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适应能力结构维度的理

点赞:28171 浏览:1311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反映中国人体质状况的国民体质监测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政府性工作,体质研究也已成为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理论上人体体质包括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心理因素和适应能力五个方面,但因测量方法的限制,在现行的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中仅包括前三项内容.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开放式调查法对体质理论中的适应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认为人体适应能力是人维持身体与内外环境间平衡的能力,具体指个体维持自身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生理环境间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健康的能力.人体适应能力结构划分为三个维度:1)对自然环境的适应(4个子维度);2)对社会环境的适应(3个子维度);3)对自身生理性改变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4个子维度).

关 键 词:体质;适应;应激;结构维度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05-04

本研究力图建立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模型,为今后研制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奠定基础,为全面评价人体体质做出贡献.

1有关适应的研究背景

1.1适应的概念适应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在英语中有两个与适应意义很接近的词:adaptation和adjustment,我国心理学界通常把adaptation译为“适应”,而把adjustment译为“顺应”.在国外心理学研究中,有时这两个词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使用更为广泛的是adjustment.

1.1.1适应的生物学概念在生物学中,适应性是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适应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张仲林,200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有两种方式来完成:一为现象型适应(Phenotypicadaptation),也称非遗传型适应.一为基因型适应(Genotypicadaptation),也称遗传型适应.现象型适应对环境的反应规范,在自然情况下可以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做出调节,这种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形状和功能的适应并不具有基因遗传的特性.而基因型适应需经遗传特殊化来完成适应作用,基因型的改变可与新环境形成一种新的反应规范,原有的方式则无法适应这一环境.对于人类,不仅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同时包括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

1.1.2适应的心理学概念对适应或适应性研究最多的是心理学领域.张宏宇(2000)在他的研究中将适应定义为:个体和他所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环境之间保持适当关系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他将其解释为主体在与环境之间成功的、一贯的调和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并被社会认可的行动来缓解个体的紧张情绪、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而适应性则指个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及结果.显然这个适应定义更偏向于心理适应,而忽视了个体对环境变化的生理调试和遗传因素在适应能力中的地位,强调成功的适应,忽视了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也会有失败的适应方式.谭玉兰,宋玉兰(2002)则认为适应是一个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完整性的过程,也是一种达到生存、成长、繁衍、主宰和自我实现的最终状态.生理方面的适应反映生理健康,自我概念方面的适应反映心理健康,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方面的适应反映社会方面的健康,而不适应则导致疾病.笔者更倾向于这一适应概念.

1.1.3体质研究中的适应概念日本体力学会测定评价专科分会对“体力”(相当于我国的体质)所下定义为:指人们为从容应付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所必需经常保持的行动能力和抵抗力.所谓行动能力,主要由发动行为的能力(由肌肉力量、速度、投掷力、爆发力等素质指标反映)、持续行为的能力(由心肺功能、运动系统耐久力等反映)和控制行为的能力(由平衡能力、灵敏性、协调能力反映)组成,它们都是抵抗力发展的内在影响因素.而日本学者所说的“抵抗力”即我们研究的适应能力.在陈明达和于道中编写的《实用体质学》一书中,适应是指:人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采取的一系列被动性和主动性调整,包含机体内部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全部保护性反应.并具体指出适应能力的定义有以下3个方面:1)对身体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整适应能力;2)对疾病和有害生物因素的抵抗能力;3)对各种社会、心理紧张刺激的应激能力.

1.2适应的特征从理论上说,人类适应环境的良好结果是身心健康,但身心健康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所以很多适应性研究都关注适应过程,归纳适应过程的特征如下:1)适应是一个全身性的综合反应;2)心理反应是适应的相似度检测过程,无论是什么样的应激源,都可以引起人相应的心理反应;3)适应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样的刺激对一个人构成应激,对另一个人可能就构不成应激,或应激反应的水平不同;4)各种形式的适应均有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两个层面;5)适应都有一定的限度,这种限度的高低取决于人的体质状况、人格特征、教育程度、和行为规范等因素.

