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析瑜伽演变历程

点赞:4367 浏览:163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回顾瑜伽演变历史,揭示瑜伽连通“自我”与“超我”,增进人健康的本质,为纠正当前瑜伽“重物轻人”的异化倾向,创立以瑜伽为手段,促进人“身、心、灵”和谐发展的瑜伽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关 键 词:瑜伽演变;佛教文化;瑜伽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87-03

瑜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这一直是瑜伽学术界研究的难题.它关系到瑜伽能否健康发展,能否真正的世界化和中国化的重要课题.当前,研究瑜伽操作层面的人比较多,而深入探索其文化内涵及演变规律的人甚少,尤其是现在有一部分人过分追求瑜伽健身的工具理性,而忽略瑜伽朴素的育人的价值理性,从而导致目前国内瑜伽教学与社会实践存在重健身,轻育人,重形艺,轻思想的现象,进而促使其面临“异化”的挑战,这对于瑜伽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深入研究瑜伽的演变历程,对于我们探索系统的“瑜伽教育”,促进瑜伽持续健康发展颇有意义.

1瑜伽的起源

关于瑜伽产生的时空及特点,国内外众说纷纭,原因是古代的印度不重视历史文字的记载,这就给人们研究瑜伽的演变问题增加了难度.回顾瑜伽的演变历史是国际养生文化的“圣旅”,对于揭示瑜伽的本质及其特点颇有学术价值.

1.1瑜伽的渊源人们最早在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摩亨约-达罗和哈锐帕城中的古老的废墟里,挖掘出了刻载瑜伽姿态的史前文物.因而有专家指出,瑜伽至少在5000年前已萌芽.[1]还有人认为瑜伽产生的时间早于佛教.因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进行瑜伽打坐而顿悟成佛的.[2]据一些瑜伽大师介绍,有关瑜伽的资料早在古老的梵文经典文献《吠陀经》中就有多处记载.人们从约5000年前口述的古老文献《薄伽梵歌》第四章,找到了描述前人修行瑜伽的论述:“我将这不朽的瑜伽科学教给太阳神韦瓦斯万,然后,韦瓦斯万又把它传给人类的祖先曼努,曼努又把它教给依斯瓦库.”“这门至高的科学是由师徒一脉相传下来的,因此连圣明的国王也得以明了此门科学.但不幸的是,这一脉相传因时间的变迁而断了线,因此这门科学也似乎就失传了.”“今天我向你传授这门古老的科学与原始之初的关系,因为你是我的虔诚崇拜者,也是我的朋友,因此你应该能明白这门科学其超然不凡的奥秘.”因此,从多方面考证,瑜伽产生的地点是古印度,时间大约是5000年前.[3]

1.2古代瑜伽的特点古代瑜伽首要特点是具有宗教情怀.瑜伽自产生之初就受印度主流文化婆罗门教影响很大.瑜伽虽不是宗教,但宗教思想对其影响很大.[4]宗教主要的目标是教导人建立一种普世性的“善”,即天下的人都是友好相处的一家人.例如,基督教的“天国”、佛教的“净土”、道教的“仙境”等,皆求“博爱”.佛教提倡的普世性的善是“普度众生”,即天下的人都要有善心、爱心、宽容之心.佛教,对待现实教人做事不功利,即“不求今世,求来世”;对待未来,永无止境地超凡脱俗,向“神圣”(超越自我)连接.因此,人们胸怀上述“善”的境界修炼瑜伽,有利于形成公德,促进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古印度因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四季更迭,昼夜交替等变化,皆信为神所左右,故对自然界中万物之神―梵顶礼膜拜.[12]尤其是,佛教依据“缘起法”产生的“四圣谛”,即世间的苦、苦的原因、苦的消灭、灭苦的方法,对瑜伽摆脱世俗之痛苦,促进个体知觉自我与神圣境界超我的“联接”,以求明心见性,健身育人的影响颇深.特点二是思想丰富.瑜伽修持的秘要是理论与功法相结合.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以哲学、宗教(主要是佛教)为思想基础.特点三是回归自然.据记载,瑜伽修持者开始只有少数人,一般在寺院、乡间小舍、喜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带,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姿态加以调息,以求预防和治愈身体疾病,为储备通往最高境界的身体能量奠定基础.特点四是提升人的境界.在古印度,人们相信通过瑜伽能摆脱轮回的痛苦,内在的自我将与宇宙合一;当瑜伽修行者在深沉的中进入最深层次时,就能感悟生命的至善境界,获得个体意识与宇宙的结合,唤醒内在沉睡的能量和善意,达到最高的开悟和最大喜悦(明心见性),从而与神圣(超我)“连接”,进而使人求生的更强,更热爱生活,更向往未来.这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健身育人的思想.[4]可见,瑜伽大约产生于5000千年前的古印度,受佛教思想影响很大,它具有普世性、朴素的健身育人的思想,这是抵制当今瑜伽“重物轻人”的异化倾向,研究“瑜伽教育”的思想源头.

