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设计

点赞:17053 浏览:798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结合山地设计的特点及要素,通过北京市门头沟区龙凤文化园方案设计的实例,阐述了山地建筑设计的方法,强调尊重山地自然地貌、保护生态、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是山地建筑设计的指导原则和理念.

关 键 词:山地建筑设计理念环境有机

一、山地建筑设计的概念及设计原则

山地建筑是指多半建在山地坡段上,并依山势而盖的建筑,它的独特性必须有自然条件的支撑;同时山地丰富的现状以及肌理变化,又赋予山地建筑独特的形态和魅力.

山地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及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内容,主要致力于两个方向的拓展:一是探索山地建筑研究的宏观原则,建立较合理、可靠的山地建筑观念:二是结合前人的山地建筑设计实践,创造性地归纳山地建筑的特征、模式,归纳出对建筑设计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各项原则.

山地建筑复杂的自然环境固然是设计中的制约因素,但同时这种限制因素又促使山地建筑设计拥有其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独特的风格.设计中利用山形地貌因地制宜,契合山地的起伏变化,尽量不去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使建筑有机地融入环境中的景观;另外,尊重当地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传承;这就是山地建筑设计的主要设计理念.

本项目选址位于妙峰山南麓,永定河支流西侧,依山傍水,自然环境独特,因此在设计上利用坡地地形创造独特的视觉空间以及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质------在建筑布局上依山就势,座落穿插、因地制宜,错落有致;在建筑单体设计上,通过建筑体量的虚实对比、建筑材料的本土性等方面处处体现出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亲切感.本方案力图通过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交织和对话,体现出龙凤文化园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

二、项目建设背景及用地现状

门头沟区为落实生态涵养区的定位,对区内所有非煤矿山产业实行关闭,近年来资源性产业已全部退出,目前提出了“打造京西综合怎么写作区”的概念,旨在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本项目即对废弃非煤矿区进行改造利用,建设一个以书画艺术为主题的文化园;以期通过书画艺术家依托妙峰山镇的风光和历史文化创作的作品提升当地的旅游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镇陇驾庄村内,项目用地东临永定河支流,南侧、西侧、北侧均为妙峰山支脉.用地北距G109国道约500米,东距妙峰山镇人民政府约2公里,交通较为便捷.项目用地为不规整山地,地形依矿山开挖后遗留的地况,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场地高差较大.目前用地上没有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

三、项目概况

结合项目性质及功能要求,文化园区内主要设置美术馆一座及8座艺术家工作室,满足游客参观、艺术工作者从事艺术创作与交流的要求.项目总用地6.49ha,南北高差约29米,东西高差约15米.总建筑面积25910㎡,其中:美术馆:9590㎡,创作室:15600㎡,设备用房:720㎡,容积率:0.40,绿化率:40%.

四、功能分区

结合场地现状条件,将展示区、景观区和创作区进行划分,最大限度的做到了便捷性,可达性的整体统一.分区明确,各区有独立的出入口及道路组织,且各个分区之间联系方便.展示区利用了用地西南侧相对面积较大的平缓台地,主要建设有美术馆.创作区对于私密性和安静要求更高,因此布置在总体用地区域的东北侧坡地,各个创作室单体依山势而建,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掩映于青山之中,尽显含蓄优雅之美.景观区位于用地东南的缓坡地带,进山路的西侧,通过设计景区大门、主题雕塑等,具有明确的标识性和环境引导作用.

规划用地尽量规整,便于分期建设,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同时,通过集中的景观绿化和分散的景观节点的穿插、串联,使建筑空间形成对话、借景、对景,从而形成了丰富而又多变的视觉效果.

山地建筑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美术馆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五、交通组织

展示区用地南侧与现状道路交接,创作区用地东侧与现状道路交接.并且,展示区与创作区有道路连接,供文化园区内的创作人员使用,联系方便.美术馆用地周围设有环形车道,能够满足交通和消防要求.由于创作区场地高差达21米,因此将机动车地面停车设于园区出入口处,创作区设置步行道路.

