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理的基本构成价值所系

点赞:4582 浏览:14160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理论,概念,原理,推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3-0001-08

Abstract:Thetrainingtheoryoughttobeconsistedofconcept,principle,reasoningfromcourseofthetraining,andthevalueoftheoryisnotforsolveapracticeproblembutforinfluencethecoach’strainofthought.

Keywords:theory,concept,principle,reasoning,value

1稳持恒常要件

改革的时代,俨然一切都要改,似乎忘记了,还有恒常的存在,若静心想一想,谁都不难说出来:对色香味的追求是历久弥新的饮食生态,对课堂知识含量的追求永远不会懈怠,在教学方式上也有一些本原的东西不可替代,例如,用嘴讲,谈思想,高密度,强气场,总不能因多媒体课件演示略有所长,便使之一家独大却将传统授课方式一扫而精光.在运动训练理论基本结构和主要成分的遴选上,其实也有一些不可轻言放弃的重要规章,例如,概念解析、原理提炼、过程推导,舍此便无所谓理论研究,而理论指导实践也只能是空说一场.

在运动训练领域,有一系列基本概念,务须选用准确术语对之称谓并加以明确定义,有一系列经验判断,务须表述为缜密原理并依之拟定行动规范即原则,有一系列运作程序,务须按逻辑规则对之进行抽象推理并形诸文字载体.真正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必须具备这三大要件.有了这三大要件,一个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便算是构建而成,缺少这三大要件或其中的任何一项,所谓运动训练理论或学科建制则将流于虚名.我们这个说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整个学术界的认知共识――理论,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体系.我们在上世纪末提出重建运动训练理论的动议,就是从基本概念的思辨与界定上认真地做起(见《重建运动训练理论初探》,《体育与科学》,1999年第1期),在本世纪初,我们又草拟构织出运动训练的原理体系,(见《运动训练原理新知简述》,《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3期)随后致力撰写的雅典和北京两个奥运启示录(见《体育与科学》,2004年第6期,2009年第2期).则是对训练和竞赛运作过程的局部推导,虽说这些成果远未将三大要件充分备齐,但毕竟是有人已在主动切题.

2通用教本点评

相形之下,看一看钦定的主流理论,那里几乎没有理论构成的认知自觉.以体育院校沿用至今的2000年版通用教本《运动训练学》为例,这本教材并非没有概念解析,但几乎没有哪个概念解析合乎逻辑.例如,什么是竞技状态该书中说“竞技状态即不断地培养发展,并逐渐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人民体育出版社,112页)可这算什么定义不仅概念循环、语词重复,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反而徒增冗赘――“良好”一词,因为竞技状态本来就有好有差,不然的话,如何会有比赛胜负呢再如,什么是体能该书中说“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同上,184页)瞧瞧,这哪有一丁点实在信息只有概念循环、语词重复,冗赘成分倒是徒增不少――“运动员”、“基本”二词,因为所谓体能,不光运动员有,而且每个人都有,所谓基本,并不是指全部,可体能概念却要求全称定义呀!三例,什么是运动负荷该书中含含糊糊,吞吞吐吐,不肯直说,“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前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后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同上,121页)这个说法反而不如其上一版本来得痛快,“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1990年版,33页)但这两个定义都是经不住推敲的,因为所谓负荷量,应是训练刺激基元要素的无条件叠加,所谓负荷强度,则是单位时间内的负荷量,二者都是量,运动负荷却不是指谓训练刺激的.事不过三,仅从这三例即可充分得识,《运动训练学》教本的概念解析是何其含混、何其粗鄙.

在训练原理一环上,通用教本的缺失更为明显,全书只在234页上出现一次“原理”一词,即专设标题“运动技术原理”,但在此标题之下,只是又设立几个小标题,即“(一)生物学原理,(二)心理学原理,(三)社会学原理,”(2000年版,234~235页)而在每个小标题之下,只有两三行字,既不沾训练其事的边际,更没有任何“原理”提炼和解析.不讲原理,说明缺乏规律性认识,本当致力弥补,然而,由于没有认知自觉,反而无所顾忌,通用教本竟敢绕过训练原理,东拼西凑地罗列出9条训练原则,岂不怪异教本编撰人似乎真的不知道,原理是对规律的认识成果,原则是为遵循原理而制定的行动规范,规律→原理→原则,三者之间本有一个生成顺序.若无原理提炼,也就没有原则的有序呈现.事实上,通用教本的9条训练原则也确实无一能够成立:所谓竞技需要原则,等于什么也没说,你本该指出竞技需要什么东西,你不说,谁知道难道要让人家自己去找那还用得着说这么一句空话吗所谓“有效”、“适宜”、“适时”这样的词语,只可用作结果评价,却万万不可用于起步时的行动准则,因为适宜与否,只能做起来或结束后才知道,你预先告诉人家负荷要适宜,人家怎么知道适宜负荷的标尺呢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嘛.所谓周期安排原则,原本仅适用于周期性竞速项目,如今高水平竞技活动的发展,早已打破了传统的“状态获得→相对稳定→暂时消失”的那种机械模式,该原则不仅从来没有广泛指导性,就连其可能具备的有限作用也基本失效了.至于“区别对待”、“直观性”、“系统性”等原则,分明是从教育学照搬过来的,对其产生背景、适用范围、作用层次等基本前提始终未曾做出分辨,纯属盲目借贷,早该休矣.

关于训练运作推导环节,通用教本不仅大面积阙如,而且一有言出,便贻笑大方.例如在“科学地探索负荷量度的临界点”这一标题下,竟说什么“中国长跑教练员马俊仁,为他训练的女选手设计了每天一个马拉松的负荷计划,也造就了田径史上辉煌的一页.”(运动训练学,2000年,124页)――这哪里是在讲科学训练,分明是不解详情、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嘛!所谓每天一个马拉松,原本是记者为耸人听闻而炒作出来的神话,训练学专家怎能如此轻信呢即便你无法得知实情,也总该有个专业判断吧马俊仁给记者讲的数据并不错,他说他的运动员在半年时间(92.10~93.4)里跑了114个马拉松的距离,这就是说,他所带女运动员的半年跑量是4000多公里,而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男子中长跑选手年跑量是8000公里.以接近男子最大负荷的跑量来训练,只要她们能够承受得住,焉有不称雄世界女子中长跑赛场之理!事实上,马俊仁的那段训练是每三天跑两个马拉松的距离,平均每天不足30公里,并非每天跑42公里.只有那些外行记者才惯于不求甚解、热衷炒作,哪有专家学者也跟着起哄的道理更不必说竟将检测新闻当作科学信条写进全国通用教科书,真该引以为羞为戒!

