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点赞:14980 浏览:683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不可否认,徵派建筑是一种“美的存在”.提起徽派建筑,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幅水墨意境的画面.远观:白墙灰瓦,清雅秀丽,高墙飞檐,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简淡玄远;近观:居简院深,藏露适宜,高墙映水,低树临池,雪月风花,光景不败.与江南水乡民居温婉清雅的气质相比,徵州民居则多了几分大家之风.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筑的形成亦是如此.徽派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渊源.是徽州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影响的结果.

缘起

我们通常所说的徽派建筑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和,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等.这里原为古越人的聚居地,当时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宋时,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融合直接体现在了建筑形式上.比如早期徵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用地狭小,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中原的“四合院”形式演变成为了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现在我们称之为马头墙的封火墙.


塑性

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的交融促成了早期徵派建筑形式的形成.如果把徽派建筑的发展历程比喻为人的成长.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其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则与历史上“无徽不成商”的发展有关.明代中叶以后,徽商崛起,致富后的徵州商人,为了光耀门楣,带着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大兴土木,建宅第、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等给徽州的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当时商人的政治地位卑微,封建制度不允许他们建造富丽堂皇的宅第,于是.富商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徽州人有“儒而后贾、贾而好儒”的传统,多数都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他们带着文人的情怀和视角,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真山真水为园林,通过大量使用花墙、花窗、天井、虚门这些极为普遍的建筑物,从而得到“山随宴座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的奇妙境界.就这样徵派建筑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同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徽派建筑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另外,徽州建筑的发展与徽州地区的人文环境有关.徽州人曾标榜“理学文章山水幽”.事实也如此.这里是著名哲学家朱熹、戴震、胡适的故乡,也是扬州八怪之中汪士慎、罗聘的老家,从新安画派的大师直至近代的黄宾虹在这里“师造化”而闻名天下:黄山、南岳吸引着从李白到徐渭众多大师;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一代代民间工匠艺人把砖雕、木雕、石雕、盆景、版画以及徽墨、龙尾砚、宣纸的技艺都推向了极高的水平.这一切对徽派建筑艺术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