2瑜伽的形成

据资料表明,瑜伽养生体系是在约2000年前由帕坦伽利创编的闻名世界的《瑜伽经》问世后,随着国际上有关研究与实践日渐多样化而逐步建立的.帕坦伽利提出的瑜伽哲学原理,被公认为是通往瑜伽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其突出贡献是促使瑜伽的特点更鲜明,并更富有理性.

2.1瑜伽形成的特点《瑜伽经》问世后瑜伽逐步形成了如下特点:一是文化含量增加.瑜伽从言传身教到有比较系统的文字记载是瑜伽起步阶段的革命,尤其是印度现代圣哲室利阿罗频多创建的“整体瑜伽”学说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瑜伽的宗教意义,使传统瑜伽改变了脱离现实生活的特点,向大众化、生活化和普世性转变.[10]二是瑜伽门派增多,表明它日渐成熟.瑜伽最初由瑜伽的信徒和苦行僧发展了不同的派系.各派系所倡导的理念各不相同,其中大小派系有上百种.约在2000年前伟大的圣人帕坦伽利把各派系瑜伽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梳理,将瑜伽归纳为八支分法瑜伽(王瑜伽),并精简扼要地写入了《瑜伽经》.之后,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瑜伽流派,即哈他瑜伽(也称之为日月瑜伽).虽然瑜伽派系很多,但在传统瑜伽中具有主流代表性的瑜伽派系有如下几种:八支分法瑜伽(王瑜伽)、业瑜伽、智瑜伽、哈他瑜伽、昆达利尼瑜伽和爱心怎么写作瑜伽.三是身心双修,健身育人的思想日渐浓厚.《瑜伽经》形成之后所产生的节食、禁欲、体位法等,与咒语(对做坏事的谴责)、手印、身印、尚师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修炼肉体和精神功法的依据.四是瑜伽的理性增强.这是瑜伽从蒙到形成的分水岭,其标志是人们对瑜伽连结“自我”与“超我”、促进人身、心、灵和谐发展的本质开始有所认识.[5]


2.2瑜伽本质的形成何谓瑜伽本质?它给人何恩惠?皆是人们研究瑜伽追问最为强烈的问题.这也是人们研究瑜伽富有理性的表现.在古代,“瑜伽”原意是“驾驭牛马”,帮助人达到最高“善”的目标.印度瑜伽大师艾杨格认为:“瑜伽”这个词来自梵语词根yuj,意为联合、加入、结合和束缚,即把我们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真正连接,即“自我”与“超我”的连接.印度瑜伽大师摩诃迪瓦德赛认为:“瑜伽”意味着对身体、精神和神的崇敬以及对所有这些力量的驾御;它意味着对人类的智力、大脑、情感、意志的规范;它还意味着精神的平衡,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均衡地审视生活的所有方面.[3]在《瑜伽经》中认为瑜伽的意思是“连结”,它和英文中的“yoke"有相同的意思(轭),它源于梵文“yoga”(瑜伽)一词.yoke的意思是根据古代的农耕方法把两头牛连在一起,但后来人们将它理解为身与心统一,人与神统一,低级自我与高级自我的统一,即“自我”与“超我”的连接.[5]“瑜伽”在印度古代典籍《梨俱吠陀》中也被表述为牛马上驾具、获得神通、联系等.[6]美国瑜伽协会编著的《瑜伽哲学》认为:瑜伽一词源于梵文音译,有“联系”之意,即人类本能从较低部分到较高部分的“结合”,这也意味着人与最高的宇宙万物之灵相同化,并从痛苦中获得解脱.[5]印度三圣之一、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室利阿罗频多在《瑜伽论》中指出,“将凡夫个人的知觉性与神圣者相接,乃瑜伽的正本真元.”[7]这实质是将“自我”(有觉悟的常人)与“超我”(理想的神圣的人)的连通.尽管众多学者对瑜伽认识有所不同,但趋向统一的观点认为:瑜伽是将“自我”与“超我”连通,以改造人的灵魂,增进身心健康的养生运动,其本质是连通“自我”与“超我”增进健康.这是瑜伽区别于其它任何体育项目和养生运动的精华所在.它是凡人向超人接近的、健身和“育心”相结合的教育手段,是人类养生的文明.可见,瑜伽很早就已具有普世性的高境界的教育内涵,它有助于培养当今中国社会需要的具有和谐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公民.

