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成长教育》的心理学

点赞:15376 浏览:683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成长本来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比如伴有许许多多的事件,或许它们中的一些事情你已经淡忘但是总会有些事影响你的一生.本文通过对电影《成长教育》进行心理学角度的分析,揭示成长过程中一些必经之路.

电影《成长教育》的心理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关 键 词:成长心理学弗洛伊德

该片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Barber)的回忆录改编.1961年,16岁的少女珍妮(凯瑞·穆里根CareyMulligan饰)对父母反复督促她学好拉丁文考上牛津的唠叨不厌其烦,而正在追求自己的男孩又不令父亲杰克(阿尔弗雷德·莫里纳AlfredMolina饰)满意.一个雨天,珍妮邂逅了成熟男人大卫(彼得·萨斯加德PeterSarsgaard饰),对方的风流倜傥和举手投足的迷人气质深深吸引了珍妮.大卫和朋友不断带珍妮出入高档酒吧、艺术品拍卖行和高级餐厅,甚至说服珍妮的父母带她游览梦寐以求的巴黎.灯红酒绿中珍妮迅速坠入爱河,只可惜事实真相却并非梦想中那样美好,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珍妮发现大卫是一个已婚的男人,于是果断的与其分手走回自己和父母认为的正路:回学校继续读书.

这部电影中最让人不可思议和难以接受的是一个花样年龄的少女居然舍下和自己同龄的男性朋友选择了一个已近中年的男人.其实这在心理学中是很常见的.弗洛伊德提出对应于男孩的恋母情结的便是女孩的恋父情结.对一个女孩来说,她所接触的第一个男人就是她的父亲,并且因为自己没有而十分的羡慕男孩子或者父亲而十分讨厌与自己一样的没有的母亲,她认为自己和母亲一样是被阉割了,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羡妒.女孩因为羡妒,所以十分想要拥有一个,她的首要选择就是她的父亲这个她最开始接触的和英雄一样的男人,因此她希望像母亲一样拥有父亲从而拥有(而后在拉康那里,的概念改成了石祖的感念但这二者并不等价).然而,女孩必定要成为女孩并成为女人,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也就是说要摆脱恋父情结的束缚,走上正常的女性之路.当然也正是因为她想要拥有父亲才促使了女孩的性别化的进程,因为女孩发现父亲爱的是自己的母亲而不是自己(和母亲而不是自己)所以她努力是自己认同与母亲,希望和母亲一样被父亲所爱,从而完成自己的性别化,完成自己从对父亲的的认同向对母亲的认同的转变.在这里我们看到,恋父情结解决的好的话是可以促进女孩子的发展的.但是,问题是,是不是这个恋父情结在解决之后完全的消失了,亦或是它只是被压抑后慢慢的被时间淡忘了呢?

但是很显然,在这部电影当中,答案似乎是恋父情结只是被压抑了下来并没有完全消失.换句话说它只是存在于无意识当中无声无息的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着影响.在电影中,珍妮选择了一个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大的中年男人,他成熟,幽默,有钱,有品位,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这些等同于有很大的权利和能量的男人.于此相对的是珍妮的父亲,他是一个十分平凡,对钱斤斤计较,在生活中爱占小便宜的人,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他看做一个没有能量的男人.当然,这个没有多少能量的男人在以前也可能是能量充沛的英雄似的男人(尤其是在他女儿的眼中),但是这个英雄似的男人在珍妮的眼中已经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了,可以为了写个东西省几块钱而斤斤计较的男人.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父亲在女儿心目中的衰落,从一个英雄跌落到了失败者.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也具有父亲的权利的男人出现了,她可以和他出入高级的场所,谈论高雅的音乐.也就是说她已经在充分的享受父亲的权利所带来的所有的乐趣了,那个写作技巧的父亲式的男人自然取代了她真正的父亲,成为了她爱慕的对象.

珍妮的聪明,漂亮,品味高,能够欣赏名画和听高雅的音乐会,向往巴黎浪漫而时尚的生活,但是正在学习的是古老的拉丁语和古典象征的大提琴(这二者可以都看做是去性化的典型).这可能是在她的身上说体现的最突出的矛盾:享乐与禁欲的矛盾,也就是说理想中享乐的生活与现实生活中没有丝毫性意味的生活,自己的性压抑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一般的状态下是调和的,没有冲突,但是,一旦遇到外界的性刺激,那种调和和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在珍妮得知大卫可以不择手段的谋取他人钱财的时候依然与他们在一起过着高贵的生活.有人说这是因为年轻的女孩子经不起物质的诱惑,当然这也是十分可能的,但是我比较认同的是她经不起的诱惑是充满的性意味的生活.


最后也就是电影的结尾是人们诟病最多的的地方,人们都认为在这个地方转折的太突兀,也就是说珍妮的醒悟太突然而且彻底了.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一部正如电影题目“教育”为主题的的电影,结尾自然是要以具有教育意义的情形来结尾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这里主人公经过一段“离经叛道”的生活之后回归“正途”的过程只是个体所要完成的社会化的一个比较具体且夸张的表现.社会化是个人通过学习、教化等手段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只是、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简而言之,是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通俗的讲,社会化就是让动物的人成为社会的人.

在现代,教育成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讲教育分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人的早期家庭教育具有更明显的作用,而在后期学校教育则成为人类教育的主力军.但是教育对人的社会化来说最大的缺陷就是它只能给人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给人一个概念的灌输,而在行为上的要求却并不怎么具体,换句话说,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给人指明了一个理论上或现实上的目标.就本部电影而言,对于珍妮来说,她所受的这两方面的教育都直接指向了想要过一种上等社会式的生活,也就是说可以在高级餐厅吃饭,出入高级的社交场所等.就这一方面而言,其实并不只是珍妮一个人的理想,而是在那个时代英国人大部分人的思想代表.在看电影的时候,在看到珍妮的父母在知道大卫和女儿在欺骗他们的时候,或者说在知道大卫并非看到的那样完美优秀的时,他们依然支持女儿和大卫来往,我十分的不理解,不知道那对父母是怎么想的,后来我发现,原来那代表了整个英国社会的一种心态: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反映了在二战后整个英国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体萌动,曾经的“日不落”已经逐渐边缘化,他的失落使得人们迫切的想要重新拾起它,这就不免有些急功近利了,表现在电影中就是想通过与有钱人的联姻使自己重拾优越感,这即使要求他们放弃高贵的血统、低下高傲的头颅,与“强盗”来联盟,他们也在所不惜.

回到社会化上来,社会化对我们每一个想要在社会上生存的人是十分必须的,想要完成社会化可能并不想理想中的只要听老师和父母的话,按照他们所传授的行为准则来行事.而是,我们要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挫折,去感受自己的受到现实的制裁、不被社会所允许时悲伤痛苦的心情.经历了很多次的痛苦之后,人的行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社会的标准了,或者说是社会化基本上完成了.因此,在这一点上看来,青春期的叛逆就显得对社会化的进程是不可或缺的了,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去反抗家长,反抗社会,为自己的权利和抗争.这样看来,无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分析,珍妮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存在的,也是一定会发生的,只不过是变幻了表现的形式.(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