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岗位需求状况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点赞:11874 浏览:472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和岗位需求状况以及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加,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待于改革与创新.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接轨,才能在怎么写作于社会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社会岗位需求状况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体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社会体育专业;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31-03

本文从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多数院校的专业办学实践入手,进一步分析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以期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相关的教育文件及研究论文,并收集和参考了20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1.2调查法通过访谈法对20家社会用人单位(包括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体育产业开发公司、群众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大型企业等部门)的领导或负责人进行调查,并对本专业毕业生、实习生200余人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了解当前大众健身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岗位工作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1.3逻辑分析法对当前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并结合社会需求调查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

2.1.1社会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随着体育市场的逐渐完善、人民群众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健身指导人员(尤其是私人教练、各热门健身项目的授课教练等)以及健身市场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人员等都将带来极大的社会需求.据调查显示,目前的从业人员中多数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学习或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开具健身运动处方并进行运动营养、保健等科学指导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在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差.由于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或不足,势必影响了体育健身怎么写作质量与市场的开发.

2.1.2职工体育的广泛开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领域据调查显示,不少知名企业不仅投资建造了体育场馆和组织各类员工体育活动,而且定期为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充分认识到了员工拥有健康的身体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是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措施.此外,当代体育文化的重要魅力之一还体现在其精神文化,即弘扬人文精神,通过“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有助于培养一流的员工队伍,从而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调查显示,目前各相关企业尚缺乏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人才和科学健身指导人才.随着企业对体育文化的重视和职工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必将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的新领域.

2.1.3社区体育的开发与发展呼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各类居民健身活动站(指导站)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参与活动的人员以老年人群为主,大批的退休职工(包括下岗人员)拥入社区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此外,双休日、寒暑检测等节检测日期间各类人群对体育健身均有较强烈的需求.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对于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投入逐渐加大,特别是随着大众体育消费观念的提高和对体育健身的强烈需求,社区建设中经营性的运动场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商业体育俱乐部健身的人群占体育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健身场馆的经营中专业管理人员及健身指导人员相对缺乏.随着国家对社区体育的高度重视和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必将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2.2社会需求岗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通过对社会需求岗位相关负责人的访谈调查以及本专业毕业生、实习生的岗位工作实践,我们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如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的需要.

2.2.1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应较好地掌握各项健身技能及其专项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运动人体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用较系统和扎实的业务知识为会员做高质量的健身指导;掌握一定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及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健身俱乐部及大型综合健身场馆的会藉部、市场部等相关岗位工作需要,并适应社区体育、职工体育的深入开展对本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2.2.2具有较高的健身指导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好地传授健身运动技能,并能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会员提供健康诊断与科学健身指导(包括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制定与实施、运动营养与保健等方面的指导).为了适应健身教练岗位工作的要求,还应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如“国家级健身指导员”、“体适能教练”和由认定的“心肺复苏急救”(CPR)等职业资格证书.

2.2.3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怎么写作意识,并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言谈举止,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做好健身怎么写作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

2.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思路

2.3.1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学科基础与基本要求在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规范中已明确规定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体育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1].作为由三大主干学科相交叉而形成的体育学专业,有着与众不同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特色,不仅与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应用社会科学的联系极为密切,而且涉及了体育学二级学科诸多领域的知识,如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分析,应系统学习和了解体育社会科学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社区体育与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推广等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适应大众体育、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分析,应系统学习和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能够胜任体质监测、健康评估、制定健身运动处方与健身效果评价,并能提供体育保健和为特殊人群提供健身指导等.从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分析,应具备指导大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掌握常用的体育健身方法与技能,熟悉常用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具备较高的指导水平.此外,随着体育休闲产业的兴起,了解并掌握体育休闲理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理论,以及户外运动相关的技能与指导能力等,都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2.3.2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从多数院校课程设置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上围绕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并根据各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优势设置相关类别的课程[2].总体而言,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1)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2)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学校教学场馆、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尚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学生对相关的岗位工作显得力不从心[3-4].3)知识覆盖面不够广,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缺乏.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使学生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2.3.3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和思考:

2.3.3.1面向市场,适应需求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因此,我们要把人才培养的视野投向社会、投向市场,在怎么写作于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要以现阶段我国体育休闲与健身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课程并加以改革创新.

