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与培养

点赞:34165 浏览:1572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与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方法欠缺与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欠佳等有着直接关系.而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生素质优劣的标准,是评价高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作者从这一高度出发,就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如何培养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能力培养

重视并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体育教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为此,研究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体育教言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2004届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本科生120名;2)2003年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选手120名;3)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对象156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件法规和论文论著等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印发有关调研问卷共计300份,分别发放:1)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

2)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学生和有关院系带队领导与教师;

3)部分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教师.

共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问卷23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7%.

1.2.3访谈法选择有关高校体育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现状,并着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体育院系和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评价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广西、湖北、湖南等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和有关领导、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1、表2).

由表1可见,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各项能力满意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满意、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多数(约占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满意的只有3.8%,较满意的占8.2%,基本满意的约占21.1%,而不满意的占39.8%.很不满意的占27.1%,两项达到2/3(约66.9%).

2.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与自我评价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不能胜任工作的能力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对科研能力认为很好的只有3.5%,较好的有7.7%;一般的有35.6%,较差的有14%,很差的有23.4%.以上表中分别说明,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确实与实际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2.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撰写论文现状对参加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而报送的156篇论文进行评审的结果是(表3)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能够使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论文选题较大,理论研究较多,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2)论文研究的深度不够,缺少创新性;3)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资料为主,缺乏数据的支撑.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力为博士,通过对本校100名2003级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发现,论文存在问题是:“没有研究检测设、论述过多、实证过少,统计方法过于简单、撰写格式不够规范等”.

此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陈卓儒教授,通过对本系2002届学生毕业论文分析认为,“论文教学时间太少、学生选题过于狭窄,研究缺乏创新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

2.4主要原因与分析

2.4.1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和“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高等教育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落实不够、要求不高,缺少阶段培养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培养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力,缺少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和检查考评办法等.

2.4.2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具体指导、科研实践锻炼机会少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然而在乎时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引导,其中有不少院系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仅作为一般选修课在大四阶段才于安排,课时相对较少.

2.4.3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培养指导不够、考评不严、要求不高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要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缺少总体培养规划和具体计划与指导措施.如选题环节,“选择研究课题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选题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大多数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提供,选题后对学生课题论证要求不严,对研究方法和撰写过程中具体分类指导不够,有的只是临时安排几名教师负责;有的教师一人承担10多名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加之受自身的精力、能力、责任心与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论文质量和水平反差很大.

2.4.4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兴趣不大、信心不足从调查总体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锻炼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观上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重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术科轻学科、重感性直观轻理性思考;有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提高成绩,能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就满意而内因兴趣不大;有的认为科学研究要求高难度大而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浅尝辄止.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与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 对策与建议

3.1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评院系领导要深刻领会有关文件法规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j,定期组织安排有关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作科研报告,召开学生科研工作报告会和师生论文交流会,定期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成果展示与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日常教学训练、实践活动与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齐抓并重.定期组织开展评先奖优和表彰活动.做到“应在政策上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动员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对学生科研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2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1)要明确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努力达到“四个一”,即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兴趣小组和骨干队伍;安排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科研专题调研和实践锻炼机会;选拔一批学生参加全校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竞赛活动;培育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2)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制定学年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计划、结合各校实际,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任务按学年分阶段进行安排.

3.3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协调配合1)加强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指导.2)不断修订完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计划,加大科研教学比重,切实做好教学与实践指导工作.各校可根据《课程方案》中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校实际,适当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时数调至为30个学时(±20%),可按4个学分进行安排.其中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8~10学时,并将适当提前合理安排在大二和大三学年中分段渐进,做到教学课时、选派教师、科研实践活动和考核指导工作“四落实”.3)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3.4强化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培养过程1)抓好三项基础工作.首先,明确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各校可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和要求,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可确定在10周(±20%)范围内,并酌情提前合理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开始选题.其次,明确师生双向选择制和学生论文指导责任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平时基础,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毕业论文的撰写课题,一名指导教师宣带5~8名学生,并根据学生基础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虚心请教、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和品格.再昔,明确毕业论文撰写标准与评审要求,印发材料规范有序.2)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好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设计与开题报告的指导和论证评价.通过对课题设计、研究方法和材料的准备与分析论证,不断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周密设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是加强毕业论文撰写期中检查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在毕业论文撰写中的疏漏,强化对重点问题的阐述分析能力和书写格式与要求,不断进行修改,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三是加强毕业论文报告与答辩评审过程.在学生正式答辩前,组织有关专题小组的学生进行试讲答辩,通过试答辩培养学生对答辩程序要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断提高答辩期间评委提出的问题回答技巧和应变能力.做到严格考核程序,集体把关评审,综合评定成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