通用教本《运动训练学》在理论三要件上有明显缺失,其另行设置的各章节内容,有的过于空泛,如竞技体育概述、运动队伍的管理,有的又过于具体,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训练计划与组织那几章,因其具体,便失去了普遍指导意义,而所谓具体,又脱离训练实际,同样没有参考价值,至于项群训练理论一章,更是错位置放――既已认定项群训练理论是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的中间环节,(32页)怎么又将其插进一般训练理论中来那个三层次划分的说法还算不算数可以想见,这样的教本,连编撰者自己都弄不清究竟该充填些什么东西,怎能让读者提起精神来把它读下去事实上,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得不必修这门课,一旦考试结束,就再也没人理睬它了,而专业运动队的教练员则态度非常鲜明,不屑一顾运动训练学教科书,以至于长期以来就有“学院派,教练派,两张皮,合不来”的说法.

如果说学院派与教练派观念相左,那就要从学院派的理论构成上进行整改,因为学院里的理论工作者有较多的自由思考时间,又有着旁观者清的优势,理当主动地相互对榫,寻求接洽.在近一二十年间,确实有许多学者曾致力于训练理论的修改,其一大鲜明特点就是祛旧图新.例如有些人分别引入控制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自组织理论等新学科的某些视角、观念、方法、思路,尝试改造原有的运动训练学,数以十计的相关著述、硕博论文相继出版刊发了,结果怎样呢那些迅疾突长的学术嫁接活动多属昙花一现,甚至那个“一现”也是不够光鲜的,然后便很快凋零,那些学者基本上都是乘兴而来,兴尽而去,出场时锐气逼人,喧噪一阵之后便偃旗息鼓了,如今已难觅其踪影.倒是新闻媒体的体育报道,事实上总是在替代训练理论界来发出专业声响,而训练理论界的专家们似乎并不觉得这种状况有什么不正常.在此期间并非没有更为扎实的理论成果问世,其突出代表就是茅鹏积四十多年实践经验和思路研究而创建的一元训练理论.在运动训练主流理论因陈旧而弱势的当下,一元训练理论恰如新鲜活力之源流,本该大受欢迎、引入研讨,从而激发新生机缘,何其宝贵!偏偏由于这一理论具有真正的颠覆性或革故鼎新性,所以反而不被训练理论主流业界所接纳,但这也不奇怪,许多改革倡导本来就是叶公好龙嘛,一家独大才更显权势之威严.可那唯一的运动训练理论虽有所修改,却只是在做一些毫无意义的加减法,如训练原则,1986年版本罗列了7条,1990年版本削减为5条,2000年版本又增至9条,而形成原则的前提――训练原理却始终空缺着.这样的所谓运动训练学,真是早该丢进历史陈列馆了.

3理论内涵提纯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得益于茅鹏一元论的启发,也是在自己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展开独具特色的运动训练基本理论研究,并逐渐将之撰写成文,公开发表,汇聚起来,构织出体育基本理论的一大组块.我们重建训练理论,首要的信念就是把握理论三要件――概念,判断,推理,而一旦认真致力于这三要件的构思与提纯,一个名副其实的理论体系便逐渐创制出来了.下面仅做一些概要陈述.

3.1概念解析示例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亦可谓构织理论的基质素材,如同建造楼房所用的砖瓦石块.没有若干概念的独特存在,相应的理论大厦也就无从建造起来,若虽有概念却又含混不清,那么理论大厦就很难有搭设高度且必然会扭扭歪歪.目前的主流训练理论就是这种状态,其所有的概念界定并无一个说得明白.我们已对运动训练、竞技能力、竞技状态、训练方法、训练水平等一系列基本概念的流行说法予以详尽辩驳并给出新的定义,(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2~93页)对于其他近百个大小概念,也在专著各章节论说中分别予以推陈出新.这里还将深入研讨两个常见且常被曲解的重要概念,以此表明,概念解析是需要不断深入展开并不时回归原点再重新展开的理论研究课题.


先说运动负荷.通常说来,运动负荷总不外乎承重量、走跑量、跳跃量等外来刺激的量值嘛,难道还能另有所属可只要持续想下去就会发现,训练活动中的运动负荷并不是简单的可以精细量化的外来刺激.以中长跑为例,一次训练课的负荷安排,是4个800米反复跑还是8个400米间歇跑,是5000米场地跑还是10000米公路跑,其实并不重要,这些刺激量值,如果不联系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即时状况,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教练员所真正关心的运动负荷,并不是这些训练刺激量值,而是运动员对这些刺激量值的反应程度.同样预定速度的5000米跑,对有些运动员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超大强度负荷,对另一些运动员来说则不过是比较轻松的中等强度负荷,哪能用5000米定速跑的训练量值来一概而论运动负荷呢!

刺激有大小,负荷有轻重,二者都离不开运动员的即时感受,而运动感受却又无法准确表述出来,更别说什么精细量化表达,全靠教练员凭个人经验间或亦辅以若干检测手段来近似地观察得知,当然有时也需要运动员的主动配合.正因如此,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主观感受而做出的运动负荷实情判断,通常也只能用比较模糊的词语来标示,如大强度、中等强度,而所谓大强度、中等强度,也只能是相对而言才可以被理解.尽管不够精准,我们仍然会认同,5000米、10000米等所有的训练刺激量值都是生冷被动的外在数字,并非教练员所要把握的运动负荷其事,倒是大强度、中等强度等主观判断词语,才能有效且真切地指谓运动负荷的本质.教练员心目中的运动负荷,绝不仅限于那些可以相互交流的量化数值,而主要是指向特定场景下运动员对训练刺激的感受程度.一旦有了这个认识就不难理解,主流教本所说的“运动负荷是训练刺激”,其实是只说到运动负荷概念中不能独自产生实际意义的那一段,这样的定义当然不可能给教练员及其他研习者带去任何启示.

