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苦难”这笔精神财富

点赞:3596 浏览:91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人生需要“苦难”这笔精神财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苦难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他(弗兰克)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只有一个人生》等多种.他是将哲学思想融洽地植入文学而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周国平的散文内涵极为丰富,常常使人读出许多题外的东西.能启发人的思维,能扩展人的智慧,是一种启迪性的哲学读物.哲学,说到底一种对人生理解和认识的学问.《苦难的精神价值》写的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维客多·弗兰克(奥地利心理学家)二战时曾被关入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对苦难和绝境的思考和理解,是从自身经历的生命意义有感而发的.对于苦难,每个人都经受过,只是经受的程度不同而已.最大的苦难,莫过于生命已到尽头,而且自己已经确知.比如晚期癌症患者,比如矿难事故中被困井下.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弗兰克所经历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厄运——他们面临的是煤气室和焚尸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的精神都会崩溃,他们一般会“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但也有例外.看《红岩》小说,一直对囚禁在渣滓洞的革命人有特别的敬意,因为他们在死亡面前表现的太自信太勇敢了.他们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他们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承受苦难”的方式——以尊严的方式承受痛苦.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它剥夺的.因此,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平心而论,人们一生经受的所谓苦难,比起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及渣滓洞来,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有可能面临的最严重的苦难,就是将来不可预知的突然变故,如天灾、车祸,或是不可逾越的疾病等等.任何一个人,都应对发生这类变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当然,我们盼望一生平安,但苦难和灾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常常不请自到.承受苦难与享受幸福一样,也是人生的宝贵经历,能面对苦难和灾祸,在心理上战而胜之,则是人生中的一次成功的经历.苦难的精神价值,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财富,足可以使人应付再一次到来的苦难.有的人知道自己身患绝症,还顽强、乐观地生活着,就是表现出人的尊严,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

人生的珍贵在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理应活得潇洒轻松,然而,多数人却不能如愿以偿.饥饿、疾病、失恋、流浪等烦恼,常常缠绕着人生.因此才有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常.生活告诉人们,自然界的季节可以重复,拉断的琴弦可以更换,演糟了的戏可以重排,唯独人生没有第二次.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这是一个活着的人必须回答的课题.哲学大师尼采有句名言:“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

回首古今风流人物,哪一个不历经千辛万苦而将自己的价值展现给世人看,又有几人能看到辉煌背后隐藏的辛酸与泪水.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远嫁,幼时读书甚至连一碗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生寒门;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生活上常常需要邻居热心的救济.而在这些伟人所创造的辉煌背后,却是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与身体作战.也正是因为他们承受住上天所赐予他苦难的一切,最终才让苦难变成一笔精神财富.

生命科学家告诉我们,时间与空间才是恒定的主人,人只是匆匆的过客.只有我们自己成为人生的真正主人,才能从容面对苦难,才能创造出无悔的人生,才能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它们能够满足我们物质的,但精神上却开始变得日益空虚起来,当我们慢慢离苦难渐行渐远的时候,也许我们失去的会更多吧,苦难的生活对精神来说是一种历炼.人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就像美丽的宝石必经熔岩的冶炼与物质的爆炸一样.

周国平的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其风格平易,文字简练浅白,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严肃思考和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密切关注,而更有价值的是向人们宣讲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真谛.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周国平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他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他的散文特征鲜明,一是体现人生本质意义上的孤独与困惑,落脚在现世人生的日常思考.二是传达人生终极关怀的体认.三是提出智慧人生的“自救”途径.周国平不是那种经院式的哲学家,他始终关注着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提出“自救”思想和提倡过一种智慧人生的思辨,显示出独特而深远的意义,并逐渐为广大的读者所理解和认同.

在20世纪的中国,还没有一个哲学家的著作,能像周国平的哲学随笔这样一版再版,成为畅销书,对读者的精神生活,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