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现状

点赞:4753 浏览:165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对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统计了近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并指出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中国;女性;竞技体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66-03

Abstract:

The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Chinesewomenpetitivesports,makesstatisticsonthebrilliantperformanceintherecentyears,andpointsouttheforthingcrisis,thenprovidessomecounter-measureoritsprospectivedevelopments.

Keywords:China,woman,petitivesports,currentsituation,strategy

1前言

当中国国旗一次次在世人面前升起的时候,当中国国歌一次次在国际赛场奏响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将目光集中在那些女子运动员身上.由“五连冠”到“五朵”再到“铿锵玖瑰”,中国妇女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抹.从雅典奥运会获得19.5枚金牌(占总数的60.9%)、17枚银牌(占64.7%)和14枚铜牌(占64.3%);再到刚结束的第6届长春亚冬会的13.5枚金牌(占总数71.1%),可以看到中国妇女在中国竞技体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面对北京奥运会,如何全面展示国人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在赛场上所取得的成绩,而女运动员的表现又至关重要.因而,研究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分析它的发展现状,将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它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对策和建议.

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竞技体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现状分析

2.1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现状

2.1.1近5届奥运会上的表现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群众体育得到了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中国的体育事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质的飞跃.而中国女性以其顽强的拼搏精神及优异的竞技水平在国际运动赛场上更是硕果累累.从汉城到雅典的近5届夏季奥运会来看,中国女子运动员荣获总奖牌数超过半数,达到56.5%,金牌总数也占69%,特别是在第25届奥运会,16枚金牌中有12枚归功于女子运动员,高达75%,具体情况见图1.

2.1.21996-2005年间,获世界冠军、创世界纪录情况

在1996-2005年期间,女子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559.5次,占总冠军数的59.2%;特别在1996年时,达到了76%;其中混和性项目共取得3次世界冠军,占总冠军数的0.5%,而十年内我国女运动员共超创世界纪录达到279人次,占总数的87.1%;在2001年,12项世界纪录更全是由女子运动员创造的.具体情况见图2、图3:

由上不难看出,中国女子运动员在国际赛场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我国男子运动员,出现“阴盛阳衰”、“女子优势”现象.十运会女子项目更是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在15人21次超6项世界纪录中,女子举重项目就有14人20次超5项世界纪录.在女子团体项目上,随着雅典奥运会我国女子排球的重新崛起,也带动了女子曲棍球、女子垒球、女子手球等项目的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6].可以说,中国女子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2.2.1优势项目本身存在问题

首先,中国女子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一些小项目上.田径和游泳两个奥运会金牌大项中,金牌总数占到奥运会项目总数的1/4.奥运会游泳项目分别设男、女16个小项,我国虽然在第25届奥运会上曾夺得女子100M自由泳、女子100M蝶泳、女子200M个人混合泳、女子50M自由泳4枚金牌,在第26届奥运会蝉联了女子100M自由泳的金牌,但第27届奥运会却无金牌入账.另外,田径项目是奥运会中小项最多的一个大项,女子有22项,而我国在6届奥运会中,只是在近4届奥运会上分别获得1枚金牌.2个竞技体育基础项目竞技水平的这种稳定性,反映出我国的基础大项薄弱,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不强,与世界体育强国有明显差距[12].

其次,中国女子优势项目没有形成集团优势.虽然跳水、乒乓球、举重、羽毛球四项传统优势项目在第27、28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都是10.5枚,分别占女子金牌总数的53.8%和63.6%;而在第23-28届当中,中国女子军团共获得65枚金牌,而这四项共获得40枚(占总数的52.3%),均在半数以上.而除了跳水、乒乓球项目具备集团实力外,其他优势项目真正优于别人的只是其中的部分单项,有些单项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而且这些项目的技术水平发展很快,对手又很多,竞争激烈,再加上这些项目的国际规则修改较为频繁,使这些中国女子优势项目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2.2.2“制”的缺陷

“制”是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制度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的运行机制高度依赖政府的行政职能,并且主要依赖政府拨款来维持其运作.由于政府包办一切,严重束缚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进程,无利于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

此外,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在过多强调政治功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发挥,从而造成国家负担过重,经费投入不足等弊端.而我国所实行的“奥运战略机制”,使国家不得不突出那些预计可获得奖牌的项目,放松或放弃一大批人民群众已经或正在开展的运动项目,减弱了丰富性和普遍性.使竞技体育脱离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动基础,变成了社会超前的产物,从而在社会上失去了活力.例如:在我国的优势项目(举重、柔道、跳水、乒乓球等)中,除乒乓球外,其它项目在群众当中普及率大部分都很低.虽然,成绩的差距不能排除种族的影响因素,但是体制对项目的取舍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制依存的内外制度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利益一元化的制度基础不复存在,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地方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中央利益的一元化格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变,表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各方面的矛盾也随之出现,例:运动员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与制核心目标一元化的矛盾;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和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在工作绩效评估上差异的矛盾;以及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在资源配置、发展空间等方面出现的矛盾.这些都对新时期坚持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考验.