我们认为,运动负荷是运动员机体承受的训练刺激而至关重要的刺激程度须由运动员机体反应来做出判别.依之便可给运动负荷下一个真切的定义:机体对其所承受的训练刺激的反应程度.反应程度一般是由强度之大小来判定的.以往所说的负荷强度,其实就是单位时间内的负荷量,它与运动员机体反应之强度并不是同一回事.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负荷量,在不同运动员身上所引发的反应强度,通常是有区别的.以往所说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其实都是负荷量,其区别只在于有无时间限定,这些量值充其量也不过是运动负荷的外在规定性,只有运动员机体反应之强度或曰机体被刺激后所产生的变化程度,才能反映出运动负荷的内在规定性,而何等反应强度或变化程度才算得上适宜,又只能在训练实践中予以具体判别和把握.这一概念解析再次明确提示,运动训练多半不是科学活动,不具备科学活动的可以准确预期的性质,而基本属于经验技艺之类的概率性事件,教练员的独特价值正可由之而显现.

再说体能.体能是一个不说它似乎大家都明白可一说到它便人人都糊涂的观念性存在.可能是自知说不明白,所以许多教本都回避它或者含混地一带而过.然而谁也不会否认,体能是训练领域的一个基础性概念,谁都别想绕开它而从事训练理论研究.欲说体能,必联系到体质,那么此二者间是什么关系呢欲厘清体能与体质的相关,又必须借助它山之石.好在我们早已熟知,物理学界也有一对概念范畴,即物质与能量.按照质能转换原理,物质与能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或曰两种存在方式,从有形的物质可以转变为无形的能量,由一定的能量也可以聚合为相应的物质,只不过不论如何转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转变过程并不导致任何存在消失,是为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体能与体质,也有类似的关系.关于体质,我为之定义:人自身物质实体的结构及机能的基本状态.我在该定义中强调物质实体,意在排除心理因素的无序掺和.所谓体质,一定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等物质实体,当然啦,若没有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若干人体系统的整合机制,那些单质的物体也便没有生命特征,那些零散的单质物体必须组合起来,才有机体的生存意义,而所谓组合起来,就得有结构,有了结构,又意味着相应的功能的潜在或明现,这就将体能概念引了出来.我将体能定义为:人自身内存的运动做功量.所谓体能,应该由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所组成,此二者的存在基础或曰互依前提是人体形态.所谓人体形态,一看便可知,测量后方可得出实际数值.所谓生理机能,从人体形态可以基本反映出来,但不甚可靠,必须经由测量方可得知确切数值.所谓运动能力,从人体形态也可以部分反映出来,但更不可靠,务必经由测试方可得知其可达数值.我们这样说,意在强调,与人体形态的显见外观不同,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均具潜在性,可以估量,但不经测查便不得其详.

从人体的有形实物向着人体活动能力的转变,需要一定条件,其中运动训练和活动性游戏都是有效手段.反过来说,人体活动能力的发展程度,也必定会于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体有形实物的状态.与物理学质能转换有所不同的是,在体质与体能的转换上,由于人体的整合统一性,事实上无法在活体上对体质与体能进行切割区分.这就是说,单讲人体有形实物而不联系其机能体能的实况,就不可能把有形实物讲得顺畅,单讲人体活动能力而不联系其结构基础,实际上那个能力也不可能讲得通透.此二者如此紧密相关,以至于谁都不难发现:有一定的体质外观,必有相应的体能储备,有一定的体能表现,必有相应的体质基础,只不过相比而言,从体质向体能的转换难度更大,而体能是社会活动更为追求的一面.进而言之,所谓体质测量,实际上是体质体能测量,依习俗,可简称为体质测量.单纯的体质测量,即对固定的人体实物的测量,不仅不能反映人体的整体状况,也不能反映人体实物的生命质量,因为人的肢体环节必定会有完整生命表现,一旦涉及生命样态,就必然联系到人体实物的内外机制.单纯的体能测试,实际上也不过是有限地得知一些综合性很强的人体活动能力,但从这种能力表现却可以推算人体内存的活动能量或潜在做功量.体能测试的最高阶段,就是体育比赛,一般的体育比赛均可称之体能竞赛,尽管有时赛事过程也会有技能因素和配合活动的额外作用.所谓竞赛实力的三大主导因素即体能、技能、战能,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于体能,只不过技能主导和战能主导两类项目的体能具有专项特征,这一点在美国NBA联赛中看得最分明.篮球比赛虽有技术和配合的作用比重,但关键时刻特别是当比赛双方的技战术水平非常接近时,决胜因素还是回归为体能.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体能竞赛阶段,一般可以存而不论体质基础,但在体质测量阶段,却不可以不论及体能表现.这大概是因由发展序位的指向性因素在超越与制约着,也就是说,体质测量的目的,必定指向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的协调发展,体能竞赛的目的,则直接指向社会价值而难免忽略不计个体生命的均衡指标.

3.2通项原理述要

训练理论第二构成要件,是原理原则体系.原理原则由何而来那必定是基于切身体验和细心观察而做出的深入思考.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规律性或本质性的东西,将之表述出来,就是原理.原理,是人对规律或本质的认识之成果.训练原理,是人对超常强度机体负荷规律的认识之成果.既然是人的认识,那就必定会有错,故而任何原理都是有待更新的.但在每一次更新之前,一旦确认了规律认识之成果,认知者就必欲遵循他所认可的规律而行动,其行动保障,便是依照原理所拟制出来的规范,这种规范,就是原则.依照原理,遵循原则,展开行动,如果成功了,说明规律认识比较准确,尽管肯定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但往往会被忽略,原理原则的修订更新也就不会提上日程,如果行动受挫了,尽管肯定是有多因素干扰,但首当其冲被质疑的往往是原理原则,其局部修改甚或全盘重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可能是利好转机,也可能是轻率之举,不论对错,至少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印证.难以印证,问题不大,有所挫折,问题也不大,无视原理其事,将原则绕过原理去直接反映规律,才是问题的症结.这种认识论上的缺失或扭曲,必将导致实际行动的茫然无依.这是主流训练学的一大败点,可悲的是他们至今仍旧视而未见.

