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血液透析患者肝素用量观察

点赞:13928 浏览:587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的:长期高原生存人群的血液具有高凝状态,又具有消耗性凝血障碍微循环障碍的改变,其潜在危险是出血倾向,长期高原生存的血液透析患者应减少肝素用量.方法:回顾分析长期高原生存的血液透析患者(排除典型个体及血液系统明显异常患者)病例80例,按体重0.01ml/kg,追加0.01ml/h,给予低分子肝素透析,提前半小时停止使用肝素(体重<40kg或>70kg,适度减少或增加用量),透析4h,随访半年.结论:随访半年透析过程中无出血、凝血现象;高原地区血液的改变是病理基础上的凝血与纤溶的平衡,其结果是凝血因子,血小板在不断平衡的情况消耗,因而在低氧的外环境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应减少肝素用量.

【关 键 词】 高原;血液透析;体重;肝素;剂量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命的主要替代疗法之一,充分抗凝是保证透析充分的必要条件,可减少体外循环透析器膜内凝血,保证透析中透析器对尿素和肌酐的清除,平原地区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多处于高凝状态,易于血栓形成,合理的抗凝选择是血液净化治疗顺利高效进行的前提.然而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时间较长人群,血红蛋白增高是机体对缺氧的一种生理性代偿[1].世居或移居高原的人群其血红蛋白水平普遍比生活在平原的高[2,3].在高原地区慢性缺氧条件下,肾脏生成促红素增多,另外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和主动脉体与颈动脉体对缺氧的敏感性降低,均得红细胞生成更多[4],导致血液流变学、血流速度减慢,甚至由于长期缺氧环境至血管壁损伤,形成血栓.但由于相应存在对抗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如凝血因子的减少、纤溶系统的亢进、纤维蛋白原减少等因素,使患者血栓形成较少,易发生出血[5].该过程是长期低氧环境中的病理性平衡,由于反复消耗凝血因子,致凝血机制异常,形成继发性纤溶亢进,产生消耗性凝血障碍.即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的凝血活性增高,在微循环内发生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播散性微血栓.当微循环内发生凝血时,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从而使高凝状态转变为低凝状态;体内的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大量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裂解为X和A、B、C裂片,再进一步裂解为Y、D、E裂片.这些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可加重出血.

对我院透析80位规律透析患者(3次/周)按体重0.01ml/kg,追加0.01ml/h,给予低分子肝素透析,提前半小时停止使用肝素(体重<40kg或>70kg,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度减少或增加用量),透析4h.体重<40kg,肝素用量>4500iu时,31例出现不同程度牙龈、鼻腔出血现象;体重<40kg,肝素用量<1500iu时,17例管壁、透析器有血栓形成;体重>70kg,肝素用量<2500iu时,27例出现管壁、透析器不同程度血栓形成;体重>70kg,肝素用量>3600iu时,14例出现不同程度牙龈、鼻腔出血现象;.肝素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凝剂,标准剂量肝素可达到较好的抗凝效果,因此,在确定患者肝素用量后,很少再对剂量进行调整.为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及护理工作效率,标准剂量肝素抗凝显然不适用于高原地区肾衰竭透析患者.通过观察发现,高原地区长期透析患者采用体重比给与肝素透析时能有效防止凝血、出血发生,使用肝素更合理,对防止长期透析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高原地区血液的改变是病理基础上的凝血与纤溶的平衡[6],其结果是凝血因子,血小板在不断平衡的情况消耗,久久难以完全代偿,因而在低氧的外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长期高原生存的血液透析患者其潜在危险是出血倾向,因而预防出血很重要,尤其在应况下[7],其典型的高凝状态,又具有消耗性凝血障碍微循环障碍的改变,因而其病理改变符合慢性DIC过程,在高凝状态为主阶段抗微血栓治疗是重要的,以减少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减少,防止出血倾向[8].

高原地区血液在病理及缺氧环境下发生高凝状态,又具有消耗性凝血障碍微循环障碍的改变,有潜在出血倾向的危险,因此高原地区应减少肝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