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应用性学习的

点赞:5998 浏览:204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为了改革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方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该课程部份教学中,评价教学效果,并提出实施该教学方法的意见,为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研究性学习;预防口腔医学;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0(c)-0141-02

预防口腔医学研究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口腔疾病的发生规律并提供预防政策,保持个人和人群口腔健康的学科,是口腔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培养学生面对社会、怎么写作社区的口腔医学必修课.要求口腔医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具体干预措施的能力[1].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的教学问题逐渐被暴露出来.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对其教学模式加以研究.

1研究性学习模式概述

对研究性学习含义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形式.广义上,它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策略.很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各类型学科的学习活动当中.狭义上,它指的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所要研究的专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专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2].其学习的重点是“研究性”,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3].研究性学习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应用于众多应用型较强的学科中[4-5].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能动积极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而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能够向自己提出质疑,可以参照他人来完善自己,从而可以促进自身的认知发展.

2预防口腔医学教学现状

我校预防口腔医学讲授的对象为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的学生,教学时数为39个课时数,其中实践课时数15个,理论课时数24个.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预防口腔医学》第5版,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口腔流行病学;龋病、牙周病和口腔癌的病因和预防;膳食营养与口腔健康;特殊人群的口腔保健;口腔健康教育和促进;社区口腔预防保健与项目管理;口腔保健实践中的感染与控制等.以往的教学组织方式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主要教学方法以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

然而在以往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预防口腔医学的学习不够重视.可能与该课程的特点有关.预防口腔医学的部分教学内容如:龋病、牙周病和口腔癌的发生规律及其预防,在前期的《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和《口腔颌面外科学》已提及.学生普遍认为这些内容为“炒旧饭”,易掌握,因而导致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思维的影响,一些学生片面崇尚医疗技术的学习,追求经济价值,毕业后不愿意从事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因此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方式以及方法,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而,迫切需要进行预防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研究性学习在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实施过程

针对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研究性学习,包括:龋病的预防、牙周病的预防、口腔健康调查、口腔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引导,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共同研究——组织交流,成果展示——总结反思”几个环节.以“龋病的病因和预防”教学过程为例.

3.1.1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课堂上教师展示一个病例:患儿,7岁.因右下后牙疼痛2d就诊.患儿2d前出现右下后牙疼痛,咬物时疼痛明显.体检:85近中邻面龋,达牙本质深层,探(-),叩(+++),颊侧牙龈红肿.52、62残根,55、54、64、75、74均有龋,16、26、36、46已萌,深窝沟,无龋.其中利用图片展示患儿的口内情况.教师提出几个问题:①患儿出现牙齿疼痛的原因.②为什么该患儿容易患龋,出现多发龋病的原因可能原因有哪些.③如何预防龋病.④你对该患儿的口腔保健有何建议.

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应用性学习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口腔医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1.2收集信息,共同研究学生分为6人1组,每组自选1位组长,1位记录员,由记录员记录讨论要点.课堂上学生根据教材及参考资料收集信息,进行讨论.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情况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找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

3.1.3组织交流,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选派1名同学作为代表,采用PPT课件汇报本组查阅资料及问题的研究结果.

3.1.4总结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拨.

3.2研究性学习教学效果评价

为评价教学效果,以我校2005级5年制口腔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采用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了研究性学习是否容易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开拓临床思维能力、是否有利于扩大视野、是否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等.在本研究理论考试中,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学生不同程度肯定了研究性学习对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扩大视野、开拓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效果调查中81.2%的学生认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研究性学习在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的思考

4.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合

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与多个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必然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例如“龋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这部分教学,如果按照教材的教学,则包括:龋病的致病因素、窝沟封闭、刷牙等教学内容,部分内容在《牙体牙髓学》、《牙周学》等课程已有讲授.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利用临床病例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出预防口腔医学课程的相关问题,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原有知识,形成了一个逐步深入、逐步熟练的过程,降低获取新知识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4.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研究者,通过积极寻求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全身心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之中,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和审慎的观察力,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运用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与交流,包括如何尊重、理解别人以及如何表达、倾听,如何去说服别人的方式方法,因此有助于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3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预防口腔医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成为指导者、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促进者.教师首先必须是研究型的学者才能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真正弄明白每一个知识点,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进行教学启发,做好引导,针对性地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学生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智慧,给予及时恰当的点拨和启发.面对学习的实践性及开放性,要求教师不仅仅拘泥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从实践出发,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因此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宽其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和教学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小结

随着医学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医学教育模式必然需要相应调整.美国顶尖医学院校新教改模式的共同趋势是进行基于项目式的研究性学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提出“约翰霍普金斯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研究和学习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6].因此,加强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针对预防口腔医学课程,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结果显示,在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卢友光,苏建新,苏柏华.预防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4):50-51.

[2]童宝宏.浅谈研究性教学与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J].高教研究,2012,(14):189-191.

[3]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253.

[4]谢立群,周红春,沈丽佳.口腔病理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4(26):56-58.

[5]胡婷,林小珊,曾穗珍,等.研究性学习在病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5(1):48-50.

[6]乐江,余保平,朱思莹,等.美国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新方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0-121.

(收稿日期:2012-06-15本文编辑:卫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