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标准临界值确定方法的质疑和

点赞:10415 浏览:375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并结合逻辑分析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9-2006年发表于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涉及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的66篇期刊论文,9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评价标准临界值的界定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此类研究中对于评价对象发生质变临界点的界定均为研究者主观设置,缺乏必要的客观依据和创新性,致使大多数研究只局限于理论层面上,而和运动训练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最终导致评价结果对体育运动实践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创新点为,在确定评价对象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时要让教练员参与评价过程,应基于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定性评价,这样既能做到有据可循,又可使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最终才有可能使评价主体所做的工作在训练实践中得到使用者的认可和接受.并列举了实例进行了说明.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标准临界值确定方法的质疑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运动训练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标准;临界值;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G80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420-03

本文对1999-2006年以来,涉及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的66篇期刊论文(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9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评价标准临界值的界定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这些文献资料来看,所有这77篇论文在对评价标准的界定方面,均是由评价主体自行拟定,所运用的方法全部雷同,而缺乏价值判断方面必要的依据.方法创新、实际意义是评价研究报告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而最重要的标准应是研究报告能否改变读者的传统观念,但目前的有关体育评价的相关研究在此方面正好是个欠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知网(CNKI),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的搜索引擎中输入“评价”一词,筛选出1999-2006年以来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66篇(体能评价33篇,技术22篇,心理10篇,战术1篇),硕士学位论文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并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论文检索日为2007年3月14日,其他日期为系统默认值.

1.2研究方法

1.2.1实证分析法为了较为合理的评价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本文设计了一种在评价运动员体能相关指标时,确定标准临界值的方法,并以CUBA10支队伍128名队员的身体素质的评价来举例说明.

1.2.2对比分析法将运用本文所设计的评价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与套用传统的评价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

2分析和讨论

2.1现状分析

在本文所研究的66篇期刊论文(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9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对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的评价最多,达到了77篇论文的57.1%.纵观这些论文,作者对于评价的对象在价值的判断方法上,均采用的是绝对评价方法,即把要评价的对象与一公认的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评定其优劣.对于临界值的确定,均采用多等级来表示评价结论,而且许多评价标准属于理想标准.绝对评价的优点显而易见,但缺点均表现在评价标准的设置容易主观,往往会偏高或偏低,缺乏客观性.比如在《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这一博士学位论文中,作者在对运动员的综合体能水平进行评价时,采用了百分位数法,确定了上等、中上、中等、中下、下等5个评价等级,将临界点分别设定为10%、15%、50%、15%、10%.再如,在《体育科学》2006年第10期《对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及评价标准的研究》一文中,作者在制定蹦床运动员身体素质综合评价标准和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均衡程度评价标准时,设定了优秀,良好,一般3个等级,将临界点分别设定为25%、50%、25%,并进行了评价.对于这种界定临界值的方法,从原则上来讲,也是可以讲得通的,但相关的疑问也会产生,诸如为何将上等的标准设定为10%,设定为12%行不行?设定的依据是什么?对于此评价标准,教练员能不能接受和认可?能否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得到运用等等.由此可见,如何对体育科研中的评价客体做出客观公正、合情合理,相对科学的价值判断,并使其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并运用于运动实践当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2.2对于评价标准的相关分析所谓评价标准,是指评价主体衡量价值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尺度或依据,而这个价值尺度或依据就是价值主体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任何评价总是要以一定的尺度为依据的.价值评价作为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评判,在评价中也要依据一定的评判尺度,即以一定的价值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标准是依据价值主体的需要得出的,但是,价值需要本身并不就是评价标准,只有那些被评价主体认识到的需要才有可能转化为评价标准.而且,并不是所有被评价主体认识到的需要都会成为评价标准,因为,这些需要本身可能是有内在矛盾的,不可能同时兼顾,这就需要评价主体进行价值选择.选择的结果就存在合理性问题.把合理的需要作为评价标准,标准就是合理的;反之,把不合理的需要作为评价标准,标准就是不合理的.主体的需要是否具有合理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1)这种需要是否有利于价值主体的生存和发展.2)这种需要是否代表绝大多数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是否与实践的基本要求相一致.3)价值评价是否坚持以客体自身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评价的重要尺度之一,因为,主体进行价值评价并非以主体的需要作为惟一尺度,其评价的结果,还得看是否符合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性.任何一种客体(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有着自身的本质和规律,这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并成为自身的客观尺度,按照这一尺度进行价值评价,无疑对价值评价的客观、公正具有重要意义.由此看来,体育评价应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体育测量的结果进行判断,并赋予其价值或意义的过程.在体育测量与评价中,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的目标尺度,实际上是以测量的最低层次指标的结果为基础、为依据,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首先要考虑到此研究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因为评价目的不同,制定评价标准的方法也各异.从现有的关于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心理等方面评价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评价的目的大多集中在检查、评定方面,进而为调控运动训练过程和修改运动训练计划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必须结合训练实践,并且要有依据,而并非评价主体简单的、雷同的主观价值判断.