真正的训练理论研究,必定要对诸多训练活动的规律或某些本质属性有所认识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那些判断结论经过整理加工之后,就可以成为训练原理.由于当代运动训练活动是分项目分层次分地域同时展开的,所以训练原理也必定是多条并存且形成一个体系的.针对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特点,可以提炼出涵盖所有运动项目的规律性认识成果,即通项训练原理,这是运动训练基本理论自身所应包含的内容.针对若干运动项目的共同特点,又可提炼出涵盖这些运动项目的规律性认识成果,即项群训练原理,这个内容本该由项群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和陈述,但由于所谓项群理论迄今为止仍旧有名无实,其未来前景也极为暗淡――无人肯于在基本理论层次之下去做项群理论构建,所以事实上,项群训练原理也只能暂且容纳在基本理论体系内,而这一容纳也并非冗赘,其实际效果恰巧是充实和丰富了初期的基本理论建设.针对每一个运动项目的本质特点,还可以提炼出单项训练原理,不过,那就不是基本理论所应和所能面面俱到地予以涵盖的了.基本理论应该保持一定的俯瞰高度,否则就无法对普遍规律和诸多现象做出通盘思考.但基本理论研究又务须深入单项训练实践中去尽力汲取素材,不然的话,基本理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事实上,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建设也正是从某些单项训练规律认知与经验总结上开始落锤起步的,正因如此,基本理论才具有相当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充满底气的分析功能以及推导到位的解释力.无奈的是,迄今为止,比较成熟的专项训练理论只有田径一项,而体操、足球、篮球等项目的训练理论尚处半生不熟阶段,其特点是,应用手法相当丰富,但对规律性认识成果缺乏提炼,亦即没有专项训练原理的独立呈现.至于其他各单项的训练理论成果特别是训练原理,就更是难于寻见,这也是致使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具有鲜明的田径训练理论印记而总体上仍显得孤零单薄的一大根源.

关于训练原理,我们在近十多年间铢积寸累地构织出一个完整方案,尽管它还远远不够完善.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能有详有略地谈谈通项原理,即事关运动训练全局的规律性认识成果.这样的认识成果一般地说不会只有一个,但在诸多此类成果中,必定有一个是最为重要的,舍此便一切都无从谈起.“相对而现”,就是这样一个基本思路性的首要原理.

相对而现原理,语词自明地示意,运动训练的根本规律或本质所在,即是:有专项才有训练活动,无专项便无所谓训练,相对于训练主体才会出现训练内容,脱离了训练主体的实际情况便无法有效地选择训练方法及手段.根据这一规律性认识成果即原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拟制出规范现代运动训练的第一原则――专项限定原则,即强调一切训练活动均应在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范围内进行运作.这就是说,所有的与专项不相关的练习内容都不被允许介入训练过程,所有的没想清楚也讲不明白与专项有何关联的方法手段也不允许塞进训练程序.如此一来,整个训练活动,在调控者的主观意识上,就完全是在走一条直路,这将赢得多少正向效益啊!在运动训练领域,直路固然是少见的但并非没有,当事人总不该放着直路不走而偏要固执地或不自觉地去走弯路吧切莫说走直路是理想化而实际上不可能走得直,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是走不直还是不直走

我们这一认识成果的起源,首先是切身的运动体验,包括个人训练和指导学生训练,所有的训练,又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次是学习爱因斯坦相对论哲学理念所受到的启发,点滴浸润,潜移默化.但所有这些实践磨砺和知识积累均不足以形成质的飞跃,那个时期我的训练活动也远未达到自觉进行专项调控的程度.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我大量阅读了茅鹏先生的论著并听到茅鹏先生多次讲述之后,才真正实现了从传统思路向今日思路的彻底转变.茅鹏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在自觉地探索一条训练新思路,到60年代中期即已形成一元训练思想的主体构架,并以大量的成功经验为依托,相当强势地影响着全国的训练理论界.然而,5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茅鹏一元论仍然是曲高和寡.究其原因,除了主流理论圈的拒斥和行政部门的漠视,还因为在整个业界缺少共鸣.我当初能与茅鹏一元论一拍即合,除有其思想本身逻辑力量的激发,还因为我先期已有与之相近的思想素材积累,而这种情况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个别教练员偶然找准训练路径,训练工作取得巨大成功,但由于缺乏行为自觉,故而其成功也难以长久保持,更多的教练员则在行政主导的主流理论框架中盲目而低效地进行摸索,无从指望有所突破.这种现状也基本符合那个关于人类理性进步极其缓慢的哲学论断,因而决不能指望依靠学者的单方面努力即可将局面彻底扭转.我们今天所的理论研究及其宣讲功夫,其实也只能是为未来的改天换地做一点铺垫.

我们从马俊仁实施中长跑训练的相关报道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专项限定的特点.既然专项是中长跑,那么全部训练内容就是中长距离的持续跑或间歇跑.要不要搞一些全面身体素质练习呢老马识途,他明确拒绝任何其他无关练习手段的介入,尤其是不搞蹲杠铃之类的所谓力量训练.以往至今的中长跑训练,几乎无人不采用杠铃练习手段,将之与场地跑、公路跑等专项练习相穿插,似乎既可以转移长跑练习的絮烦心理,又有助于运动员机体的全面发展.可很少有人反思一下,专项训练的目标在哪里所谓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结果是否真的有助于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其协同提高的机理又是什么非专项的练习会不会分散专项发展的力度如果在身体素质指标有所提升或明显提升的同时专项运动水平并没有相应提升甚至反而有所下降,这个账又该怎么算精明的老马当然不会花费心思去想这些连理论专家都搞不清楚的问题,聪明的老马事实上就是心无旁骛,直奔主题,排除干扰,专项限定地进行他的中长跑训练,不仅不蹲杠铃,而且也不打篮球,甚至连听广播看杂志也不允许.这不是有点机械、僵硬甚至缺乏人情吗可与此同时,马俊仁也是最为出色的金牌教练啊!马家军并非铁板一块,几年内其内部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于是有人便发出这样的责问:幸福重要还是金牌重要或设问,要健康还是要金牌可在马家军最为辉煌的时期,并没有人敢把这些问句说出来.在外力的过分干预下,马俊仁的训练活动不得不偏离专项限定的轨道,于是马家军很快就变成一支平庸的运动队直至消失于公众视野.有些人总是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将金牌与健康、幸福乃至人性、尊严截然对立起来,他们似乎真的不知道,金牌与运动员几乎整个人生命运全都紧密关联着,而金牌的取得,又直接取决于训练思路的选择.

