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古代中医文献

点赞:14740 浏览:669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出发点系统地对中国古代有关哮喘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发掘和研究,以揭示哮喘的病因、病机和演变过程,总结其辨证治疗的经验,系统的为中医防治哮喘提供依据.作者认为久病有瘀,痰瘀互阻,肺脏升降功能失常为哮喘久病难愈的机理.

关 键 词:哮喘;中医;文献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41-03

哮喘的古代中医文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文献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慢性呼吸道疾患,属于传统医学喘证、哮证范畴.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归属于中医“喘鸣”、“上气”、“哮吼”、“岬嗽”等范畴.中医书籍中有关哮喘的论述始见于《》.金元以前,哮证与喘证统属于喘促一门,并没有分门别类.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首次提出哮喘之名,但无详细论述,直至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病名论述.本文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对有关哮喘的中医文献进行了整理,期冀能从中为中医药防治哮喘提供一定的的理论依据.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异质、元气不足;外邪侵袭、饮食所伤;病后体弱、正气不足;邪气内扰、气机失宜;五脏病变、累及于肺等因素有关.与哮喘相类似的疾病如“喘鸣”、“上气”等的病因病机虽然比较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内有宿痰是其致病因素.哮喘系由宿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的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道挛急,以发作性的痰鸣气喘为特征的疾患.其病位在肺,但与肾、肝、脾关系密切,三脏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1.1《内经》对哮喘诱发因素的认识

1.1.1外邪侵袭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和而至为痹...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此为外邪侵袭肺脏,使肺失宣降而发喘症的相关论述.

1.1.2水气乘肺

《素问水热穴论》说:“故水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素问逆调论》谓:“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示从容论》曰:“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此为水气阻肺,肺失宣降,胃失和降所致.

1.1.3脉络痹阻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素问痹论》说:“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此条文中心痹所致的哮喘,由心系疾病所致,不属哮喘范畴.说明古人已然认识到不同脏的功能失调导致的喘证的表现差异.

1.1.4阳明厥逆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胺.”《素问阳明脉解》云:“阳明厥则喘而惋.”《素问逆调论》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1.1.5肺脏本病

《灵枢本神》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胸盈仰息.”《素问大奇论》云:“肺之壅,喘而两胁满.”《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灵枢五邪》曰:“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这些是由肺脏疾病引起的.《素问.玉机真脏论》有“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喘.”此为肺虚引起.《内经》中还有“形寒饮冷则伤肺”的论述.至今对肺系疾病的病因阐述及疾病防治影响深远.

1.1.6五脏病变累及肺

《素问经脉别论》云:“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内经》虽无哮病之谓,但已认识到哮喘病变部位虽主要在肺,同时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

1.2汉代张仲景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其人喘,目如脱状”等的论述;《伤寒论》18条云:“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所谓“喘家”,即包含了素有哮喘病史,经常发作的患者;“作”,指病之发作而言.张仲景最早提出了宿痰思想,如《痰饮病脉证并治》有“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他从病理上将哮喘归属于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理论渊源.他对哮病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临床特点把握准确,并指出了伏饮、痰浊与本病的发病直接相关.同时指出肺病与痰饮在发病上有直接因果关系,论肺病必及痰饮,论痰饮必及肺病.书中还有对肺心病的认识,如《金匮要略》中的木防己汤证.

1.3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称哮喘为“上气鸣息”、“呷嗽”,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精辟的阐发.其中《上气鸣息候》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云:“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呷嗽候》云:“呷嗽者,犹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喉咽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虚劳上气候》云:“肺主气,气为阳.气有余则喘满逆上.”《逆气候》云:“夫逆气者,因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者,有不能卧而喘者,皆有所起.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足三阳本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逆.络脉之气,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此络脉之疾.人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等津液主卧与喘.”说明该书已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痰饮水气等伏邪,引起的气道堵塞,肺气不利或肺气上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