纷繁的杂虑,心灵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现代医学也证明,放风筝能够防治精神抑郁、健忘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症.还有人在风筝上安装了能够迎风而响的哨子,声音或响如洪钟,或细如雨丝,不仅增加了放风筝的乐趣,而且还能锻炼听力.风筝作为一种古老的事物,经过现代人的创新和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促进了健康文化的发展和普及.

潍坊风筝的文化学解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风筝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四、小结

潍坊风筝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与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关,又离不开经济和人文环境.可以说潍坊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工具,更是一种自然生态观、民俗心理和健康文化的生动体现.风筝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和遗产,我们一定要把风筝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