马家军曾扬名世界体坛,但这支运动队的起步点只是市区一级的少体校.这应该是一种提示:只要训练思路对头,少体校选手也可以走上世界赛场.在这一点上,我有切身体会.30多年前我曾担任哈尔滨市动力区少体校田径队教练,与其他一些定时安排身体素质练习的教练员不同,我的训练手段很简单.我负责的是径赛项目,我的训练手段就是集中于跑专项及其长短翼项,具体的跑法当然包括重复跑、间歇跑、变速跑这三种类型.记得当时我凭直觉厌弃杠铃练习,虽然偶尔会被人嘲笑,但我并未动摇.虽说运动员原有训练水平较低,可一旦承接专项限定式的训练,其专项运动能力便迅疾提高,在半年后的全市中小学运动会上,由我带训的二三十名选手个个都正常发挥,摘金夺银或争得名次,合力将全区的总成绩推上一个新台阶,从往年的全市第四五名开外,一举跃入三甲强区之列.这是一段高度投入的训练经历,可当时我并不懂得其中有何道理,如果没有后来的理论研究与回想,它会随时光流逝而被淡忘.后来我考入哈师大体育系,中长跑便成为我的专业选项.在每周3~5次半专业性的训练中,一般身体素质练习与专项练习穿插着安排是一种常规,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在一般身体素质训练课上,我总是显得特别弱势,比如说深蹲杠铃,我通常只能负重70公斤,而其他同学大多可以负重150公斤,甚至比较瘦矮的女同学也能负重100公斤.由于弱势,也就很难喜欢这一类练习,所以我常被罚练其他内容,自己也颇感内疚.但一上赛场,那些擅长蹲杠铃的同学却没有人能跑在我前面,几届全省高校运动会,总是由我代表本校上场参赛,我也确曾几夺千五和五千等项金牌.虽说得了金牌很高兴,但训练中的种种疑惑却迟迟解不开.如今想来,那正是专项训练、定向见效的必然结果,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再后来,我发现还有一些教练员与我有此共识,我则从训练原理的角度对其专项限定式的训练活动予以支持.但一种真正有价值的训练思路,既非可以偶然生成,亦非无须自觉维持其畅通.例如有的教练员经过多年的悉心摸索,形成了专项限定训练的思想,该思想火花一旦得到理论支持,便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认识有飞跃还不能确保行动立马成功,还须在积极努力中耐心等待,由于思路畅通,又能够敏锐地扑捉良机,一个巨大成功的出现便在情理之中了.成功之后的关键是,已有的训练思路要不要继续保持畅通并有所拓展在无数光环映照和社会过度关怀之下,成功的思路会壅塞起来甚而被封堵,这时如果缺乏足够的警觉,某种重大挫折则将接踵而至.受挫之后的对策遴选,是应急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或有病乱投医,还是从基本思路的梳理上重新做起这事关专业道路的大势走向,置疑设问并非忧天过虑.

如何保持专项限定训练思路畅通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专项之外要不要安排其他练习内容有些训练手段,其本身对人体的影响作用尚不清楚,当然不能贸然使用,有些训练手段,其本身对人体的影响作用已经清楚了,但其与某专项的运动效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怎能放心地将之引入专项训练过程运动训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主导者务须谨小慎微,悉心经营,即便说要大胆闯创、开拓新路,那也只是指谓思想可以不受束缚,但做起来却不可以轻举妄动.在运动训练的许多重要环节上,只要还有一点含混不清的事项存在,就不该启动运作程序,否则,结果就存在着或然性,其成功将是偶然甚至盲目的,其不成功才是必然甚而注定的.因为某一训练手段,看似有助于机能水平提高且与专项运动效能相近,实际上却有可能由此形成与专项运动的动力定型相拮抗的作用机制,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运动系统的结构方式.例如,有些短跑项目如100米,练30米跑、60米跑,可以帮助提高起跑加速能力,练120米跑、150米跑,可以帮助提高后程及终点冲刺能力,想清楚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试跑这些翼项距离,并逐步形成训练常规,有些选手起动慢,后程好,试图通过短翼项练习来改进起跑能力,但此间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并非多练即好.事实上,后程好往往是短跑专项的首要致胜因素,起跑的改进,有可能破坏后程速度的优势保持与发挥,而400米以上距离的跑,虽有可能提高后程跑能力,但更有可能破坏100米跑的动力定型,也不宜轻易采用.负杠铃深蹲练习,可以加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腰腿部大肌群的力量,这种力量储备又有可能直接转化为起跑能力和途中跑腿脚蹬摆能力,但负重多少为宜,深蹲角度是多少以及练习次数、间隔乃至如何与专项和翼项距离跑相穿插安排等问题,都是需要想清楚的,否则便宁可暂不实施,或者至少应有所探试.有探试就会有反馈,根据反馈再做出必要调整,就不至于因循“捡进筐里都是菜”的教条,以为练一点自然会有一点,直至训练渐进线因偏离专项太远而被迫中断.

有些中长跑项目如1500米、5000米,练100米全速跑,有助于提高专项变速能力和心血管系统对刺激强度的适应力,可以少量安排,但负杠铃深蹲练习是明显与专项运动效能相忤逆的.负重深蹲练习的结果,必然是下肢肌群的增粗增厚,这会直接破坏中长跑专项运动效能所特需的机体有序结构式,且早已为经验所证实.至于刘翔的跨栏专项训练是否需要杠铃练习,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尚未认真思考或原已想清楚却一时淡忘了,只是一般性地为提高力量素质而采用蹲杠铃练习手段,就有可能在练习中盲目强化了某些肌群,从而使之与相关肌群之间失去正常的或原已定型的拮抗均衡关系,某些运动损伤正是在失衡状态下必然发生的.由于没有认清均衡关系,便以为损伤是偶然发生的,由于继续缺乏均衡意识,即便损伤修复了,损伤部位仍存隐患且有再度发作的难以避免性.

以上所说均以田径项群中的径赛项目为例,因为这是笔者最为熟悉的运动领域,其他专项的从业者都可以也应该总结提炼各自专项的经验感受,相信殊途同归,由于相对而现进而专项限定,是普遍需要认知和遵循的道理.我们从专项限定的训练思路出发,强调在不清楚训练手段自身机理及其与专项运动的相互关系之前,最好的训练手段就是重复专项运动本身,进而还可以说,在径赛项目中,变速跑和间歇跑等专项辅助练习手段也应加以限定,而将练习重点直指专项运动本身,由此加深对专项速度节奏的感知和调控.这就是思路性原理的重要价值,它提示人们想清楚应当专心做什么,与此同时也就知道了在原则上应该拒绝做什么.知道不该做什么,或许更为重要,因为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可以慢慢去摸索,或许成就小一点,却不至于全功尽弃,而不知道不该做什么,就有可能在盲动中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

