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点赞:2734 浏览:69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但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日渐严重,从而在新时期研究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及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 键 词:大学生;感恩教育;方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感恩在当代社会中的公民道德感化作用也尤为明显,那么加强公民的感恩教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其中,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呈现逐渐淡化的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之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以感恩为基础的道德素质呈现出匮乏的趋向.虽然大学生对于感恩的认识,总体来说是积极的,但部分大学生却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最大化的个人私欲,缺乏感恩意识,对社会、他人给予的恩情不愿回报,主要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家庭亲情的淡漠.计划生育的政策下,现代家庭结构呈现出典型的“421”模式,独生子女的成长受到众星拱月般的呵护,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索取”是理所当然的,体会不到家庭亲情的恩惠.多数大学生上大学都是向父母要钱,对于父母的辛苦熟视无睹.

(二)校园情谊的漠视.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明老师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现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不尊重、诽谤、抱怨、甚至恶意中伤老师的事情时有发生.同学之间的友谊及感激之情是大学校园中很宝贵的财富,然而有些大学生仍然互相打架、不团结、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些不仅说明了他们道德素质低下,更说明了感恩之心的欠缺,校园情谊被丢弃了.

(三)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了,那么对社会就应该尽到应有的责任,但是有些大学生往往意识不到或不愿承担责任,对于公共财产的保护、公益活动的参与、公民道德的执行、人际关系的处理都缺乏新一代接班人应有的担当,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缺乏使命感,不懂得回报社会,缺乏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总而言之,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十分欠缺.

二、针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的原因探讨

在感恩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对感恩教育的忽视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代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大多是典型的“421”形式,家庭中的六个人都是“怎么写作”孩子一个人的.家长普遍理不清出“爱”与“教育”的关系,认为“事事满足”就是“最好的教育”,其实这一教育观念是大错特错的.家长的付出不求孩子的回报,使得孩子以为所有的获得都是理所当然的,丧失了感恩的情怀,也就自然缺乏感恩的意识了.

(二)学校教育重心失衡


虽然我国高校近些年来提倡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出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都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但应试教育的做法仍然还在继续,如今的高校把教育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了,忽视了“育人”的重要目标,单纯的追求就业率、升学率等一些“硬”性的衡量指标,这样感恩教育也就被弱化.

(三)社会环境异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必然会给处于激进前沿的大学生以冲击,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等不良思想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扎根.那么感恩的意识无疑受到了巨大的侵蚀.大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渐渐地丧失了感恩的意识,不懂得向他人和社会表达感激之情,也没有了回报之意.

三、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思考

通过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的探讨及归因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方面优化教育的建议.

(一)家庭应发挥其感恩教育的情感力量

良好家庭氛围的塑造,要求家长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人们常说“言传身教”,意思就是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一个具有爱心和知恩的家庭一定会孕育出一个有责任感、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会潜在的受到亲人尤其是父母感恩行为的影响.因此,家长的日常行为的道德的规范对孩子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其次,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上的关心和照顾,也要对孩子的心灵予以关怀,产生温暖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感恩的意识.对于孩子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孩子的感恩行为的实践.

(二)学校应构建完整的感恩教育体系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各个高校义不容辞.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结合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德育和学科教学相互渗透,如在领导科学教学中教师穿插一些名人的感恩事例,数学课上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感恩统计等等,以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2、举行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利用讲座、交流会、团日活动、征文比赛、不同的节日,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的隐性教育,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之源,使感恩行为成为自然之举.

3、利用校园环境进行宣传教育.

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播放感恩的诗歌、散文、感恩故事、感恩歌曲;树立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牌;在宣传栏里张贴以感恩为主题的材料;举办感恩主题活动,让学生时刻置身于感恩的环境中,感悟校园环境传递的感恩之情.

4、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集中表现,符合时代的要求,实践性强,对于学校进行感恩教育提供的有效的理论指导.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简洁,易于学生认知和进行实践的对照,不断修正自己的道德观,激发爱国、报效祖国的崇高的民族责任感,形成感恩、报恩的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三)全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良好风气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互帮互助,友爱团结,彼此尊重和关心,这对于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熏陶作用,会感染大学生的心灵,帮助其养成感谢社会、回报社会的价值观.具体而言,要发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的积极引导作用,对一些危害社会、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行为大加批评和谴责.除此之外,通过媒体举办如“感恩专栏”、“感恩公益捐助”、“感恩宣传周”等活动宣扬我国优秀的知恩图报的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和支撑,形成完整的大学生感恩教育体系,让大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学校的栽培之恩、社会和他人的关怀之恩,才能使他们有效沟通、相互感染,学会关爱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他们感恩意识的形成.(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