六、景观环境系统

结合山地地形地貌,将景观绿地和作为主体建筑的较大体量的美术馆布置在山脚的平缓地带,将较小体量的创作室布置在山坡上,星罗棋布的创作室和青山构成了整个园区的背景,与作为前景的美术馆和景观绿地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通过在园区主入口处的集中景观绿地及建筑的绿化小品作为景观节点,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将园区各分区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序列.在景观设计上,通过采用了水体、绿化、廊架、景观灯及雕塑等多种元素,衬托出园区的文化内涵.此外,结合景观绿化布置停车位,从而避免了大片集中的停车场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七、美术馆

美术馆包括展品陈列、展示、会议及住宿接待等功能,建筑面积9590㎡,共四层.在建筑形态设计上,以“因地制宜,尊重自然景观”为原则,在满足功能使用和空间感受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建筑底部局部架空、仿树枝形态的斜柱、建筑顶部出挑大屋面、实墙与玻璃幕墙的虚实对比以及建筑维度上的伸展实现建筑形态的通透感、错落感和生长感,另外,在建筑材料上选择砖、木等本土自然建筑材料,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效果.建筑造型简洁通透、沉稳大气.

另外,在美术馆内部空间的处理上,注重对自然光的利用,在会议厅通过设计阳光侧庭,满足人们休憩交流的需要,并营造出富有层次感的空间序列.

八、创作室

创作室主要供文化园内的艺术家们进行日常创作和交流使用,单体建筑面积600㎡~800㎡,地上3层.按照创作内容不同分为山水画创作室、人物画创作室、民间工艺制作室和书法创作室.方案一:受江南园林风格的启发,在创作室的立面设计上采用简洁明快的白色,搭配木制屋面,并且设计了小型的内庭院,借用中国古典园林中通过景窗“借景”和“对景”的创作手法,不但丰富了立面效果,而且使得室内空间更富有层次感、艺术感和趣味性.另外,在创作室周边设计水面、绿地,雕塑、并通过石砌小径相互联系,营造出一派静谧、人文气息浓厚的创作氛围.

方案二:采用坡屋顶,有山地民居韵味,与自然山地环境有机融合.凸出阳台和露台的设置更好地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

九、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在山地建筑群的布置中尤为重要.进行竖向设计的任务是利用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使之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同时达到土方工程量少、建设速度快、投资省、综合效益佳的效果,另外,从景观环境设计上角度上讲,在进行竖向设计时应尽可能减少对原来自然环境的损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创造出合乎人群居住的优美环境.这就要确定建筑物室外场地和道路等的设计标高,相互协调,确定地面排水的方式和相应的排水构筑物位置,确定土石方平衡方案.

十、剖面设计

根据山地建筑的接地方式,山地建筑的形态有地表型、地下型、架空型三种类型:地表型接地方式的建筑平面随地形布局、伸展,剖面设计顺应基地现状,采用台阶、跌落及错层的处理手法,呈现出贴近生态环境的形态.地下型多见于我国西北部的窑洞式掩土建筑,由于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原有地形地貌,因此保留了更多的自然植被,并且室内冬暖夏凉、温度舒适性较高.架空型多见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吊脚楼及干栏式建筑,通过局部架空、半地下室、室内设置高差等方式达到建筑与生态紧密结合的效果.本项目在剖面设计中,主要采用了地表型和架空型的接地方式,如美术馆、创作室均采用自由错接的平面布局形式以及底部架空的空间形态.

十一、生态设计

1.节能

本项目通过设计了外墙外保温、节能护墙、节能门窗、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太阳能路灯系统、节能型设备等,达到节能的目的,遵守国家的规范和政策要求.

2.节水

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现状,本项目从设计阶段即考虑以下几点措施:

(1)污废水分流技术;

(2)根据周边市政图,本项目将进行中水综合利用技术;

(3)雨水回收技术,整个项目所有屋面的雨水会排入雨水回收池,经沉淀后可进行浇灌、景观水体的利用;在道路以及广场等处,铺设有透水砖,可将雨水都渗入地下利用;

(4)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全部采用非饮用再生水或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3.环保措施

(1)合理进行建筑布局,满足国家对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保证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2)项目绿地率达到40%,符合国家标准;园区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3)利用乔木、绿化降低噪声污染,使园区环境噪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