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为导向的当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困境其自我超越

点赞:32679 浏览:1466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是当代建筑装饰设计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之一,本文通过对以南京为代表的民国建筑文化的解读,探寻以“创新”为理念的南京民国建筑文化的形式取向,体会民国建筑师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作出的文化抉择,并试图以此总结出其对以文化复兴为导向的当代建筑装饰设计观念自我超越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当代建筑装饰设计民国建筑文化文化复兴自我超越

一、当代建筑装饰设计所面临的困境

作为处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关键节点的一次重要大会,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十八大报告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中,明确指出了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这里所谓的改革,意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此,“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个目标性的质变,要最终落实到文化层面上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量变,“创新”二字可谓当仁不让.

辩证否定的实质与核心是否定之否定,即“扬弃”,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创新”是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衡量扬弃过程中对“度”及“方式”二者处理的好与坏的最根本的评判标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产业上的诸多问题.建筑装饰设计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由于西方近现代建筑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者趋向西方设计思维与方法,形成了诸多并不算成功的作品.此外,由于门槛较低,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加之受到以利益为目的性导向的市场价值观的驱使,设计师们往往简单地将中国建筑之元素套用到西方建筑体系方法中,使得建筑装饰设计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拼凑”为实质的“营销”.这种手法单一的“拿来主义”设计理念已成为以文化复兴为导向的当前中国建筑设计业践行“创新”理念所面临的尴尬与困境.

二、来自民国建筑文化的启示

人类的历史本来就是多元的并存,如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写实和抽象等等.对于以民族文化复兴为导向的当代建筑及装饰设计的“创新”发展,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历史经验应用到新时代的设计中.究竟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的结合,一直是当代建筑设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美国建筑师山崎实认为,建筑不是简单的把玩“形”与“饰”,而是要把握地域的文化精神并将之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在我看来,以“创新”为精髓的南京民国建筑文化为我们探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之所在,对未来的传统建筑元素如何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提供了最为具体的思维框架.

文化复兴为导向的当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困境其自我超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传统建筑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南京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包括和民间私人在南京兴建的各类建筑的总称.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的民国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建筑样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1929年南京的《都市计划》中曾明确提出在建筑形制上要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这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探索与追求.而汲取外来文化精华构成新的本民族文化则成为了那一代建筑设计师在不违背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结果.

这种创新的思路尤其体现在被誉为“世界三大陵墓建筑”之一的南京中山陵的设计思路上.中山陵的整体布局借鉴了明清陵寝的布局手法,设计师采用的几乎所有的建筑元素,包括牌坊、三洞陵门、华表、祭堂,甚至那堪与皇陵神道相比拟的长台阶,都可以在明清帝王陵寝中找到对应.而在祭堂的建筑空间设计中则借鉴了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手法,例如祭堂的空间设计采用了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空间构图,墓室的设计从拿破仑墓的下沉式中获得灵感.在最主要的陵门、祭堂等建筑立面的设计中,设计师多采用西方三段式构图,我们可以找出很多诸如2:3、3:5以及正方形等西方古典建筑的理想比例.中山陵陵寝各单体建筑的外观形式,多采用坡檐、翘顶、斗拱等中国传统的装饰母体,突出中山陵“中国古典复兴式”的外观特色,但将这些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元素进行了简化,摈弃了诸如龙纹等封建帝王色彩浓厚的装饰题材,探索符合新时代的建筑形式语言.而这种对微观建筑装饰的重视在南京民国建筑中是具有普遍性的.民国建筑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外立面的装饰以及建筑入口的装饰上,并且仍然继承了一贯的中西合璧的理念.外立面是体现建筑外观效果的主要方面,因此外立面装饰自然地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部分.除了之前提到的构图比例之外,多采用建筑本体的装饰,其装饰构件形式的来源多取自建筑结构构件,是建筑构造的变形与表达,多采用材质区分墙面、檐下做装饰、雕刻等手法.装饰构件(如斗拱)以重复序列的设置方式为主.对于单个装饰构件的雕刻多以中西方古典建筑的构件形式为原型,图案雕刻以曲线为主;建筑入口是建筑中与人直接发生联系的部分,也是建筑外观最亲近人的地方.因此建筑入口的装饰尤为重要.民国建筑多数都注重建筑主入口的装饰处理.门廊、雨棚、挑檐、门套等处的修饰往往成为整栋建筑装饰部分的精华,成为建筑装饰在中西融合观念下的点睛之笔.