第二条通项原理是科艺有别.科学和艺术是有区别的,这不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吗可一旦涉及实际问题,常识往往立时便被扭曲.就说体育活动的基本禀赋,到底是科学性的还是艺术性的抑或科-艺各居其半经验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体育基本上是艺术禀性的活动.科学性事物的根本特点是可以重复并可以准确预知,艺术性事物的根本特点是一枝独秀、独一无二、各具特色.体育活动总是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体育活动的极致――体育竞赛就更是充满了变数,无人可以准确预知,因而此间魅力长存.但在科学万能论的思潮笼罩社会的当下,体育的艺术禀赋总是被科学规则所统摄,由此造成无数虚检测、飘忽、扭曲、可笑可悲现象,而当事人却始终缺乏醒觉.借用某些科学手段,可以有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致力于体育科学化探索,则只能挤压孽生出一些僵硬的教条.例如在百米跑专项选材上,科学的结论是要兼顾步频和步幅,高个子运动员步幅大但步频会较低,矮个子运动员则正好相反,似乎中等身高才是最佳方案.由于对这一科学信条的盲从,历来短跑选手中很少有超过1.8米的高个子.可在2009年柏林田径世锦赛上,身高1.93米的牙写加选手博尔特以9″58的成绩再次打破一年前他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的世界百米跑纪录.其实,博尔特在打破世界纪录的同时,也打破了短跑专项选材的所谓科学信条.仅此一例就足以提示人们,这个科学信条曾漏放掉多少有特殊潜质的短跑人材!所以我们才提出经验为重原则,强调在运动训练中当科学理论与经验判断不相一致时则可大胆怀疑理论的科学性而不轻易否定经验判断的实效性.经验,可看作实践结果,理论,则未必足够科学.成功的经验可以上升为理论,但新理论又会被发现新局限.经验常新,理论永远滞后,经验不断涌现,理论则永远有待更新.

第三条通项原理是四环共振.这里所说的“四”,当然是特指材学、力学、化学、哲学这四个环节,这个“四”,也可以泛指多种即所有相关环节.四环共振,是从体能类项群提炼出来的方略性原理.既是提炼,那就有一个渐进过程.最初只有力学一个环节,表现为粗放训练,渐渐地,开始注意选材了,训练水平的起点便有所提升,再后来,发现感官所及的运动能力再也无可调动了,于是又转而向人体微观层次去挖潜能,当人体潜能被逐级发掘出来之后,一个整合机制的介入便加速提上日程.到如今,四大环节已全被认识到并公之于世,如何使之和谐共振起来,就成为教练员的一门基本功.由于体能类项目是现代体育的主干或主旋律,体能主导竞赛效能的运动项目事实上也在主导着整个体育系统的运行方向,所以,四环共振原理对所有运动项目都有适用性.通常说来,将四大环节统合起来使之和谐共振,似乎并不困难,甚而也可以算作训练常识,但在实践中,能够做到四环齐备的运动团队并不多,进而能使四大环节有序运作的情形就更是鲜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原理性认识,而一般的偶然感知则既难于充分转化为实际操作程序,也难于保存下来并维持在显意识层面,特别是化学和哲学两大环节,常常是真检测混杂、良莠难分、成败莫辩、功罪并存,足以阻拒神经衰弱的当事人.所以,先行一步原则的提出才显得特别精准.在充分运用材学和力学手段的基础上主动叠加化学和哲学手段来进行运动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训练水平,而且也是在这样一个高损伤概率的社会活动中所能找到的危害最小的一条运作途径.

在三条通项原理之下,训练原理的提炼应按项群来进行.与项群理论的初始分类不尽相同的是,我们将所有的运动项目划分为三个大类,即在体能类和技能类之外另设一个叫做战能类的项群.由于技能类项群的主导因素是叠加了体能因素的、战能类项群的主导因素又叠加了体能和技能两大因素,所以,在训练原理的提炼一事上,对三大项群就不宜等量齐观.我们为体能类项群的训练提炼出逐级适应和恢复有序两条原理,并依之拟制出极限负荷和据养定练两条原则.体能类项目的训练比较领先,其原理和原则的论说也有较大把握,因为这些思想成果均经受过无数经验的检验.技能类项目和战能类项目的训练经验总结则比较零散,至今仍缺乏项群一级的理论构建,所以其原理提炼和原则拟制也很难趋近于相对完善.尽管如此,我们仍根据现有的思想积累和经验总结,提出一个完整方案.我们为技能类项目提出三条训练原理并依之拟制了三条训练原则,为战能类项目提出四条训练原理并依之拟制了四条训练原则,意在通过原理原则数额递增递减的关系,反映出三大项群训练活动复杂程度的差异.(详见《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壹篇第4章)这一部分内容的成熟程度远不能与体能类项群相比,但毕竟是已经由此发凡,使得两大项群的训练原理体系构建有了一个可靠的起点.

3.3训练进程推导

关于理论三要件的第三项――推理部分,我们的论说也很有局限,因为过程抽象推导必须依循典型案例,而在这一点上,目前只有体能类项群具此条件.我们说体能训练理论比较领先,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高度抽象因而可以广为使用的定理,那就是:公里数出冠军.这话当然是特指中长跑项目,但也适用于其他体能类项目,如游泳项目可说成:划水数出冠军,自行车项目可说成:蹬轮数出冠军.总之,就是强调运动负荷总量值与训练水平的正相关.有人会反驳说,中长跑训练并不是简单地多跑一些公里数就能成功的.对之,我要说,那是他自己把事情想得那么简单.公里数出冠军,作为一个口号或一面旗帜或一根指挥棒,就应该这么简单明了、这么朗朗上口,否则便失去了导向的自明价值.在具体训练中,任何教练员都不会只说出一个公里数,其余什么也不管,事实上他当然会考虑运动员的身体现状,考虑不同人的公里数差别以及跑速限额,考虑场地、气候等多种情况,但在诸多因素中,承受负荷的量值,即所跑公里数,是核心,是关键,是教练员务必牢牢把握的一个点,到如今这已完全无须再争辩.50多年前,世界中长跑选手年跑量的最大数值是3000多公里,也就是说,只要在一年内能跑上3000公里,他的专项成绩就可以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当时有多少人能承受这样的年跑量呢屈指可数!让优秀选手年跑4000公里行不行有人尝试过,超出3000公里之后就频频受伤,不得不被动停下来.伴随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世界男子中长跑选手的最高年跑量已达8000公里,这就是说,如今若想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好名次,就必须承受每年跑8000公里的运动负荷.马俊仁所带女子中长跑选手有一次在半年时间内完成了世界水平男子运动员的半年长跑量,就在那个时期,马家军取得了最为辉煌的业绩,其中王军霞把女子万米跑世界纪录一下子提高了40多秒,至今无人能够企及.

