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新闻机械化,等于新闻异化

点赞:33169 浏览:1555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奥运进入第二天时,我曾在微博上开玩笑:“才刚进入比赛第二天,睡眠越来越少的记者们走路都已经像Zombie了,东伦敦僵尸新闻中心.”不过,这两天我担心的不是记者变僵尸,而是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变得像个抢新闻的机器人———就像我们的运动员给外界的印象一样.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前方目睹了太多的奥运新闻怪相,最突出的就是:对于中国记者来说,唯一重要的似乎就是抢走奥运金牌运动员做个专访;不讲究专访的质量,只要冠军露个头就仿佛赢了新闻大战,除此之外别无他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这是一种新闻的异化.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读者想看或爱看的东西.我的五年半新闻教育(三年本科+两年半研究生)中,让我最印象时刻的是一个外教曾用火灾来形象地解释什么是新闻:“现在检测设哪里发生了火灾,你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你的亲朋好友.你会怎么说呢,你肯定会告诉他们:什么地方发生了火宅,什么时间,有没有死人,幸存者有没有什么故事,火灾原因是什么,怎么会烧起来的.”

这位来自德国柏林的外教说:“把你对亲人说的所有这些信息按照先后顺序集纳起来,就可以是一篇合格的新闻.而当你为一篇新闻写不出来时,就想想这个例子,想想你认为哪个事情最重要,也就是最应该先告诉别人的,然后再说次重要的事情,一段一段安排下来,就像你在和家人汇报一样,就可以了.”毕业十五年来,这一段话总是让我受益匪浅,远胜任何机械的新闻定义.

让我们回到对冠军的一对一专访这个话题来.以这种新闻标准衡量,这种专访重要不重要?当然!在夺取了冠军之后,我们当然很想听听冠军球员的感喟、想法和经历.能够第一时间做到专访,体现了新闻媒体的实力.但是,在这里重要的是要做到真正把专访的质量提高上来.

内举不避亲的话,我可以举本报之前王游宇和李婷老师写的施之皓专访当例子,因为那篇无论从标题(《乒乓球的最高境界不是打球而是打人》)还是从行文来说都是一篇上上之作.但太多其他的中国媒体独家专访,都沦为空话vs空话的对白,让人扫一眼标题根本没有阅读下去的.


而在争夺金牌运动员专访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很多怪异的现象.同事唐杨科为此专门写过一篇讲奥运新闻大战的《暗战》,描摹了几家商业网站不择手段相互攻讦的浮世绘.而他没有点透的,是某些网站甚至给负责拉人的记者物质刺激:只要能把冠军成功拉来做专访,那就给多少多少奖励.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另外一种意义的有偿新闻,手段已经盖过了最终目的.

其实在西方大报(比如英美),很少要求一对一专访.英国的足球新闻,基本上是所有记者都在一起参加新闻发布会,然后记者们根据平时的积累素材写出各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稿件,这才是记者内力的体现.掌握资源重要,但在同等资源条件下写出比别人耐看的稿子,这才是大牌记者的特质.《泰晤士报》从奥运开赛至今,没有一篇像中国媒体那样的个人专访稿件,是因为他们实力不够吗?当然不是.

一对一的专访当然也有,不过像英国的日报一般一周不会超过一次,甚至有时候一月才有一次,主要是针对一些焦点人物,也不讲究时效性:也许是上月的焦点人物,但这个月才做到专访,但因为记者采访和写作功底都很扎实,因此往往都非常值得看下去.而这一次奥运会上的中国媒体冠军专访稿件,有多少会在奥运会后、甚至出报当日就速朽,又有多少能恒久流传?

而我们除了争抢冠军,又对银牌、铜牌得主给过多少关切?央视主持人张斌在本报上期撰文,讲述他们邀请举重亚军吴景彪到演播室来的前前后后.说实话,我真的希望这样的感动时刻能多一些,因为亚军和季军甚至第四名、最后一名,也都有各自精彩的奥运故事.就像英国人1948年奥运会时镌刻在温布利球场记分牌上的一句话:“在奥运会/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征服/而是努力战斗.”

抢新闻机械化,等于新闻异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乒乓球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以新闻来说,只要把亚军的故事写得好看,一样会有很多读者.我们的奥运媒体,何时能像我们的奥运运动员一样慢慢进步起来融入世界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