在1994年版的体育测量评价教材中,在离差法的范例中,教材主要针对正态分布原理将评价等级分为上等、中上、中等、中下、下等5个等级进行评价,临界点分别设定为10%、15%、50%、15%、10%,在百分位数法为例进行评价时也采用了相同的等级评价标准.但在其他各类文献的相关研究中,尤其是关于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心理等方面评价的文章,作者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仍简单套用了教材的划分而缺乏自身研究的依据和创新.而研究结果的创新常被认为是学科进步的重要标志,会导致某一学科理论探索步伐的突飞猛进.若单从理论上来讲,这种评价标准的划分是成立的,但对于不同的评价客体,这种划分的依据又在哪里?绝不仅仅只是运用“两头少,中间多”的特点来解释就能行得通.试想在运动训练实践当中,对于包括运动员体能等的竞技能力的综合评价,有几位教练员在实践中是运用划分如此之细的5级评价法来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评价的.

2.3本文对于评价标准的界定方法及运用分析本文认为,在运用体育评价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对于评价对象发生质变的临界点的界定,应在确定了评价目的的大框架下,组织相关专家(可包括教练员)对评价的方案进行论证,也可采用调查、访谈等形式.内容应主要涉及评价主体所设定的评价标准临界值是否合理,是否结合了所研究运动项目的训练实践,是否做到了具体化、行为化和可操作化,标准的要求是否过高或过低;标准的可行性如何,能否在运动训练实践当中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和认可,并对训练实践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等诸多方面,而非简单的主观设定.例如在对太原理工大学、华侨大学、宁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10支CUBA队伍128名队员的9项身体素质指标(具体指标略)通过测量后分为内外线.

 

队员进行综合评价时,可结合球队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主观评定来确定评价标准的临界值.在篮球运动实践当中,教练员一般多采用3级评定法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评价.在实施测量的10支队伍128名队员中,10位教练员依据训练中的实际状况对各自球队队员的综合身体素质水平进行了优秀、一般、较差3级的主观定性评定,依此3类运动员的总数分别占到128名运动员的比例作为身体素质综合评价标准的理论百分位数,见表1,依据表1中的评价标准然后再计算出等级评价标准,见表2.

但若简单的套用20%,60%,20%的标准(或其他),就会使内外线队员使用相同的等级评价标准,从而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结果,见表2.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种等级评价标准理论百分位数的确定,既符合“两头少,中间大”的特点,又以教练员的定性分析为依据,使评价标准较好的建立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体育评价的相关理论与运动实践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实际意义.

3结论与建议

1)目前运用体育评价理论对于运动员竞技能力进行评价的相关研究中,对于评价对象发生质变临界点的界定均表现为主观设置,缺乏必要的客观依据和创新性,致使大多数研究只局限于理论层面上,而和运动训练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教练员和运动员很难接受,最终导致评价结果对体育运动实践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

2)在确定评价对象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时要基于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定性评价,必须结合所要评价项目的运动实践特征,这样既能使教练员等人员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做到了有据可循,又能使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最终才有可能使评价主体所做的工作在训练实践中得到使用者的认可和接受.

3)建议在运用体育测量与评价理论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研究中,在确定评价标准的临界值时,应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固化,在方法上要力求有所创新.对于本文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还需进一步从不同方面来进行争论和探讨.因为科学的进步需要批评,科学没有因批评而无所适从,反而因批评而不断进步.科学在批评中进行选择,真理会在反复质疑和考验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