运动训练理的基本构成价值所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运动训练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最大公里数的训练理想呢这就必然回归到体能训练的四点一线方略上来.首先是基于遗传的选材环节.以中长跑为例,通过现场观察和家庭调查须把握,选手的身体形态应符合专项运动效能的一般特点,心血管系统应没有家族病史,家庭教育中应有吃苦耐劳的素养基础.这些只是常规的选材内容,在此之上,教练员的直觉判断往往更为重要.通常所说选材对路大功半成,其实是特指教练员对某些特别潜质的敏锐扑捉,缺少这一环节,往往很难成就顶尖高手.其次是基于力学的训练环节.体能类项目的训练基本上都很苦很累很枯燥,这就特别需要训练过程控制的严酷性,尤其是对待年轻选手,任何个性迁就都意味着泄气,而所有的严格要求都等于在鼓劲.承受不了训练严酷性,就如同承受不了相应的公里数,只能被淘汰出局,经严格淘汰后的所剩选手,才有资格进入训练系统的更高层阶,那就是在材学力学之上叠加化学.关于基于营养的化学助力环节,争议很多,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基本理论的拨乱反正功能和中流砥柱作用.人有病了需进药,饥渴了需吃饭喝水,这是常识,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的疲劳状态,原本就是由营养匮乏造成的病态,为什么不该及时补充相应的营养素包括某些加速代谢过程从而有助于恢复体力的人工合成剂我们坚决反对违规用药,我们也凛然嘲笑拒用良药.有医药学专家明白地指出:“全世界的兴奋剂几千种,主要使用的有三百种.”(张宇,足球门,2010年,207页)他大概不知道,体育领域禁止使用的只有一百多种.当大运动负荷导致机体极度疲劳、体内激素急剧减少时,明明有几百上千种可以辅助缓解或协同补偿的特效药剂可供选择却又不被禁用,为什么要自动放弃对这一手段的正视呢难道人体科学无须向细微领域去深入探索如果担心药物损伤机体,那为什么不把直接损伤机体的中等以上强度的运动负荷统统禁绝掉如果认清了激素制剂也是一种运动营养素,那么及时补足体内激素的做法又何尝不是健身强体的福音呢不肯正视的结果,必然是斜视、歪视、倒视、暗视、偷视甚至视若未视,那才真的是万恶之源呢!

我们在以往相关研究文本中一再提示,承认化学助力的作用和必要性,取消自我蒙昧的无理禁令,方可真正实现违规用药的有效控制和公平竞赛的体育理想.发掘运动潜能,从器官、组织水平的力学阶段,向细胞、分子水平的化学阶段晋升,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本性的自然选择.现今国际体坛广泛禁止药物使用,禁药清单开列了那么长一大串,连普通感冒药和可乐咖啡之类的日常饮品也被禁用,真如同某些国家禁娼禁赌,范围过宽,目标过高,口号过响,但方法错位,手段低下,实施疏漏.在并不具备相应强大而细微的查禁能力的情况下发出禁令,其结果必然是纵容甚至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去钻禁令的空子,表面上看,无娼无赌,暗地里找,遍地娼赌,公开地说,拒用百药,私下里做,各有绝招,这怎能净化社会环境又怎能不导致违规用药的泛滥失控欲扭转当前的乱局,恐怕首先得取消药物使用上的过宽禁令,同时重新设置禁药系列,只对极少数药物的使用程度做出限定,然后条件充沛地实施严查严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统统禁绝却又始终禁而不绝且反而变相比试投机技巧的扭曲现状.当无所不包的用药禁令被取消之后,化学助力的理性研究就能够正常地提上日程,今天可以不议,明天则不能不理,由此方可尽显技艺性训练的科学水平.

化学动力的作用,就是更深层次地发掘运动员机体的潜能,当机体潜能被高度调动起来之后,其整个身心反而最为脆弱,亟待强大的精神力量予以支撑.其实,精神力量的作用自应贯穿于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只不过在训练水平较高阶段更显其重要性.所谓精神力量,主要是指信仰.所谓信仰,就是以确信的心态持续仰望一个遥远目标的寄托活动.有了这样一种精神质素,人就很难被现实困难羁绊住.高水平运动训练是冲击人类体能极限的活动,在体能极限处,高度超越与极度匮乏将比肩并生,贪婪虚荣和迫切索取的破坏力也最为集中,即便是有信仰的内充与疏导作用,运动员的训练生涯仍会不时出现阴影.某些特别敬业的教练员自有维持信仰的高招妙法,悉心品评,惟其可行,而一个既具哲理高度又易于渐进领悟的理论训导方案,将为所有的教练员开启一条崭新的调控路径.

以上可算作体能类项目训练活动的推理要点,四点一线,可谓相当简单.技能类和战能类项目的训练活动也应具有这四大环节,只是其力学和化学两大环节的运作过程更为复杂多变,我们目前还不能对之进行抽象提炼,但确信这必将是训练理论体系的本色增长点.

概念体系清晰,原理体系分明,推导体系完整,有了这三大要件,一个训练理论便可以独撑门面.至于其他一些内容的加入,可能会锦上添花,也可能会冗余成赘,所以理论切不可以繁多庞杂为兴,而应以简洁持重为贵,即便体系有所扩容,三要件仍须稳居核心之位.

