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四年体育文化进展

点赞:15245 浏览:681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4年以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学科构建趋于完善,研究主体基本成熟,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方法趋于多样,研究手段趋于先进.学科研究在关注我国社会发展和体育文化发展的实际中增强了研究的时代性,在关注社会转型与体育文化的变迁中拓展了理论基础的空间.从而使得学科研究出现了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个案描述与理论建构相统一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逐步系统化.但诸多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即,研究成果突显过强的主观性,缺乏客观的实证研究;好大喜功的研究思想较严重,微观领域的研究尚显不足;个案研究成果中从个案分析到理论的创建尚显不足;研究成果基本缺乏学理性等.

关 键 词:体育文化;近四年;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72-04

1近四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五类成果

1.1翻译引进的成果近4年来,我国引进西方体育文化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西方体育文化或身体文化学研究的著作.译者们介绍了西方最近的研究方向是将体育文化上升到身体文化的枝端末节展开细致的文化学上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休闲体育文化和身体文化是国外研究的热点.这部分的主要成果有:汪民安,陈永国编译的论文集《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西班牙]何塞安东尼奥哈乌雷吉著,安大力译的《游戏规则―部落》(新华出版社,2004)、[德]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的《闲暇文化的基础》(新星出版社,2005)、[美]罗伯特C尤林著,何国强译的《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周与沉著译的《身体:思想与修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美]杰科克利著,管兵等译的《体育社会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加]南希蔷著,蒋蓝译的《身体传奇》(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美]苏姗赞诺斯著,刘蕴芳译的《人的类型――身体与性格探索》(新华出版社,2003)等.

1.2学科构建的成果自1999年我国学者易剑东的第一本建构体育文化学的论著《体育文化学概论》问世以来,有关体育文化学的学科建构研究就一直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在引进中西方文化学理论和西方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的同事,也开始了建构我国体育文化学学科体系的工作.近4年来,我国学者对体育文化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原因、机制和意义,对体育文化结构与功能、类型与模式、比较与交流、冲突与变迁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文化学的界定、体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体育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体育文化学的体系结构、体育文化学的研究任务、体育文化学的历史发展、体育文化学的相关学科、体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初步建构了我国体育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框架.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易剑东的《体育文化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于可红、谢翔、夏思永的《体育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于可红、金福春的《体育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王玉珠的《体育组织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王岗的《体育的文化真实》(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等.

1.3理论探讨的成果近4年来,中国社会转型加剧,特别是由奥运会带动的世界体育文化的传播,使得很多学者睿智地认识到现代社会与体育发展的关系.他们就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等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他们期望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规范化的角度出发来

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期望从探寻现代社会变迁规律,来推动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在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范化程度、理论创新程度、现代化发展程度,竞技体育文化的科学精神、文化特征、文化内涵,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观、文化形态、等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竞技体育文化的文化特性、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形态等进行了理论构架.这些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倪依克(2004)的“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倪依克,胡小明(2006)的《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胡小明((2003))的《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理论空间》、胡小明(2003)的《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白晋湘(2004)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张建新,白晋湘(2005)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白晋湘(2004)的“从高脚运动的演变历程看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曾志刚,彭勇(2006)的“竟技体育文化的几点内涵探析”、张军、许声宏、王润斌(2005)的“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思考”、郑国华(2006)的“北京奥运会中的民族精神观照”、王宝珠,郑浩然(2005)的“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文化悖论”、柏慧敏(2006)的“竞技体育文化的社会理性互动研究”、李萍美,孙江(2006)的“对竟技体育文化特色的研究”、邱江涛,熊焰的“竞技体育文化特征探析”、王斌(2004)的“对影响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的分析”、印春力(2003)的“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休闲参与价值”、赖勇泉(2007)的“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观”等.

我国近四年体育文化进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文化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4跨文化研究的成果2008北京奥运会加剧了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从而也使得中西体育跨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近4年来,我国学者在对中西体育文化的文化特征的差异、理解的差异、价值选择的差异、精神内涵的差异评析的基础上,对中西体育文化“仁、义、礼、智、信”和“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谨慎”的核心内容、“利他”原则和“利我”原则的核心文化理念、“羊”性和“狼”性的教育模式、“射不主皮”和“认识自我”的竟技观、各自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形成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跨文化交际等进行了探索,回答了中国为什么没有滋生竟技运动的土壤和提出了中国体育文化借鉴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及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方式方法.这部分的主要研究成果有:王岗、田文波(2006)的“穿越历史的目光:中西体育文化之辩”、郑国华(2005)的“理解的艺术――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评析”、黄大庆、杨银田等(2005)的“论中西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茹秀英,王揖涛(2003)的“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及原因剖析”、周咏松、周清明(2006)的“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李可兴(2005)的“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比较”、史友宽(2005)的“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从蹴和足球说开去”、宋亨国、李瑜(2004)的“中西体育文化比较――兼论‘入世’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郑国华(2006)的“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周立华(2005)的“试论体育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等.

