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竞技体育中的师徒信任

点赞:31534 浏览:1454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中的师徒信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运动员对教练员的角色预期和评价建立在训练能力和专项业务等方面的基础上;运动队的管理呈现“家长式”倾向,师徒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人际信任逻辑;随着社会的转型依靠“熟人经验”建立起来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师徒信任”不再是坚不可摧,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学历、资历等制度化因素;教练员行为是国家体制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形塑;转型期利益格局、社会关系、师徒关系、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促使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相互角色期许呈现复杂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师徒信任关系产生较大冲击.

关 键 词社会转型;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师徒信任;角色预期;人际信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4-0093-04

1引言

竞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在竞技体育中和谐的师徒关系是实现训练计划取得竞赛成绩的前提.然而近年来不断出现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师徒反目”现象,致使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师徒”关系主题一度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竞技体育中的师徒关系趋于紧张折射出来的是社会信任的缺失和利益的失衡.在过去的十年之中发生在竞技体育领域之中的“师徒”信任危机屡见不鲜,由此而导致的“师徒”反目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例如:长跑运动员孙英杰、艾冬梅与教练员王德显的“工资门”事件;王军霞等运动员与教练马俊仁之间的矛盾升级,最后导致“兵变”,“马家军”解体;2011年冬季项目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潆与领队王春露级教练员之间的矛盾升级,最终酿成打架事件;2012年游泳奥运冠军孙杨与教练员的“反目成仇”更是引发了中国竞技体育有关“师徒”关系的讨论.一系列的“师徒信任危机”不仅破坏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和谐,也影响了竞技训练的正常进行,更伤害了当事双方的身心,损坏了国家高水平运动训练领域的名誉.随着一系列竞技体育中不和谐的师徒关系的出现,有关竞技体育中的“师徒”关系方面的研究也开始展现(张晓龙,等.2007;朱浩,等.2008;解欣,等.201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师徒关系”危机的深层次研究尚不多见(以“师徒关系”主题检索包含“体育”自2008―2013仅有四篇相关文献),因此对于竞技体育领域“师徒信任”方面的研究我们应继续探讨师徒关系的图景和背后影响逻辑,以期望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社会转型时期竞技体育中的师徒信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竞技体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L省的中长跑队的部分一、二线队员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2年7―9月和2013年1―3月期间两次赴调查地点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具体调查方法包括:一是对运动员进行个案访谈,在运动队中进行参与式观察;二是对教练员进行个案访谈;三是对相关的家长进行个案访谈.访谈对象中涉及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年龄条件的受访者,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不同受访者的态度仍具有一定的共性.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重点聚焦于L省的运动队,调查结果仅对个案研究具有解释意义.

2.2分析框架

本研究主要是基于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两种视角.“人际信任”是信任的最初形式,在社会分工尚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信任行为主要发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之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际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信任已经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而转向非人际信任.竞技体育中的“师徒”信任关系主要涉及教练员、运动员和竞赛成绩三个方面的因素,将这三个因素带入信任分析的一般性定义是“A相信B会做X”的一种三维关系,即A是信任者(运动员),B是信任对象(教练员),X是具体事件(哈丁,2004),即运动员相信教练员能够将自己训练成为优异的竞技选手,运动员的顺从和抵制的情绪取决于对教练员的信任与否.本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师徒信任背后的影响因素.

3“师徒”关系的具体情境

3.1L省中长跑队的“师徒”关系情景

3.1.1L省中长跑队的具体情况

拥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L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建国以来一直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L省一直有体育大省之称,L省的运动员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L省体育人才众多竞技成绩优异,运动员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骄人战绩.在2013年在国内外的各项体育赛事中L省的运动员有12人在12个项目上获得世界冠军15次,19人在13个项目上获得亚洲冠军13次,243人在84个项目上获得全国冠军117次.在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上,L省共参加了31个大项,282个小项的比赛,共获得金牌56枚,奖牌总数高达145枚,总分居于第一位.中长跑和举重项目曾经是L省的优势项目,中长跑更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挂起了一股“东北风”,培养了一大批国内的中长跑名将,当年L省的中长跑项目曾经包揽了诸多比赛的奖牌,在全国九运会上L省的运动员更是包揽了从800米到马拉松的全部金牌,以至于有些省份面对L省的中长跑优势而自叹不如,进而取消了本省中长跑项目.如今L省的中长跑项目的辉煌已经不在,由当年省体育局重点的项目开始沦落为一般项目,运动员的人数也在大幅下降,由当年拥有一流训练基地数百名运动员下降到几十人的队伍,这一切是由于竞技成绩的下滑导致的.目前L省的中长跑队在省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训练,备战比赛时去训练基地或者高原参加训练,中长跑队拥有的一、二线队员之和不足百人.

3.1.2运动员对教练员的角色预期与评价

L省的中长跑队教练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整个训练由主教练负责,中长跑队的队员均来自L省的各个市、县,队员以农村的孩子居多,这可能与这两个项目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中长跑项目平时训练比较单调,农村的孩子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实现社会流动,往往会选择该项目的训练.L省对中长跑的关注程度相对较高(但是比起该项目辉煌的时候相差甚远),中长跑队在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队的一线队员经费大多来自省里,因此在训练的条件与训练恢复设施上要比二线队员好得多.二线队员中多数人的生活费用大部分需要自己承担,在这一群体中运动成绩是实现由二线队向一线队流动的唯一途径,也是在用餐时是否享受“冠军灶”的唯一标准.在运动员的眼中评判“什么是好教练”的标准之一就看能否带出运动成绩,在L省体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院里,队员们对培养出全国冠军和奥运冠军的教练员存在着一种由衷的敬佩,二线队员对他们的训练和指导更是十分向往.除此之外运动员在具体评价某个教练员的时候除了关注该教练的训练水平和取得的成绩之外,也会将教练员的态度和为人等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