2.3.3.2按有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设置课程,突出主干作为支撑社会体育专业的三大主干学科,都有体现其学科特点和要求的相关课程或课程群,专业主干课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的专业课程,能授予学生最核心、最基本和最精华的知识.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按照教育部有关专业规范的要求,突出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校自身优势与办学特色开设专业特色课程.

2.3.3.3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专业领域,培养宽厚的专业素质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以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纵向加深,并通过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适应能力.有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后劲才大,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岗位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

2.3.3.4与社会需求接轨,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教学过程是适应形势发展、改革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5].除必须参加的专业实践、实习外,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实践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4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构想

2.3.4.1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课程设置应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1)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为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社科类等课程.一般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出现,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为限选课.

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主要包括构成体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如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体育教育科学类等课程.一般多以必修课形式出现.

2)专业课:按照教育部有关专业规范设置专业主干课(或核心课),授予学生本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以必修课形式出现.主要包括:①专业理论类:大众体育与休闲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等;②专业技能类:围绕当前市场需求量较大、大众参与度较高的健身项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健美操、健美运动、游泳与救护、网球、羽毛球、篮球和太极拳等,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健身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其后的专项提高奠定基础;③专项提高课:紧密结合岗位需求和学生个人特点选择1-2个(或主、副项)技能项目加以提高,形成本人的专长.

3)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为使学生在专业的纵向上加深或横向拓宽而设置的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可以设置为课程模块,也可根据各院校优势、特色与传统而设置专业方向.如体育休闲与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旅游(或户外运动)、健身俱乐部私教、高尔夫运动与管理、社区体育或职工体育等方向.此外,还应随着市场变化开设新兴健身项目的选修课,如水中健身、瑜伽、壁球等课程.

任意选修课:其课程特点应突出地表现为跨学科、跨专业以及边缘交叉或综合课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和就业的适应面.

4)实践课: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应使课堂教学与技能培养和专业实习紧密结合,在教学计划的每一门课中都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并使相当比例的课程学习放在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如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器械健身、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

此外,为了更好地与就业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为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必要的基础,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专业教育和学习的基础上,努力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必要的基础.

2.3.4.2课程设置与改革的特点1)高度的适应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课程体系符合教育部的有关专业规范,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适应了社会发展与岗位工作的需求.既按有关规范设置了本专业共同的核心课程,又可发挥各院校的办学优势,开设特色专业方向与相应课程.以避免出现某些学校偏离专业规范而随意设置课程的现象.

2)主干课程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在专业课程筛选中,尤其注重增加休闲健身类、减少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以避免与体育学其他专业(如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的课程相雷同,突出专业特色.如体育休闲理论与实践课;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当前大众参与度较高、社会需求较大的健身技能类课程.

3)夯实基础,突出技能.将基础课提到应有的高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大基础性课程的覆盖面,改变高校体育专业以往课程设置中基础知识薄弱(如人文社科课程比重不足)的现状;并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开设专项技能提高课),使其成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4)加大选修课比重,拓宽专业知识领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专业限选课仍是学生应掌握的内容,但面向不同的领域,不仅有利于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

5)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市场接轨,与岗位需求衔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和岗位工作的结合,使课程设置与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6)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自身办学困难,增强办学活力.通过与健身俱乐部等单位联办教学实践基地等形式,解决高校自身场地、设备不足等困难,如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可利用教学实践基地授课.实践证明,这一途径是完全可行的.

3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多,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有所脱节.只要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合理设置课程并加以改革创新,定能在怎么写作于社会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