2.2.3世界女子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随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女子项目将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代表世界最高运动水平的奥运会,职业女性运动员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女子竞技体育呈现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边缘到中心的发展势头[1].而世界各国为了国家的荣誉、民族的形象、政治经济的需要,对女子竞技体育越来越重视,从而促进了世界女子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也使我国的女子竞技体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此外,随着体育市场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前往海外,俗称“海外兵团”,而旅居国外的这些教练员和运动员多是跳水、乒乓球等我国优势项目的优秀人才,他(她)们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把我国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传授给了外国同行.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将会给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夺取金牌的道路增设障碍.2003年游泳锦标赛上,我国跳水运动员丢失多枚金牌,原因之一就是多名中国教练执教他国[1].

2.2.4后备人才的缺乏

竞技体育的角逐实质上是竞技体育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后备人才的竞争.体育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人才资源的储量越大,国家对竞技体育所投入的物质资本生产率越高,竞技体育就越能持续发展.而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采取“独生子女”政策,“二百亩地一棵独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无形之中使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挑选范围缩小.且很多家长更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从事又苦又累的竞技体育训练,这对国家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储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此外,长期以来存在的运动员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文化的机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我国运动员成才率相对较低,大量运动员有中途被淘汰和退役后就业安置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其子女参加竞技体育训练持以反对态度,造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日益紧缺的现象.

2.2.5女子竞技体育市场的不景气

尽管女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但与男子项目相比,女子项目观赏性、对抗性、竞争性和激烈程度都不如男子,且女子竞技项目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并不高,造成观众稀少,很难在社会上产生影响,赞助商普遍不太感兴趣.女足联赛在2002年以前一直很少人问津,出现女足后备力量短缺以及在雅典奥运会的惨败的后果也不足为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办法,女子项目市场化的开发程度将越来越跟不上项目本身发展所需求的开发程度.

2.2.6退役队员安置体制的不完善

我们只看到处于运动巅峰的职业女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拼杀,但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却很少关注.有资料显示,退役运动员呈逐年增加且有大量滞留的趋势,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中显示,在宁夏等八个省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4].各省市“待业”运动员占到训练人数的20%-30%,如此高的待业人数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虽然,大多数运动员希望退役后从事教练工作,实际上从教的人数少得可怜.在1999年的全国女足一线9个队伍中,主教练没有一个女性,助理教练也仅有4人,更别说在男性队伍中任职[3].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退役队员安置体制,退役运动员二次就业问题将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待就业率将居高不下,待就业年限将不断延长,运动队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3对策

3.1进行项目的战略结构调整

根据参赛形势和目标,以及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现状,来制定奥运战略指导思想,挖掘和拓展优势项目,发展和突破潜优势项目,形成新的金牌增长点.

3.2坚持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制”

“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不断走向世界的根基.奥运金牌数由零一跃成为世界第2,北京成功获得29届奥运会举办权和十运会的成功举行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制”.所以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制”的重要性,在行动上进一步强化“制”的优势,做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3.3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完善科化训练体系

随着世界女子体育的迅猛发展,中国女子运动员要想再有所突破,必须突破传统训练理念,重视科研人员和体能教练的重要性,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教练员、科研人员的潜能,更新观念,探索科学训练的新思路,真正贯彻科技兴体的理念.

3.4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中,要推进体制的创新,对某些项目,注重吸收社会力量(例企业、学校等),同时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扩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2].此外,还应借鉴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将文化教育与课余训练相互融合,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交叉和补充等,改变过去业余体校的单一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解决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相脱节的状况,使“体教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5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

优秀运动员作为特殊的群体,其职业特点决定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为运动员在役时期的文化学习保障、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和社会福利与优抚等几个部分[2].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每个部分,例:在役时期,要加强在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增强退役后的二次就业竞争力;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读书,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险制度,解除退役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运动员能够乐意、安心地参加运动训练,能够得到运动员家庭的支持,得到社会的支持.这样才能促进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掘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