1.3体质研究领域中适应能力定义的分析本研究所探讨的适应能力是在体质研究这样一个大前提下的,这就意味着本研究所指适应能力与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适应概念不完全一致.需要在体质研究领域内给适应能力一个更有利于操作、更确切的定义.自1979年起,我国各方面的体质专家和权威机构即对人体体质的概念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并就体质的理论基础方面大体取得了共识,认为:体质反映人体质量的高低,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以及身体成分;2)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与各器官系统达到的工作效能;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和走、跑、跳、投掷、攀爬、负重等身体活动能力;4)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即人体的本体感知能力、个性特征、意志品质等;5)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它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源的抵抗能力等[4].虽然在体质定义中没有直接说明适应能力,但在体质五因素理论中明确说明了适应能力的含义,体质五因素理论在体质理论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适应能力的解释也成为很多研究人员的参考依据.但这个对适应能力的解释并不能算是适应能力的正式定义,分析其中各因素之间关系,似乎存在着矛盾的地方:1)社会环境一层含义应该指的是适应能力的社会性,即社会适应性.笔者认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工作的适应,工作压力来源于日常工作任务、工作发展、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工作中的规章制度等方面;(2)对社会规范的适应,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法律规范;(3)工作之外的人际关系的适应,主要指工作以外的社会人际交往.各种生活紧张事件应该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事件,如升职、调动工作、失业、与领导或同事关系紧张、家人生病或去世、结婚、生子、与邻居吵架等等,在这些生活紧张事件中也包括了社会适应中的一些因素.即适应能力的解释中“对社会环境和对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有重复的因素.2)对适应能力的解释中,“对疾病和其它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源的抵抗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前述内容也有重复的地方.按照适应大师Selye的理论,应激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良性应激源(eustress),它可以给人振奋,增强动力,带来益处;另一类是不良性应激源(distress),如给人带来悲痛和苦恼的事件.不良性应激源可以来自于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是工作方面的,可以是家庭方面的,也可以是社会规范方面的.3)前人研究表明: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事件得分越高,人们就越有可能感到压力,长期在压力下生活而又得不到缓解,可以导致机体健康状况下降,甚至引起疾病.给人们带来压力的不仅仅是不良性应激源,良性应激源累计得分过高同样给人们造成压力.因此,在适应能力的解释中,“对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源的抵抗能力”的提法似乎不妥.《实用体质学》(1993)中《体质与适应能力》一章再次对适应及适应能力作进一步解释,认为适应是指:人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采取的一系列被动性和主动性调整,包含机体内部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全部保护性反应.适应能力由3部分组成:1)对各种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整适应能力;2)对疾病和有害生物因素的抵抗能力;3)对各种社会心理性紧张刺激的应激能力.关于适应的进一步解释为我们了解适应能力奠定了基础,明确了:1)适应都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2)适应过程包含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层面;3)强调适应是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发生变化时人体的一种反应.但当我们想对适应能力做深入研究时,发现还有一些不明白或不确切的地方:1)这一解释强调人与周围环境间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反应,忽视了人体对内环境改变的适应,人体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同样是一种应激源,对于这种内源性应激源的适应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机体内部的各种稳态系统如:血氧浓度、血pH值、体温恒定等是机体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础.2)“人体采取的一系列反应”句中的“采取”有主动适应之意,但人体的适应也包含着不知不觉的或无法控制的被动适应.3)在研究适应时,总是强调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的反应.实际上,我们每天面对的各种环境并不总是改变,或者说我们需要努力适应的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等等,并不只是环境变化时才需要适应.


2适应能力的定义

综合有关适应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影响体质的适应能力包含内容非常广泛,一方面包括内环境的改变,其中有:正常生理性变化,由生物、化学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改变,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变化;另一方面还包括对外环境的适应,其中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此,笔者将体质研究领域内所说的适应能力总称为人体适应能力,以区别生理学中提到的生理适应和心理学中提到的心理适应及社会适应.并给出了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定义是:人维持身体与内外环境间平衡的能力.人体适应能力的操作定义:个体维持自身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生理环境间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健康的能力.在理论定义中,只是笼统地说人体与内外环境间维持平衡的能力是适应能力,这样在理论上将人需要适应的内容全部包含,即包含对环境的动态适应也包括静态适应,作为高一个层次的理论研究是可以的,但具体研究适应能力时,受到研究目的、研究可行性的限制,无法完全按照理论定义进行.这就像任意一个测量值理论上都可以分解为指标真值与误差之和一样,真实值是永远无法得到的,只能用一些方法近似地得到,但这并不妨碍有关测量值的理论研究.人体适应能力的操作定义明确指出:人体适应能力专指个体对其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及自身的生理状态的适应,这样定义有利于后续研究中对人体适应能力结构维度的研究.操作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体对日常生活中自然、社会及生理病理的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与相对稳定的环境间的协调能力;第二,当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调节自身,努力与环境协调一致的能力.

