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点赞:7677 浏览:317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房屋建筑艺术中有着非常浓重的一笔,同时也是古今中外建筑科技的精华所在.与欧洲、西亚等国家与地区平直甚至上凸的坡屋顶相比,中国传统的下凹曲线型瓦屋顶似乎更显柔美妩媚.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呈现不同的形式.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它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对建筑物的风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屋顶演变;屋顶装饰物;屋顶作用;屋顶形态;屋檐

屋顶一般都会延伸至墙面以外,这突出的部分称为屋檐.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檐具有灵动感,是建筑美感的重要来源.屋檐还具有保护作用,使其下的立柱和墙面免遭风雨侵蚀.此外,屋檐伸出的长短和角度也极有讲究.一幢设计完善的古代建筑,屋檐还能起到一定的光线调节作用.冬天时,尽可能使光线能够照到屋里每个角落,夏天时,则尽可能将光线阻挡于檐柱之外.

屋顶的装饰物除瓦当以外,还有屋脊上的各种动物形装饰构件.屋顶正脊两端各有一个状如鱼尾的装饰瓦,宋代称鸱尾,清代称为大吻.除正脊外,屋顶其它垂脊上亦有装饰物,清代称为垂兽、走兽、仙人.通常,只有较高等级的建筑上才有正脊或垂脊装饰,一般平民宅舍则没有这些装饰物.

屋顶的最主要作用是蔽雨,而这一功能就是靠遍覆屋顶的陶瓦实现的.夏商时期,瓦还没有出现,当时使用茅草树叶覆盖屋顶,即所谓“茅茨土阶”.西周时,出现了瓦.瓦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筒瓦多用于较高等级的建筑,檐口处的筒瓦头称为瓦当,上面通常有各种文字或装饰纹样.今天,很多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其基址附近时常还能发现一些完整或破碎的瓦当.

以上就屋顶及屋顶的装饰、主要作用作了一定的分析,其屋顶从大的形态分为:平顶和坡顶两种类型,坡顶又分为一面、二面、四面坡屋顶和攒尖顶四种类型.常见的这些形态的坡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卷棚顶,攒尖顶,带有游乐性的园林建筑,它们的屋顶虽然也是由上述几种几何形体所组成,但是通过巧妙的穿插组合后,那种相当简单的几何形体所固有的纪念特征,全然地消失了,而显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以下对上述屋顶基本形态的各个概念、各自的样式类别、等级划分、产生的时代、地域分布作逐一论述与分析.

庑殿式: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且四个面都是曲面,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庑殿式建筑等级划分: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样式.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著名的如北京的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歇山顶:它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其特点是把庑殿式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形成一个悬山式的墙面.宋代称“曹殿”、“九脊殿”或“厦两头造”,清代称“歇山”.它由4个倾斜的屋面,1条正脊、4条垂脊、4条战脊(即垂脊下端处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或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俗称“山花”)的混合形式.


等级划分:歇山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顶.是双坡面屋顶与四坡面屋顶相结合于一体.简言之,即庑殿与硬山相结合的一种屋顶形式,等级次于庑殿.

悬山顶: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又称挑山或出山,如民居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悬山顶的等级制度:悬山顶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在古代,悬山顶在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悬山屋顶的型制较为原始,因为早年制砖业不很发达,墙垣用土.为保护山墙免遭风雨浸蚀就需将屋面挑出墙外,因此这种屋顶形式被大量的被用于普通的民间居室之上.从汉代画像石、明器、魏晋石窟的壁画及后世绘画等间接的资料中,都没有见到悬山顶建筑用于较重要的建筑之中.

悬山屋顶的地域分布,它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园林之中悬山顶建筑并不太多,江南园林中则更少,一般北方建筑中的垂花门常用悬山顶,颐和园也有数幢悬山顶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晚期中原、江南等地悬山顶建筑已很少使用,但在南方较偏远的乡村、山区还在大量运用.

硬山顶:与悬山顶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的主要形式.与悬山顶相比,硬山顶外观的最大特点是房屋两侧山墙同屋面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产生的时代,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

盝顶:盝顶,中国传统屋顶之一,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

产生的时代,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就是盝顶.

卷棚顶: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呈弧形.可以说卷棚顶是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产生的时代:卷棚顶出现较晚,明清时开始普遍使用.因为这种屋顶线条流畅、风格平缓,所以多用于园林建筑.但也有例外,承德避暑山庄为表现离宫的非正式性,就把宫殿区的建筑都安上了卷棚顶.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

攒尖顶: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

攒尖顶分类: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宫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攒尖顶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内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内凹,则为盔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

以上就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基本样式做了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其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同样是这些几何形体,也可被塑造出风格如此不同的屋顶形式来.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顶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