综上分析,瑜伽作为系统的养生功法的形成,首先要归功于帕坦伽利在2000年前编撰的《瑜伽经》及有关研究成果,其次要归功于室利阿罗频多在现代创建的哲学思想“精神进化论”和“整体瑜伽学说”.他们使瑜伽的定义、特点、功法的类别日渐清晰,为瑜伽从古印度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也为我们抵制当今瑜伽“异化”和研究促进人身、心、灵和谐发展的“瑜伽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瑜伽的发展

瑜伽在公元7世纪伴随着佛教渐进地传入我国西藏,19世纪后陆续输入欧美等国.

3.1瑜伽在中国的传播有资料记载,瑜伽传入中国早于佛教,但它大量的思想和功法传入我国还是伴随着佛教的引进力度加大而来的.公元七世纪以来,尽管国内对引进佛教争论很大,甚至有好几位皇帝主张灭佛,但因灭佛的皇帝远没有信佛的多,佛教还是引入中国.佛教中国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而它最终能被中国接受,主要是因其有适应中国人特性的禅宗.宋代的思想大合流,使得禅、佛、庄老、道教与儒学结合,诞生了理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大事因缘.佛教在中国经数百年的传播,最终在隋唐时期创立了禅宗.此后,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一部分.中国文化是由儒、道、佛三种文化构成.道家重治身,求现实;佛家重治心,求未来;儒家重治世,求中庸.儒、道、佛三种文化互补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佛教核心是“如何解脱”和“如何修行”.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学者认为:“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最高产物,是一种人文宗教、人世宗教.”“禅宗直逼人文内核,即'自我超越'的完善,是更深层次人文精神.”禅宗是瑜伽的重要内容之一.瑜伽的思想和禅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对佛教禅宗的“认同”,也就是对印度瑜伽的“认同”.所以,研究瑜伽文化,有助于对佛教文化进一步地了解.[8]近代文学大家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中,记载了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与其弟苏辙都曾练过瑜伽.例如,东坡的按摩保健就来源于印度瑜伽术,并完全是按有关印度瑜伽经典实践的.瑜伽术还帮助苏东坡度过了人生的许多艰难险阻,使其顺利地度过三次痛苦的失恋和事业上惨遭失败的沉痛打击.他通过瑜伽术的修炼,培养了坚忍不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终于克服困难,超越了自我.[9]由此可见,瑜伽在中国古代就具有一定的超越自我、追求神圣、健身育人的教育价值.

3.2瑜伽在世界的传播据考证,瑜伽传入欧洲是在100年前.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闯入了法国的上流社会,用静息暗示的方法以及佛教“普度众生”的“大爱”思想与西方基督教的“博爱”的理念相融合,为那些神经过敏、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的人医治心灵和肉体上的创伤,收到了特殊的疗效.他的治疗方法被人称为“异术”,并在贵族中流传开来.当然,此时许多欧洲人对瑜伽还比较陌生.后来,因瑜伽“大爱”思想和柔和异特的健身功效的影响日渐增大,以及伴随印度现代著名的大哲学家室利阿罗频多的著作整体吠檀多论,又可称为“精神进化论”和“整体瑜伽学说”的创立,促使瑜伽从欧洲逐渐向世界广泛传播.[10]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靠经验的感悟来证明瑜伽健身和教育人的效果,尽管有少数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瑜伽的健身的生理机制,但至今许多有关健身的根本问题还处于模糊状态,由此可以断定瑜伽目前尚属于前科学阶段.然而,瑜伽之所以能在世界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普世性育人思想的养生方法.它不仅能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战胜自己,而且还能帮助人们消除私欲,净化心灵,唤醒沉睡的“潜在意识”,彰显其真善美“精神”的本性,并能从困苦中解脱出来,进而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可见,瑜伽在西方传播的初期就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13]

