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理在治疗艾滋病方面的指导作用

点赞:24251 浏览:1091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艾滋病;中医药理论;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2-0016-03

艾滋病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人体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机会性感染为主要特征,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根治办法.艾滋病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已在全世界迅速蔓延,逐步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传统学科.中医药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以及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更有丰富的方剂及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医家们运用中医理论对艾滋病的防治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就中医理论对艾滋病治疗的指导和应用作一些初浅地叙述.

中医药理在治疗艾滋病方面的指导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药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中医理论对艾滋病的解读

HIV/AIDS是一种新发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症状复杂,虽然中医历代文献中尚无其名,但根据其传播方式,流行情况、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看,与中医的某些病症,如“疫毒”、“疫病”、“伏气温病”、“虚劳”等有相类似之处,这种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HIV/AIDS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

人体在感染HIV后,一般经过急性HIV感染期、无症状HIV感染期(即潜伏期)、症状性HIV感染期、艾滋病期4个阶段[1].急性HIV感染期以急性HIV感染综合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咽痛、皮疹等,与瘟疫的疫毒致病初期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艾滋病的潜伏期长,发病急,病情重.当温热邪毒从里透发而出则引起斑疹、吐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甚则出现热毒炽盛,热盛动风的表现,因此本病大体上又属于“伏气温病”范畴.在艾滋病期,大多数病人表现出五脏虚损的症状:身疲乏力、消瘦、自汗、盗汗、纳呆、腹泻、低热、面色晦暗或萎黄等等,且易感受外邪,从而出现各种合并症状,因此从中医的病机观点看艾滋病是由于邪毒外侵和肾精亏损、气阴两虚,造成脏腑虚损和气血津液失常,又属于“虚劳”的范畴.

根据艾滋病临床症状、发病规律及强烈传染性,其发病机理,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机体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因,病毒入侵是发病的外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外感疫毒戾气、内伤气血津液所致;认为该病为邪毒内侵,经血液、房室劳伤或胎生而侵入体内,伏于募原,侵蚀脏腑及气血津液,渐至脏腑虚损,气血阴阳失衡,导致正气虚损,变证丛生.

2中医药理论对艾滋病治疗的指导作用

中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辨证论治是其核心,对机体的调节作用,涉及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对于不同病期、不同证候的艾滋病患者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施以对证的方药是体现中医药治疗特色和优势的关键,这符合中医药治疗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

2.1艾滋病的辨证论治

2.1.1急性HIV感染期在急性感染期多数病人会出现类似外感的症状,如短暂的头痛、发热、恶寒、咳嗽、咽痛等,从中医学角度看:系毒邪犯表郁于腠理或入于肌肤,致令表卫不和,肺失宣降,痰瘀互结,症见发热、头痛体疼、咽痛、咳嗽、喀痰、颈腋等处淋巴肿大等.辨证一般为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证,为表证、实证.可用疏风、散寒、清热、解表等治法,如银翘散、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

2.1.2无症状HIV感染期(即潜伏期)人体从感染HIV到发病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此期无明显的艾滋病特征性症状,处于一如常人的相对稳定的时期,称为无症状HIV感染期.从邪正虚实理论辨证着眼为邪实正未虚,即邪毒(HIV)侵入损害机体,人体正气尚盛,还能支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病情进展缓慢.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易于感冒,或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或有舌象、脉象变化,如舌红苔薄腻,或舌淡暗苔白厚,脉细滑弱等.对于此期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并重,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有效地运用中医药治疗的早期干预手段,扶助机体的正气,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从而延缓发病和延长患者生命.宜选用清热解毒和补益正气的药物互相配伍,如人参、黄芪、白术、黄精,女贞子、墨旱莲、天冬、紫花地丁、紫草、黄芩、虎杖、夏枯草、连翘、天花粉等,有针对性地对无症状期患者进行治疗.

2.1.3症状性HIV感染期(艾滋病前期)症状性HIV感染期是随着HIV数量的增多和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各种症状逐步表现出来,如乏力、纳呆、胸闷气短、皮肤痛痒、发热、易感冒等,这些症状并不是艾滋病的典型症状,因此此期又称艾滋病前期.此期患者,邪气渐盛,正气日衰,但是尚可以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处于正邪交争的阶段,此期的主要特点是邪盛而正已衰.治疗原则,应从病人的整体角度分析邪正的盛衰情况,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机和临床表现辨证施治: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扶正祛邪并重;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如导师张震[2]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拟定康爱保生方,扶正祛邪并重,药物组成以紫花地丁、黄芩、桑白皮、人参、白术、茯苓、女贞子、旱莲草、姜黄、夏枯草、紫草皮、甘草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益气健脾养阴之功,治疗446例艾滋病期患者半年,结果表明发热、咳嗽、乏力、腹泻、气短、盗汗、恶心、脱发、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腰痛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患者CD4细胞计数增加,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2.1.4艾滋病期HIV病毒人侵人体日久,正气不断耗损,抗病能力逐渐下降,邪气日渐旺盛,最终伤及人体脏腑的阴阳气血,造成脏腑功能极度衰退,气滞、血瘀、痰凝、水停并见,并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者肿瘤的发生,即为艾滋病期.艾滋病期的主要特点是正虚邪盛,秽毒内郁,正气虚弱,或复感外邪,引发各种各样的感染或肿瘤的发生,出现一系列艾滋病期的特征性症状.对此期的治疗,中医药主要从扶助人体正气着手,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施以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的等法,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并辅以必要的祛邪治法.此期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样,治疗时可灵活多样地针对不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处方用药.

2.2整体观念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疗要从整体出发,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如艾滋病的口腔溃疡,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又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灵活运用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辩证论治,实际上是整体治疗观和个体化处理的具体体现.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人以天地之气生”.故中医治疗艾滋病,既应辨证论治,又着眼于整体,即在治疗艾滋病时,必须全面权衡和考虑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环境因素、患者个体因素等,分析其对疾病的影响,从而制订出适宜的治法与方药,此为治疗艾滋病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艾滋病是复杂的,在同一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基本一致的,人由于患病个体年龄、性别、体质、精神状态、职业、嗜好、生活习惯等因素会有极大的差别,故虽同一地区、同一时间、相同的疾病,其病情轻重、证候类别都会因人而异,其论治过程往往是十分灵活的.我们对600例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证候调查,结果发现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者的临床症状和证候有一定差异;不同的证型反映了不同的病机变化,需要不同的治疗.因此我们在中医证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艾滋病以静脉吸毒感染为主以及地域情况,开展中医药对艾滋病不同病期、不同证候辨证论治的研究,初步制定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本省方案,起到一定的指导、示范作用.

总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也是指导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基本理论,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方法和理论指导,从而推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理论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