3人体适应能力理论模型的建立

3.1理论模型的初步建立体质研究中早已明确地指出,体质包括五个方面: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因素和适应能力.为方便起见,本研究将此称为体质五因素理论.五因素理论中与体质适应能力平行的一个因素就是心理因素,在适应能力的研究中,无法回避心理因素对人体适应能力的影响,人对自然、社会、乃至生理的适应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心理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可以把心理因素对人体适应能力的影响看作是适应过程的一种相似度检测机制.本研究的重点是确定测量个体适应结果的主要维度,并非研究适应过程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将精力集中于人体适应能力的评价上.我们以人体适应能力的操作定义为基础,从成年人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入手,参考陈建文(2001)和杨兴国(1997)对社会环境的分类方法,提出人体适应能力六因素模型(图1).

3.2专家访谈访谈专家有邢文华教授、季成叶教授、于道中研究员、江崇民研究员、蔡睿研究员、王梅副研究员、贾志勇副教授、廖文科司长、张芯、林婉生教授、张一民副教授、周琴路研究员.笔者就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初步形成的人体适应能力理论模型向上述专家进行了一一访谈,访谈时间为2003年8月初至9月底.整理访谈结果为:1)以上几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成年人的全部生活环境,可以反应适应能力的各个方面;2)笔者所列人体适应能力的六因素不在同一分类水平上,建议调整.

人体适应能力结构维度的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然环境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3面向专业人员的开放式调查在向体质研究专家进行访谈后,为了更广泛地了解人体适应能力的结构维度,笔者采用开放式问卷A于2003年10月在北京老山向参加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培训班的39名学员进行调查,这些学员主要是各省市体委群体处具体负责当地体质监测工作的人员,他们是比较熟悉体质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的目的是:向体质研究专业人员了解他们对体质适应能力结构维度划分的看法.在39名被调查对象中有87.2%的人认为适应能力影响人体体质,说明了体质研究专业人员对适应能力有初步的认识.有79.5%的人认为笔者按照成年人生活环境分类,将适应能力划分为六部分是合理的.其余受试者认为划分不合理,原因主要是分类不平行,与专家访谈结果一致.该调查结果说明作者从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入手对适应能力进行的分类还是比较全面的,存在的问题是将现有分类在相互关系上再理顺一些.

3.4人体适应能力模型的修改综合专家访谈结果和对体质研究专业人员的调查结果,将人体适应能力理论模型调整为:人体适应能力(一级指标)的结构维度划分为3个二级指标:1)对自然环境的适应;2)对社会环境的适应;3)对自身生理性改变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续分为4个指标:1)对气候的适应;2)对地理位置的适应;3)对环境污染的适应能力;4)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又续分为3个指标:1)对家庭环境的适应;2)对工作和学习的适应;3)对其它社会环境的适应.

对自身生理性改变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又续分为4个指标:1)患病及恢复情况;2)生活习惯;3)耐饥渴及适应其它生理性改变的能力;4)抗疲劳能力(图2).图2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模型-2人体适应能力理论模型的的进一步解释:1)有关应激研究中的一类就是人体对寒冷、高温、缺氧、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外界自然环境的应激反应,作者将其归为一类,作为适应能力的一个方面.2)在成年人的生活中,家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30~49岁年龄段的人绝大部分都已组成自己的家庭,并且育有子女.养家糊口是该年龄段人的重要压力来源,同时也担负着对父母及亲属的照顾责任.但家庭也是其获得支持的重要来源.在有关生活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应激研究中,许多生活事件都与家庭有关.3)在工作方面,30~50岁年龄段的人往往是所在部门的中坚力量,与工作有关的事件产生的应激是此年龄段人应激的主要来源.4)社会环境包括除家庭、工作环境之外的所有社会因素.5)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包括了个体对生物、化学应激源及生理病理性应激源的抵抗能力.6)人在适应环境变化时都会产生一些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与个体的性格有关,心理反应反过来又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我们可以将心理反应看作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相似度检测反应,它存在于人对各种环境变化适应的过程中,心理反应可以体现在个体对各种环境变化的认知和行为上.同样一个应激源,由于个体心理反应不同,最终带来的压力也不一样.本研究关注的是个体适应的结果,我们研究如何测量人的适应能力,而不探讨适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此外,在体质五因素理论中,心理作为一个与适应能力平行的因素影响着人体体质,关于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体质的,以及如何测量人的心理素质将是另外一个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