全析瑜伽演变历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瑜伽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3瑜伽教育在中国创立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张蕙兰女士在电视上演播瑜伽功法,瑜伽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但目前国内有关瑜伽的研究与实践,大都热衷于探索其强身健体的工具理性等“物化”层面的东西,而将瑜伽作为强身健体的科研项目或教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人甚少.尤其是,有人过分将瑜伽作为创造财富的手段,导致其“异化”,从而丧失朴素的教育思想.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将瑜伽与教育结合,构成瑜伽教育,以求促进瑜伽健身的工具理性与与育人的价值理性相统一(健身与育人的统一),从而使瑜伽朴素的教育思想得以升华.因为瑜伽与教育结合,与原始的“运动”和教育结合后,形成“体育教育”一样,都是为了增大其健身和育人的可靠性,这是一项富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近几年,吉林体育学院武术系养生教研室在国内率先研究与实践了《瑜伽教育课程》,课题组成员力求用现代教育思想,去丰富瑜伽朴素的健身育人的理念,使其更富有现代的普世性和科学性.课题组成员认为只有研究瑜伽的本质、演变历史,以及瑜伽教育,才能使瑜伽固本培元,才能促进瑜伽科学化,才能使其彰显人性,才能使其经久不衰地中国化、国际化和科学化.为此,课题组首先研究了瑜伽教育是瑜伽与教育结合的产物.瑜伽教育是以瑜伽为手段,促进人身、心、灵和谐发展的养生教育.其中,瑜伽教育提倡“身”与“心”的和谐发展是指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其中,“灵”是心灵,其发展是超凡脱俗,使人不断向“大爱”挺进,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纯粹、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当今,在中国抵制体育物化、科技异化、社会物化,建立积极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认真研究瑜伽教育促进人的“身、心、灵”和谐发展的核心问题确实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瑜伽教育是具有普世性“善”的内涵,所以研究它对于唤醒人沉睡的善意,培养“身、心、灵”和谐发展的世界公民,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对瑜伽过于神秘和玄奥的宗教思想及行为进行理性的批判.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还着力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研究“瑜伽教育”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使瑜伽正本清源、以新的境界返璞归真,也就是使瑜伽在回归其朴素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得到升华.这些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检验,深受广大学生、教师和社会参与者的好评.尤其是,北京体育大学瑜伽学者许声宏和于菲菲,在第八节体育科学体育大会发表学术论文,对吉林体院开设瑜伽教育课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是我们追问瑜伽本质及历史演变的真谛所在.它符合我们将瑜伽健身的工具理性与育人的价值理性相统一,创建瑜伽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以推动瑜伽作为一种养生文化面向中国和世界广泛传播的初衷.[14]

4结论

1)瑜伽源于5000年前的印度,它自产生之初就带有佛教与人为善的朴素的教育思想,其思想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得以进化,但因当今人们受“重物轻人”社会思想的影响,导致当今国内瑜伽教学与实践存在重健身,轻育人,重形艺,轻思想,进而促使其面临“异化”的挑战.

2)瑜伽是连接“自我”与“超我”,改造灵魂,增进身心健康的养生运动.其本质是连接“自我”与“超我”增进人健康.瑜伽教育是以瑜伽为手段,促进人身、心、灵和谐发展的养生教育.前者重健康,求生命数量;后者重“健康育人”,更求生命质量.后者是将瑜伽健身的工具理性与育人的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瑜伽中国化与世界化的途径.

3)研究瑜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促进瑜伽与教育结合,培养具有普世性“善”的身心灵和谐发展的世界公民具有重要意义,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对瑜伽过于神秘和玄奥的宗教思想及行为进行“扬弃”,以促进其面向中国和世界健康发展,这就是我们回答瑜伽向哪里去的初步答案.

306;

[1]张蕙兰.瑜伽的增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1-25.

[2]审定.释迦牟尼佛传[M].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1:44.

[3]艾扬格.瑜伽之光[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5,1:1-40.

[4]美国瑜伽协会.瑜伽哲学十四讲身心和谐之道[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1:44.

[5]斯瓦米帕拉瓦南达.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7:230.

[6]李建新.印度古典瑜伽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5.

[7]室利阿罗频多.瑜伽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320.

[8]刘燕.“浅谈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J].昭通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9]中华养生保健,2005.7.省略ki..省略ki..

[12]维亚莎(毗耶姿)博伽梵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329.

[13]室利阿罗频多.综合瑜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227.

[14]毛娟.论瑜伽教育健身育人的价值[J].体育学刊,2005,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