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之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概述

点赞:34041 浏览:1569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医护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其中的穴位注射疗法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护理技术之一.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现将近年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关 键 词】穴位注射;中医护理技术;综述

中医护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其中的穴位注射疗法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护理技术之一.穴位注射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入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穴位注射的用处非常之广泛,现将近年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临床应用

1.1颈椎病性眩晕简称颈性眩晕,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筋脉失和,经气不利,气血失和,清阳受阻而致眩晕;内因烦劳恼怒,肝火偏亢,上扰清窍;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升降失常;脾肾精亏损,髓海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从而导致眩晕.西医认为颈性眩晕就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一般作颈椎正侧位片或颈椎CT可见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症.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因颈部肌肉放松或椎间关系改善而缓解.西药治疗使用血管扩张剂等,通过增加脑血流量和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和冠脉循环,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如倍他司汀、氟桂利嗪、维脑路通等,西药治疗副作用大,疗效不持久,病情常反复.临床观察发现,表明穴位注射[3]治疗颈性眩晕[4]疗效明显优于中西药对照组[1-4].治疗颈性眩晕一般在风池[5]、颈2-7夹脊穴[6]、阿是穴[7]使用3%~5%川芎注射液[8]或丹参注射液[9]作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用药量少,作用快、作用强,与同药同剂量下静注者相等,显著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穴位注射还具有穴位相对特异性,常取得满意疗效.

1.2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头痛病是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10].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11],六淫之邪上犯巅顶,或内伤诸疾,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则发生头痛.中医治疗一般是口服中药、针灸推拿、中药外治等,西医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吲哚镁锌胶囊、布洛芬、双氯酚酸钾等抗炎镇痛药.应用西药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副作用大,效果不持久,病情容易反复.黎灵[12]将366例头痛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3%~5%川芎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在风池、第二掌指骨全息穴头部、天柱、阿是穴作穴位注射治疗,隔日1次,3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为95.08%.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穴位注射治疗头痛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该法费用低廉、无损伤、治疗时间短,易于被患者接受[13-15].

1.3哮喘的本证为肺、脾、肾三脏亏虚.肺虚主要表现为抵抗力下降后出现营卫不固,御外无力,易感外邪则引发哮喘;脾虚主要表现在气血生化无力则易气虚致喘;肾虚主要表现为纳气功能低下、肺肾不交则气易上逆为喘;肺、脾、肾三脏俱虚则表现为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和刺激产生过敏反应.哮喘,其病机都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使肺气失宣、失降、失纳所致.临床文献报道用黄芪注射液或曲安奈德注射液[16]对特定穴位如肺俞、定喘[17]、膏肓[18]、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黄芪具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抗缺氧、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并对细胞免疫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穴位治疗支气管哮喘能提高疗效,尤其对长期使用西药已产生耐药性的患者,能减轻或消除对激素的依赖性,有利于减量或完全撤除,减少复发率,两者结合,标本兼治,故能迅速控制病情.

1.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多见下肢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常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感觉障碍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下肢关节痛及溃疡.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时剧痛,痛呈昼轻夜重,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下肢远端小关节,服用中西药难以直达病所,且疗程长,收效慢,副作用多.穴位注射可以将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加强了药物疗效.临床文献报道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用川芎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对足三里、三阴交、承山、承筋、委中、阳陵泉等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可以起到补肝肾活血通络的作用,取得满意效果[19-21].

1.5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hiccup,IH)多发生于有器质性疾患的患者,常因严重影响进食、讲话、正常呼吸和睡眠,加之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西药治疗副作用大,疗效不持久,病情常反复.文献报道采取内关[22]、足三里[23]、膈俞、中脘、膻中、天突、翳风等穴中的一到多个穴位,选用注射药物胃复安[24]或华蟾素[25]作穴位注射治疗本病,均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1.6慢性乙型肝炎(CBH)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错综复杂、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在中医学中“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急黄”、“瘕瘕”、“胁痛”、“郁证”、“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慢性肝炎的发生与感染邪毒、情志、酗酒、过食肥甘厚味、体质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入以及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虚弱、疫毒(湿热夹毒)外侵、气滞血瘀引起正虚邪恋.临床实践证明,选取中药如肝炎灵[26]、茵栀黄[27]、丹参酮ⅡA[28]在肝俞、期门、蠡沟穴、足三里、三阴交等作穴位注射治疗可获得明显疗效,其主要机制是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的综合作用,特别是丹参能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降低纤维细胞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及已形成的胶原纤维降解,改善肝内循环,减轻门脉压力,增加组织灌流,回缩肝脾,对血液流变学有双重调节作用.1.7慢性荨麻疹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皮肤病,据报道在世界范围内约15%~25%的人有过荨麻疹的病史.临床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痉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组织病理特征为皮肤水肿,血管扩张和轻度血管周围浸润.病史数周至数年不等,约30%~55%的患者5年内可自愈,但有部分患者可持续数年.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程长且治疗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本病多因禀赋不受,又食鱼虾等荤腥动风之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实热;或因平素体虚卫表不固,复感风寒、风热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再有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机壅滞不畅,郁而化火,灼伤阴血,感受风邪而诱发.临床上用卡介菌多糖核酸[29]或当归注射液[30]在曲池、血海、膈俞、大椎、足三里[31]等作穴位注射,疗效满意.

1.8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等特点,是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由于本病的病因未明,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因此,类风湿关节炎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机是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经络,血瘀痰浊,痹阻于肌肉、关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病顽固难愈,且主要病变部位在指间关节、掌指、腕、膝、踝等远端小关节,服用抗风湿的中西药难以直达病所,且疗程长,收效慢,副作用多.应用穴位注射护理技术局部外治,可以提高疗效,减轻痛苦,减少口服药的用量及毒副作用.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主要以阿是穴为主,配合病变的部位选择相应的配穴以提高穴位注射疗效,上肢部位选择肩髃、臂臑、曲池、外关、手三里等;病变部位在下肢时选择环跳、血海、梁丘、阳陵泉等,药物一般选择丁公藤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

1.9各类痛症如颈肩腰腿痛等采用穴位注射治疗往往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比较特殊的如癌性腹痛[32]、胆绞痛[33]等亦可取得较好疗效.

2穴位注射的护理注意事项

2.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2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禁忌及毒副作用.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能引起过敏的药物,须在皮试阴性后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和某些用后有反应的中草药制剂,使用时应谨慎.

2.3使用穴位注射法前,须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不得使用已过期或变质的药液.

2.4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和脊髓腔.药物误入关节腔,可致关节红肿热痛;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重者可致瘫痪.

2.5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有触电样感觉,应及时退针,更不可盲目地反复提插.

2.6注射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损伤内脏.

2.7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3小结

穴位注射疗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该法费用低廉、无损伤、治疗时间短,易于被患者接受.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使用时,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气,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三结合的作用,既有针刺对穴位的机械性刺激,又有药物等化学性刺激,两者发生协同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一方面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再有,药物对穴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出更大的疗效.所以穴位注射疗法不仅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为药物提供了有相对特异性的给药途径(经络穴位),能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穴位注射操作方法,虽较一般注射稍为复杂,但与针刺术的手法比较,护理人员则易于掌握.总之,穴位注射疗法的显著疗效及优越性应在临床中得到推广.

中医护理技术之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概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穴位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