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护理工作的职业防护

点赞:8236 浏览:331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42-01

医院感染在现在医学中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何避免院内感染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医务人员如何提高自我防护来减少不必要的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转变成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在口腔科的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医疗器械与患者的唾液,血液直接接触并刺破口腔组织,如HBV,HIV,HCV等病毒,可通过血液污染的器械经手传播而造成院内感染,因局部麻醉,口腔科的护理工作较比其他科室发生的几率要大,加上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飞沫,粉尘,有毒气体,使得口腔科护理工作的职业暴露与防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现结合本人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口腔科护理工作的职业防护进行论述.

口腔科护理工作的职业防护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口腔科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口腔护理的职业危害

1.1物理性危害

1.1.1噪音:由于口腔科诊室内集中了牙钻,手机,告诉涡轮机,超声洁牙机等高速运转时发出噪音的医疗仪器和设备.可以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导致工作出错.

1.1.2辐射:口腔科经常进行的放射性检查和治疗,可致恶性肿瘤,白血病,不良妊娠及放射病;光固化仪还会产生非电离辐射,可对视网膜造成不可逆损伤.

1.1.3锐器损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在口腔诊治过程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多为锐利的尖和刃,并且使用频繁,很容易损伤手指皮肤,通过血源性传播可感染HBV,HIV,HCV等20多种传染性疾病.

1.2化学性危害

1.2.1汞:银汞合金调制和充填过程产生汞蒸气,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可致慢性汞中毒,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炎,脱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精神神经症状等.

1.2.2消毒液:常用的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戊二醛对地面,物品,空气,桌面,消毒使用等,都会引起工作人员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造成化学物品的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1.3生物性危害

1.3.1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主要包括HIV.HBV,HCV等,我国是HBV感染较严重的国家,据统计约有10%~12%为乙肝病毒携带者,HIV感染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口腔诊疗活动中,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受到污染的器械消毒,清洗,传递,回收的过程中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口腔科医务人员接触HBV患者发生污染的机会可增加3~6倍.是感染HIV,HBV,HCV的高危人群.

1.3.2空气及环境污染口腔治疗中的牙钻,手机,高速涡轮机,超声洁牙器等器械在使用时产生的微小气体和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以感染性气雾的形式污染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而医护人员是与牙源性微生物气溶胶接触最近的,加上就诊时间过长诊室通风不良等,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2口腔护理的职业防护

口腔护理工作的职业防护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完善的防护管理体系,必须执行全面预防性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2.1个人防护措施:严格洗手,洗手是防止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对防止外来菌定植及传播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预防感染手段;戴手套,是为防止交叉感染及保护双手,应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脱手套后应严格洗手,重视皮肤和粘膜的防护;穿防护制服,戴口罩,穿防护服可避免污染个人衣服,防护服被污染后应立即更换;戴口罩,可防止吸入雾化血液和飞沫,气溶胶等.

2.2环境防护措施:诊疗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小时,紫外线灯管应距离地面1.5~2.0m,地面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消毒每日2次.此外,诊疗室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储汞瓶严密封闭,防止汞蒸发,加强诊疗室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汞含量.

2.3社会心理防护措施:根据口腔科工作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可提高工作效率.正确认识口腔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专科技术水平,从职业道德和病人利益出发,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综上所述,口腔科护理工作职业危害的防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医学措施方案,来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