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视角下的学校体育观

点赞:5025 浏览:165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社会体育的视角下论述现代学校体育观,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学校体育更有效、更自觉地为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身心健康的建设者.

关 键 词: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终身体育;全民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5-0089-03

Abstract:Thisarticleelaborateodernschoolsportsviewfromunderthesocialsportsangleofview,providesthecorrespondingtheorybasiortheschoolsportsreform,causesitevenmoretomeetthesocietyneedtodevelop,urgestheschoolsportstobemoreeffective,onowninitiativeforthetalentedpersonwhichraisesandacplishesthefullscaledevelopment,thepromotionsocietysportsdevelopment,forourcountrysocialimodernizationtransportationmorehealthyinmindandbodyconstructor.

社会体育视角下的学校体育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体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Keywords:Socialsports,Schoolsports,Lifelongphysicalculture,Allthepeoplesports

社会体育是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活动领域遍布广泛,参加人数众多,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1].

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我国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自全民健身纲要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社会体育的大潮中来.然而由于没有足够数量与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人员和缺乏与体育运动项目相配的运动场地,而使社会体育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也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体育之需要不相适应.在社会体育的视觉下审视学校体育,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求两者间的最佳切入点,让学校体育更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这对于促进学校体育跟上时代的脚步,做好社会体育的基础工作,从而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良性的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1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1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相继出台的《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法规,使全民体育意识大大增强,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目前“公园体育”普遍存在,不少人逐渐改变了体育观念,注重健康投资,开始把健身器械引进家庭,并涉足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等消费水平较高的休闲、娱乐体育项目.体育逐步走向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并成为广大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2008届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国民的体育热情更是高涨,参加社会体育的人日益增多,这表明我国社会体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人民的健身意识、公共体育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的科学管理和法规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

1.2存在的问题

1.2.1社会各界仍有不同程度地对社会体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和全民健身意识的淡薄,要想开展好社会体育,提高全民体育意识,就必须加强宣传和引导.对广州市机关干部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有31.4%的机关干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有34.6%的每周参加1~2次,有25.4%的每周不足1次,还有8.6%的从不参加体育活动[2].

1.2.2体育设施是开展社会体育必备的物质基础,但我国社会体育所面临的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现在我国体育场地达85万多个,体育场地面积达13.2亿平方米,加入2004年后更多一点,仅从数量上看,已具一定规模,但是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而言,每万人仅拥有6.58个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平方米多一点,与同时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更无法相比[3].

1.2.3没有足够数量与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使社会体育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社会体育中,保健指导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组织和科学指导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从数量上看,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社区体育活动站点有1万多个,体育指导员有3526名,这与辖区内固定体育活动站点须配备1名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相距甚远.这种情况在全国社会体育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社会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各级社区体育的开展中普遍存在;从质量上看,社区体育指导在素质、专业水平、年龄、综合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据北京体育大学汪海等人对全国10个省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中显示:在职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2.9%,作体育指导员22.1%,体育积极分子73.4%,可以看出社区体育指导员以业余为主,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主,由于其年龄特征,其指导项目大多是传统健身养生之类的体育项目,客观上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向多样化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开展适合于社区中年、青年、少年成员喜爱的现代健身项目.


2社会体育视角下的学校体育观

2.1“终身体育”观

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体育活动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生活内容.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结构.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树立了“终身体育”观,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使他们适应以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这样学校体育才能顺利地完成与社会体育的衔接.有大量的事实表明,成年人走上社会后,那些能够坚持终身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都是在学校期间养成的.只要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就能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可见学校体育为学生离校后参加社会体育的实践打下了基础.在社会体育视觉下,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这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必然走向.

2.2“全面发展”观

2006年12月25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教育部例行发布会表示,将来会把中学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这是针对当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而提出的.学生的发展,肯定是离不开体育的.同样,学校体育树立了“全面发展”观,就不会忽视自己在发展人的心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不会忽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和兴趣,不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特点及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所谓个性,是个体气质、性格、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智力、意向、态度、观念、理想诸方面有别于他人的特点[4].现代学校体育,应更注重个性的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走进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应当树立好“全面发展”观,并以此指导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马克思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他指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三种东西,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可见,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相对于文、哲、数、理、化等科目,学校体育中蕴涵着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娱乐教育、竞技教育和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等,无不可以“内化”并影响学生的生活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要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集娱乐、道德、健身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体现.学校体育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学校体育只有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适应当前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2.3“全民体育”观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阵地的建设需要坚实的基础.学校体育的学生人数占全民总体育人数的四分之一,其本身就是全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全体学生的体育,只有根据全体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切身需要,从目标、内容和实际操作上全面进行改革,才会使我国学校体育突破传统观念,有所发展,并能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应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全民健身计划的深远意义,使全体学生积极投人全民健身活动之中.转变那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体育观,进一步明确体育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的新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带到社会生活中,让其指导自己的社会体育活动.