1.5应用研究的成果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在加强理论问题研究的同时,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实用性研究.研究者在分析体育文化资源潜在价值的基础上,对如何利用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地方体育旅游市场、如何利用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效应来促进体育文化的保护、如何利用竞技体育文化的教育意义来促进社会情感的互动、如何吸收西方竞技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怎么写作和如何利用休闲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来为和谐小康社会建设怎么写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这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周道平(2005)的《西部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黄爱连(2005)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一自我拯救》、郑国华(2003)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郑国华(2003)的《析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阮洛瑶(2004)的《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赵发田(2004)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王光炎(2005)的《西部开发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李政(2005)的《西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综合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冯胜刚(2004)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西部大开发研究》、彭翔(2003)的《西部大开发形势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郑国华(2005)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张军献(2003)的“竞技体育文化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白晋湘(2003)的“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柏慧敏(2004)的“竞技体育文化原论及其社会情感的互动”、毕明军,于涛(2006)的“‘欲’、‘刚’差异与中国竟技体育文化”、杨春元、吴红青(2006)的“十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启示”、罗林(2006)的“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李崇生,曹卫等(2007)的“对‘海洋体育文化’及‘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探讨”、赵静,翟秀珍,刘素兰(2006)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休闲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徐佶,许宗祥(2006)的“小康社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文化自觉”、陈一星(2006)的“体闲体育与城市文化品位的研究”、胡小明(2006)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等.

2近四年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发展趋势

2.1研究主体趋于成熟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发展及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体育文化的研究主体趋于成熟.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主体从单一到多样.以前我们知道,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人员所占比重非常大,而体育文化学研究的人员所重比重极小.而近4年来,我们发现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人员,正在迅速扩大,并逐渐产生“虹吸效应”,使大量以前从事体育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投身到体育文化学的研究中来.如1997年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人员数与体育文化学研究人员数之比为1:0.078;2003年该数据之比为1:0.164;2006年该数据之比为1:0.305.2)研究主体从单独行动到各学科紧密结合.以前,体育自然学科的研究人员与体育文化学科的研究人员是各行其道,如今则表现为相互协作,各研究领域相互涉猎.如2003年出现竞技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占体育文化研究论文总数的4.05%,2006年该比例升至13.81%.3)研究主体实现了从“副业”到“专业”的转变.以前体育学者大都把体育文化的研究作为一种“副业”,常常是打一,换一个地方.而如今体育文化研究的成员日显专业化.国内涌现了大量的专门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主体,大部分体育院校设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教研室,专业从事体育文化的研究.4)研究主体向高层次发展.以前体育文化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点非常少,近4年来,国内涌现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等一大批体育文化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从而为培养大量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专门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使体育文化学研究的队伍中的学历层次提升了一个大台阶.

2.2研究内容趋于深化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这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内容趋于深化.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内容实现了从“跟着”西方讲到“接着”西方讲的跨跃.以前我们的研究基本上是人云亦云,且言必称希腊,如今我们的研究者基本上能正视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本着求同存异的心态做研究.并能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传统对我国体育文化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如2003年至2006年体育专业类期刊刊载论文中,进行本士体育文化研究的论文一路高歌猛进,论文总数达到了1204篇,平均每年以7.72%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中国奥林匹克文化的研究,4年以来其研究成果增长了5.77倍.2)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对象趋于全面.以前我们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体育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几个单维度上进行探索,如今我们的研究对象不但扩展到体育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微观层面.如近4年出现体育组织文化的研究论文300多篇.而且还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了各个研究领域,如2003-2006年体育休闲文化的论文数量达到200多篇,竞技体育文化论文数量达到1000多篇.

2.3研究方法趋于多样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其中还得益于其研究方法的多样.仔细分析以前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实践,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方法存在的缺憾.这些缺憾主要是:1)文献研究者多,实地研究者少.2003年以前从已发表的成果来看,运用实地研究法取得的成果不到总研究成果的2%,而利用文献研究法取得的成果则达到78%左右(数据来源为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2年发表体育文化学科论文抽样统计得到).2)定性研究者多,定量研究者少.以往获得的大量成果,大都是定性研究的产物,定量研究只在极少数研究课题中得以采用.3)主观理解者多,客观解释者少.研究者对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更多地是进行理性思辩的主观理解,而很少进行科学实证的客观解释.这些研究方法上的缺憾,必然严重影响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近4年来,人们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改变这种局面.出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1)各种社会学基本研究方法结合使用.如文献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理性研究方法与经验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方法与微观研究方法等有机地结合使用.2)某些相关学科方法将被移植使用.如心理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政治学方法、管理学方法、传播学方法等有选择地移植过来,为体育文化研究所用.3)研究者可能根据其研究的特殊需要对某些特殊研究方法展开探索.如个案研究方法等.