从整个30年代初的民国建筑形制以及装饰风格上看,这批建筑在处理方式上具有如下三种形式取向:1、以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复制中国古建宫殿样式.典型的建筑实例有南京的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中山陵藏经楼、博物院“大殿”及上海市政府办公楼等.2、摆脱传统建筑体形轮廓的束缚,只在里面的重点部位集中模仿中国古建形式,略加以古典建筑装饰,其余采用平屋顶的混合式结构.上海市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就是这类处理范式的典型案例.3、基本舍弃宫殿式的建筑外形,仅在建筑的局部如勒脚、檐部、入口和门窗等处施以一些中式纹样、构建处理.北京交通银行、北京任立地毯公司以及南京的医院、国民大会堂即属于这类作品.

显然,这种立足于本民族、因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设计思路,使得民国的建筑文化在理念上得到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的方向指引.而这种建筑理念在面对西方优秀的文化时又以其惊人的包容力、敏锐的洞察力使得理念自身具备了能够不断更新、不断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因.三、以民族文化复兴为导向的自我超越之路

中山陵以及其他民国建筑中所体现的中西融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正是“汲取外来文化精华构成新的本民族文化”的最显著的体现,更是以“创新”为精髓的南京民国建筑文化最伟大的理论贡献.在我看来,对于以民族文化复兴为导向的当代建筑设计及装饰的“创新”发展问题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历史经验应用到新时代的设计中,协调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新之间“方式”的选择及“度”的把握.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吉尔兹(CliffordGeertz)认为,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力量的塑造,而是各种不同力量最终“妥协、交易和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生产的意识形态不再是狭隘的、往往也不再用传统的经典式的视觉形式加以彰显,而是蕴含在开放多元的样式之中.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跨国资本及其消费文化的历史性扩张,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化的地域性、传统性范畴.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影响,使得民族文化的复兴很难在一个“传统”范式中加以解决,我们必须克服静态地、孤立地研究传统建筑文化复兴问题的局限性,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运作方式和表达方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一个更具有包容性和对话性的文化实践.


很多伟大的建筑大师也曾坦言,他们作品的理念无不是源自于历史经验对他们的启迪,只有真正透彻的了解过去,才能深刻准确的掌握未来.从这一意义上说,传统文化复兴的意味不仅包含宏观文化策略,更应体现出根植于传统文化命运之中的现代人的主体立场.它的核心是现代人关于传统文化命运的情感态度及其价值取向.在我看来,在构建传统建筑文化新的历史内涵的设计实践中,具体的设计、呈现方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代设计师应该以怎样的人文立场、传统文化经验和忧患意识三个关联互动的叙事和价值理念去诠释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并通过创造去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内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建筑文化复兴最根本的内涵是文化的本真性建构,没有对文化传统经验的理解与尊重,不思考传统文化演变特征与时代文化的本质关系,就会在文化传承实践的进程中失去属于文化基因的根脉.一个富有文化责任感的当代设计师必须以历史的眼光关照和反思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进而在这种艺术的发现和揭示中,以真诚的姿态表达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和审美理想.这样一来,以民族文化复兴为导向的当代建筑装饰“创新”设计就可以获得关于“传统”与“当代”二元对立思维的某种超越,并由此抵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总体性反思.从而也在某种意义上,把对于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构实践推进到了当代建筑文化实践的前沿地带,从而走出困境,并最终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