学校每年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大批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接受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基本上养成了独立的、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习惯.因此,学校体育对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2.4更新教学观

学校体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5].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只有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观,才能更好地达到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体育人口加入到社会体育中的时候,对社会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4.1更新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应更新现有的体育课内容,删除那陈旧的内容.如力量型的投掷铅球、实心球等,一旦学生离开学校之后,还能有几个学生会进行这样的锻炼?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还应避免相同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增添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内容,增加部分健身、健美、民族传统体育及现代生活所需要的体育教材等,尤其应增强适应社会体育要求的健身方法指导方面的内容,为社会体育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在体育专业内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辅修方向或专业方向,进一步过渡到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如:门球裁判、健美操教员、体育舞蹈指导员,也可以与社会的有关健身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项目的培训班.

2.4.2创新教学模式

如果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仍停留在竞技教学简单模式之中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就不能适应社会体育的需要了.学校体育以前注重的是竞技型的体育,如速度型的100米、200米跑.有些学生他不用练也可以跑得很快,但有些怎么练,都跑不快.再说学生毕业到了社会,还能有几个在进行100米、200米速度型的锻炼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简化竞技运动的难度,使竞技运动教材化,教材游戏化,适当引入娱乐和保健的内容,完善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体系.这样不但弥补了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学习内容的不足,而且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为了使学校体育适应社会体育的需要,做好与社会体育街接的工作,学校应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选修项目的教学,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上课,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还应注重具体方式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活跃学习气氛等方面有所创新[6].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最终促使学生喜欢体育,并在走出校门之后,仍有一两种自己喜欢、随时可以锻炼身体运动项目,让学生终身受益.

2.5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来提高体育老师的素质,还可以采用竞争上岗或由学生选教师课程的机制来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新世纪体育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更宽领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更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具备一定的科研及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也为社会体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6加强高校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和指导的,并持有资格证书的社会群体[7].他们是社会体育运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高校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所以学校体育应发挥自己的教育功能,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7在管理模式上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

学校体育是近代学校教育和全民体育两大系统不断发展、逐渐融合、互相交叉而形成的结构复合体.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人力资源方面:体育工作管理人才,这实际上是给予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很好的工作岗位.可见体育院校在帮助社区体育解决无社区体育指导员等有关专业人才的同时,社区体育也为对方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社会体育需要应拥有一批体育志愿者,在校外对青少年儿童及老年人进行体育教育.这样可以解决社会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体育院校的学生需要一个实践的场所能使他们学以致用,参加社会体育是最佳的选择;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体育,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人才资源,调动教师参加社区体育各项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在职体育教师的有偿怎么写作,来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可以达到改进教学条件,改善教师待遇的目的.同时,体育老师的参与能使社区体育活动的多样化,能吸引社区内青少年在节检测日、寒暑检测里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又能使学校体育教育在社会体育中得到很好的延续.

体育场馆资源方面:据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结果,全国有三分之二的体育设施建在学校;很多城市,学校体育设施占一半以上[8].让闲置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走向开放,无论对于缓解社会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长与体育场馆数量有限的矛盾,逐步实现“公益性”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还是对于学校体育场馆自身得到有效利用和进一步完善,都大有益处;社会体育中的全民健身设施可以让青少年儿童充分利用,可以不但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也缓解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和经费紧张的问题.大力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利用学校与社区各自的优势,是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达到双向促进.

3结束语

从社会体育视觉下审视学校体育,我们可以发现,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有效延续和补充,两者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体育发展中虽然存在缺乏专业体育指导员、锻炼场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等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学校体育得到解决.而学校体育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促进了自身的改革,使自己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体育进行了更好地衔接,共同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