2.4研究手段趋于先进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最后还得益于其研究手段趋于先进.以前,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落后的手段研究先进的体育现象.而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手段有很大的改观,并有进入现代化研究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体育文化研究者基本上人人拥有个人计算机,而且人人可以上网自由检索国内外体育文化信息资料.2)国家和地方体育管理将设立专门的机构给予体育文化学研究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以改善其研究的条件.3)部分体育文化研究机构将建立社会实验研究中心,中心将给研究者提供先进的计算机及其它信息技术设备,保证研究者顺利实施各种体育文化现象的调查、体育文化规律的实验、体育文化信息资料搜集、数据资料处理、研究成果传播的活动.4)其它有关的高新科技研究手段也将逐步引人体育文化研究之中,其研究手段可望全面实现现代化.

3近四年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3.1研究成果突显过强的主观性,缺乏客观的实证研究近4年来,体育文化研究中出现大量的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如2006年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占总文化学研究成果的842%.这些成果中普遍表现为作者在制定问卷时,很少考虑被调查者的主观影响因素,有的问卷甚至带有很强的诱导性,从而使得调查表现出太强的主观性,与所要了解的社会事实相距甚远.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过,社会事实应该通过事物的侧面去发现.因此,我们知道通过事物侧面反映出来的真实,才是事物所具有的本来面貌,才具有客观性,才是我们需要的实证研究.而通过事物表面所调查反映来的数据或内容,仅能是表面现象,是裹在真实事物外面的虚检测外衣,是具有欺骗性的.可是我们很多学者却往往是把这层虚检测的外衣作为了研究成果或调查得出的结论.

3.2好大喜功的研究思想较严重,微观领域的研究尚显不足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大部分成果选择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是“高、大、空”.如:“中华体育文化XXXX研究”、“我国体育文化XXXX研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XXX”等等.如仅2006年我国体育专业类核心期刊刊载的这类研究成果占了总研究成果的近2/3.试想在一篇小论文中要把“我国”、“中华”这类大领域的体育文化说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唯一能做到的只能是泛泛而谈,谈一些普遍适用的东西,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如此,论文便空无一物,缺少了体育文化研究的特殊性,留下的仅是添加了“体育”二字的文化学研究成果.如果全文把“体育”二字换成“艺术”、“企业”等“XX”文化研究,可能大部分都还仍然适用,这种研究成果有何价值可言呢.导致这一原因是研究者好大喜功的心态,在一篇小论文中就想把什么都说清楚,就想给体育界来个理论体系的创建,这是极不现实的.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水滴石穿”的过程,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呢!而事实却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最具有价值的体育文化微观领域的研究,如个案的研究等,还不到总研究成果的5%.

3.3个案研究成果中缺少从个案分析到理论的创建近4年来了,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中,个案研究成果占据的比例不多.如据体育类期刊论文和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网统计结果:2003年体育文化个案研究成果占总体育文学研究成果的1/60左右,2004年约占1/40左右,2006年约占1/20左右.但,它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也预见了未来体育文化学研究将向个案研究方向发展.在有限的个案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者普遍局限于个案的描述,个案的分析、思辨明显薄弱.其具体表现在两上方面:1)是个案的描述仅是把事情说清楚了,没有用个案事实来说话.作者个案描述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个案具有说服力,是想让个案成为有力的论据.而作者仅点到论据为止,缺少从个案引申出发的论证过程,或从个案的实践特殊规律上升到理论的构建,探索一般规律.这样就使得研究成果的价值大打折扣,也突显个案资料的极大浪费.2)在个案研究中,全文大部是引证别人的东西,自己有真知卓见的语言在文中难觅行踪.一篇优秀的研究成果里面,应该体现作者的研究思想.人云亦云的成果,或放之四海而谐准的结论,只能是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是没有必要的重复研究.

3.4研究成果基本缺乏学理性一直以来,体育文化研究仅停留在作者主观分析与论证基础上,缺少规范化的学术研究框架.作者在研究成果中所列出的各级指标或各种观点,都仅凭兴趣所至,自由性太强.如就《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总发文量的统计,有近88.95%的文化学或社科论文缺少学理性.很少有作者想到,我列的这个观点是依据什么理论得出的,或我是以什么理论来支撑我的论点?我的各级指标或标题之间是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大多数作者的思维定势是今天头脑发热觉得某某子项应该由4部分构成或4个因素组成,就大笔一挥完成论文.可是过了一个晚上后,他就可能觉得某某子项由5或6个因素构成也合理.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是环环相扣的,是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拓展,是有极强的连续性和逻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