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心理技能特征

点赞:4101 浏览:116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以30名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和30名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采用ACSI28问卷对心理技能进行了测试,比较了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和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技能上的差异,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技能上的差异,以及不同运动水平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技能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运动等级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承受压力和集中注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残疾大学生运动员与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在承受压力、自信心和成就动机、目标设置和集中注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 键 词:残疾运动员;心理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36-03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心理技能的测量,探索他们的心理技能特征,为残疾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和选材提供一定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30名残疾大学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其中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包括男运动员18人,女运动员12人,平均年龄为20.60岁,他们从事的项目主要包括田径、举重、游泳等,训练年限从3~10年不等,平均训练年限为4.35年.运动员的残疾类型主要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等.为了进行比较,我们还测量了30名我院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9.81岁,平均训练年限为5.18年,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包括田径、篮球、游泳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残疾人体育,残疾人大学生运动员以及运动员心理技能等方面的书籍、论文、报刊、资料共22篇.

1.2.2访谈法走访有关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健全大学生运动员以及他们的教练,向其了解相关情况,如赛前,赛中以及赛后不同运动员所反应出的不同心理技能表现,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技能的关注程度,以及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技能的训练情况.

1.2.3问卷调查法论文选用美国学者Smith等人在1995年编制的《运动员应对技能问卷》(AthleticCopingSkillsInventory,ACSI-28)[5].该问卷共有28个题目,分为七个分量表,亦即七种心理技能,这七种心理技能分别是应对逆境(copingwithadversity)、承受压力(peakingunderpressure)、目标设置(goalsetting)、集中注意(concentration)、摆脱担心(freedomfromworry)、自信心和成就动机(confidenceandachievementmotivation)、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coachability),每个题目后面有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从0(非常不符合)到3(非常符合),其中有5个题目为反向计分,即回答非常不符合得3分,非常符合得0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分别对30名残疾大学生和30名健全人大学生进行施测,施测前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由受测者独立完成.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率100%,回收实际有效问卷60份,占回收问卷的100%.

1.2.4数理统计法对所有数据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残疾大学生运动员的描述性统计

表1显示的是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七种心理技能上的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标准差,以及有效被试人数.

2.2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技能上的得分比较

表2显示的是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技能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承受压力、应对逆境、自信心和成就动机、目标设置、集中注意和摆脱担心等6个指标上的差异不存在显著性.

2.3不同运动等级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技能上的得分比较

表3显示的是不同运动等级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技能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运动等级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承受压力和集中注意两个指标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在应对逆境、自信心和成就动机、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目标设置和摆脱担心5个指标上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2.4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和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技能上的得分比较

表4显示的是残疾大学生运动员与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在心理技能各指标上的得分比较,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残疾大学生运动员与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在承受压力、自信心和成就动机、集中注意,以及目标设置四个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应对逆境、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和摆脱担心三个指标上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3讨论

3.1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技能从研究结果看,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只在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男女的个性差异有关系,曾有研究中指出,女运动员更喜欢专职的教练员,可能和这有关系,女性残疾大学生运动员能够更客观地接受教练的指导,男性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可能更多地喜欢自己指导自己的训练.但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心理技能特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2不同运动等级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技能从研究结果看,不同运动等级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承受压力和集中注意两个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运动等级高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比运动等级低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能够承受更多的压力,更能够集中注意.

较好的集中注意能力与优异运动成绩的获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训练和比赛中,我们时常听到教练员要求运动员注意集中,在各种竞技运动比赛中,我们也时常发现一些因注意不稳定、不集中而造成比赛失利的现象,保持高度、持续的集中注意是比赛获胜的重要保证.

3.3残疾大学生运动员与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技能的比较从对残疾大学生运动员与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的特征比较来看,两者在承受压力、自信心和成就动机、集中注意和目标设置四个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残疾大学生运动员的得分在这四个指标上都高于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

大多数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认为自信在他们的成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研究也指出自信心是最能够一致性地区分成功与不成功运动员的因素[6].如果运动员的自信心不强,心理压力就特别大,就会影响到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自信心也是运动潜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心理因素,运动员在比赛中信心不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不同性别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教练指导的能力上存在差异.

2)不同运动等级的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在承受压力和集中注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残疾大学生运动员和健全人大学生运动员在承受压力、自信心和成就动机、集中注意和目标设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2建议

1)残疾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过程.残疾人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图1).

2)残疾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对于残疾人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健全人大学生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及负担,因此就更需要在心理技能方面给予其更大的关注及训练,以帮助他们可以取得更好的运动训练成绩.

在掌握了放松技巧之后,下一步就要训练控制紧张的情绪如:(1)缓和身体状态或身体活动――散步、缓慢的活动、减慢说话的速度等.(2)独自重新集中思想和注意力,排除外界的干扰――如不看记分牌,检查鞋带等.(3)深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吸气、呼气.(4)双手放松,双肩自然放松下垂.(5)要意识到自己和身体正在平稳下来,呼吸开始变得深沉缓慢.

除了放松训练和控制紧张之外,自我调节,心理演练和集中注意力训练对于残疾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技能的训练也都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

总之,培养残疾人大学生运动员具备高水平比赛所必需的心理技能是使之成为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关键.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必须认识到心理技能训练对于运动表现有着重要的正面影响,进而将运动心理技能训练视为整体训练计划中的一环.心理技能训练是一种技术,必须经过有计划和系统的训练与练习,才能对运动表现有所帮助.因此,教练员或运动员在日常的练习中,除了进行体能与技术训练外,也不可忽略心理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残疾人大学生运动员克服自身的缺陷,通过刻苦的训练、顽强的拼搏,取得优异的竞技运动成绩,实现残疾人大学生运动员的自身价值.

icpsychologicalskill:theathleticcopingskillinventory-28[J],JournalofSport&ExercisePsychology,1995,1:379-398.

[3]Jones,J.G.,Hanton,S.&Swain,A.B.J.,Intensityandinterpretationofanxietysymptomsineliteandnon-elitesportsperformers.PersonalIndividualDifferences,1994,17:657-663.

[4]施小菊,张华光,张璐斐.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53-56.

[5]翟丰.运动心理技能的特征及其训练的现状[J].山东体育科技,2001(3):24-25.

[6]彭聃龄,等.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

[7]丁元英,王洪妮.从“Choking"现象看竞技运动员心理技能培养模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