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之思

点赞:7472 浏览:309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李森(1990-),男,汉族,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中国社会工作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扎根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土壤中,育化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作理论与方法体系.首先,需要整个社会科学界对中国进行切实的研究,使研究结论能够真实反应中国社会的特点,并为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方法依据.其次,社会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经验,并将之系统和专业化.

关 键 词:社会工作、本土化

一、社会工作的产生极其特点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当时,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急剧转型,西方社会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也由此产生许多弱势群体,例如失业和贫困的群体.社会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基督教文化所提倡的救人助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处于初始阶段的社会工作,所依靠的只是施助者的主观经验和善心,缺乏系统和专业性.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开始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按照格林伍德的观点,成为一个专业应该具备五个特性: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权威性、得到社会的认可、有专门的守则及专业文化.在理论体系方面,社会工作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引入了许多理论,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充实了自己作为一门专业的理论体系.此外,社会工作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实务技巧.同时,社会工作的专业所需要的规范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完善.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在西方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走出了一条“助人实践——专业构建——专业怎么写作”的路径.这一发展路径的启示是,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有社会内部张力的推动.从“自发的、朴素的和零散的”到“系统的、专业的和自成一体”的,一个专业的形成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社会工作本土化之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工作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以此反观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工作恰好是一个“理论先于实践”的状态(向德平,2008).由于,社会工作在中国是一件“舶来品”,而国内社会内部张力还未充分展现,造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先于实践”.

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是什么样?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思考.

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的传入,在本质上是与人类同一性的前提分不开的.社会工作中的精神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系统理论等等,都承认了在这一个体上存在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之后,可以推论到另外的个体身上之.医学、生物学等基于生物性的推论,在不同人种和不同社会之间通行,这毋庸置疑.然而,社会科学的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通用性并不强,所以单纯的内化西方社会工作的一整套理论是不实际的.如何在本国的土地上,自然发育出具有与西方社会工作相同社会功能的事物?这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当务之急.

我国的整个社会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西方理论,本土发育出的理论很少.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是在西方的土壤中发育的,它在中国社会的适用性还有待验证.所以,社会工作本土化必须建立在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验证的基础之上.除依赖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之外,还有的学者主张将社会工作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江娅在论述社会工作的基础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当中的仁爱、慈悲等文化可以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江娅,2003).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削弱了.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的中国,就像西方文化之于中国一样,已经是一个在彼岸相距甚远的事物了.所以,社会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话的接洽问题,也面临着跟西方理论本土化一样的问题,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性有待研究和验证.

根据以上论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关键在于“立足国情”,将注意力投入到寻找当代中国社会中真实存在着的规律当中,这种规律包括中当代中国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切实存在的一系列特点.这种基于实证基础之上的、关于中国社会切实可行的研究结果,在建立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方面才是具有效力的.

三、本土化的社会工作

大卫·豪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王思斌,1996).“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指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理论.

由此来看,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是从比较高的层次来对人和社会进行阐释的理论,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以及它们的具体研究.这些通过具体研究建立起来的理论,为社会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危机干预等活动提供了明确可证的理论和方法依据.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由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引申出来的、关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具体可操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的准则,也应该属于社会工作的理论.

依照大卫·豪的逻辑,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从两方面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研究认清当代中国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特点.其次,再根据这些特点发展出适合中国社会工作开展具体工作的实际操作方法和准则.

如何认清当代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社会工作要想具有可靠地、实实在在的理和论方法支持,需要整个社会科学切切实实的研究.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如果能够真切地发现当代中国社会宏观和微观层次存在的规律,以此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那么社会工作的具体活动就具有了很好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可能性.

例如,王春霞在谈到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时,认为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式的亲情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工作中有较广泛的文化基础,社会工作者必须摈弃“家长制作风”,让案主学会自决.由于传统的消极求助心理,助人活动应以社会工作人员为主动,西方的等人上门求助的模式在中国会使社会工作变得被动,传统的乡邻之谊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社区工作的展开.(王春霞,2006)

在另一个层次上,社会工作者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其加以科学的总结和验证之后,推而广之,也可以作为中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在实践层次,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西方传入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带入到中国社会的实务工作中去,验证其解释力,删去不适用的,保留适用的,并且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就是立足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发展出的一套关于中国人如何将不同的人分为不同的次序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无论是对社会工作本身,还是对中国社会其他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社会工作可以按照“差序格局”的规律来构建自己解决问题的路径.但是理论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改变自己.(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