4理论功用另解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选手周洋夺得1500米比赛金牌.当记者现场请她谈谈获奖感言时,周洋说,拿了金牌以后会改变很多,更有信心了,也可以让爸爸妈妈生活得更好一点.一个奥运冠军,竟说出如此不登大雅之堂的内心大实话,从记者到民众,非但没有责怪之意,反而对她的真诚大加赞扬.但有领导表示不满,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但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此言一出,立即遭到舆论批驳.平心而论,周洋和其他选手一样,从小到大,从训练到生活,全都是国家包办供养的,获奖后不先说一句感谢国家的话,肯定不对,但由于她拿到了奥运金牌,所以没人在乎她说错了什么,就连上帝也会允许她说一句错话吧为什么呢因为奥运金牌的分量很重.奥运竞赛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并充满或然性,而且最为透明,在裁判员和观众的注视下按预设规则有序地展开全部进程,具有无可质疑的公正性,其金牌就是在诸多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下所激荡出来的结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常会说,一块奥运金牌的分量,重于十个博士学位证书.想想也是,博士学位证书的取得,虽然也会遇有某种挑战,但只要按部就班地运作下去即可成功,基本没有公正性可言――且不说其论文答辩没有统一标准,单说没有淘汰机制,就难以催生公正性诉求,即便有所淘汰,也是小概率事件,根本不足以唤起人的求胜本能和拼搏精神.其实娱乐圈和学术圈等社会领域的评奖,也都存在着公正性问题,因而就更凸显了体育竞赛的健康模板之可贵性.在体育领域,训练和竞赛永远都是刚性事物,而对训练和竞赛的分析描述,则永远都是柔性说辞,训练和竞赛的成功,永远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而对训练和竞赛的分析描述,永远都存在着误判谬识的可能.这种对比关系恰好应合了歌德借魔鬼之口说出的那句至理名言:所有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浮士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0页)不过,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道理: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训练和竞赛虽说厚重无比、无可代替,但并不等于说它可以反过来替代竞技体育的一切,例如以训练理论为基本组块的体育理论,就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什么价值呢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训练理论不能解决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亦即不能帮助教练员实现近期获奖目标.有人说他的理论具有实用性,而且拿来就能用,一用就见效.我说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理论.真正的理论,只作用于人的思想,而思想的转变,需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接洽便显灵.一个人接触到一种理论,未必很快就能理解它,真正理解一种理论,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诸如知识基础,经验积累,思辨风格,有了前提,还需要在头脑中反复磨合,相互比对,予夺取舍,有时还特别需要外来启示和内在直觉的机缘碰撞,当然啦,还不能受到来自权力系统的意向干涉,真是谈何容易!难怪早有人说,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文心雕龙,39章)一种理论如果无缘进入人的运思程序,那便会永远束之高阁,不管其创制过程如何艰涩,始终不会被标注任何.理论的寂寞实际上是人类的悲歌,因为真正的理论都是复杂劳动的高价成果.但理论也确实需要长久沉淀,一出世便广为认同的理论肯定是太肤浅.在静默与探索中,一个人一旦理解并接受了一种理论,他的思想就会发生相应的转变,如果这种转变足以形成新的价值观,那么他的行动也必然会有所转变,进而他所做的一切也就不同于从前.由此可见,理论虽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却可以影响人的思想,而思想发生变化了的人,是可以改造事态的.例如,第一训练原理就关涉运作思路问题,在教练员有所领悟之前,凭靠相对而现原理本身,当然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即便有的教练员真正理解了这一原理并确实转换了训练思路,也很难在短时期内使训练水平大幅度提升,因为训练水平的提升涉及到材学、力学、化学、哲学等诸多因素的有序汇集,这时候的关键是,该教练员能不能依循既已认定的训练思路坚持做下去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长时间不见收获的默默耕耘确实不容易.不过也别着急,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几乎所有的重大成功都遵循了这一规律.若检索一下胡鸿飞、马俊仁、孙海平的成功谱系,会发现他们都有思路转变和长期默默苦干的经历.而没有经过理论启迪和思路变易的诸多教练员,其训练工作就不可能取得突出业绩.所以说到底,没有理论,训练实践仍可前行,有了理论,上场比赛未必能赢,但优异的训练实践不能没有理论的先导作用,而理论的先导作用并非谁都能一眼看得清.这是理论的局限,也是理论的价值所系.你可以置之不理,却不可能僭越成器.

有的理论工作者缺少自知之明,试图对训练实践进行干预,结果是除了他个人碰一鼻子灰,还殃及理论及学者的声誉.在盐湖城冬奥会期间,一位随队心理学者自以为了解具体情况,竟然阻止袁伟民亲自做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当即遭到严厉斥责.袁伟民不客气地说:“心理老师他怎么知道我要讲什么什么叫别再批了你怎么知道我要批评运动员你不让我做工作,那我来干什么你们剥夺了我这个团长的权利!”(袁伟民与体坛风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3页)从这一连串的责问中可以想见这位总指挥官是何等震怒.理论工作者如果真的有所执着,那就应该坚持深入细致的理论探索,何必总想着在实践领域立竿见影、在自己并不熟悉也不擅长的活动中建功立业人家主教练和体育官员不重视甚至瞧不起理论及理论圈,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理论工作者不安心理论研究而试图参与赛事指挥,就显得有点可笑可怜了.既然理论的功用是需有前提和很有局限的,那就注定了理论家要耐得住寂寞.咱默默地从事训练理论研究,自有来自训练领域的讲学邀约.我们的讲学完全是为启发训练思路,明着说没有灵验方法拿去叫座.不给出具体方法自然会令人有所失望,但我们的讲学每次都能使听者受到震动.因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而难以产生共鸣,正说明这一理论已有了某种深刻性.深刻的理论增大了普及的难度,我们却不能因此便停下探索的脚步.

理论研究一定要针对实际问题,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不仅仅是具体方法手段的选择,还应包括基本导向的制约.比如说我国足球职业联赛,每年都搞体能集训,其中一个必练内容就是每天跑一万米.为什么要练万米跑据说是为蓄积连续跑动90分钟的能力.可足球场上的跑动与田径场上的长跑难能同日而语后来又取消了日跑万米的规定,为什么取消呢却没有任何说明.教练员的专业意向,拗不过官员的行政导向,这当然极不正常,但也不应推诿说行政力量太强.教练员自己都讲不清体能集训的危害性,又如何去说服别人呢中国足协在十几年职业化进程中加速堕落下去,一个未被论及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来自教练员的专业抵制力.试想,如果教练员真的学懂弄通了相对而现原理和专项限定原则,那他自会有意识地拒斥那些偏离专项的错误导向,即使总体上不能拨乱反正,至少会有一些人把握住自己的训练流程.理论总是缓慢浸润、剑走偏锋,谁先领悟其妙,谁就捷足先登,更多的人也跟了上来,方可形成规模效应.如果能有十分之一的教练员把持住立身之本或暗自抵制成功,那就会对全局事态有所制衡,如果遵循训练新思路而普遍提高了训练水平,进而改变了几次重大赛事的可悲进程,那么足协的权威就会被大大限定,整个足坛就不至于像今天这样鹤唳风声.这就是事物的另一面,柔弱的理论一旦被实践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