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人才视角下的体育学生教育质量的

点赞:31437 浏览:1450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当前体育学研究生在招生选拔、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导师队伍和淘汰机制等方面的分析,提出提高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变观念,扩大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自主权、确保高素质的生源、倡导创新教育、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关 键 词:创新型人才;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7-0078-04

StudyontheEducationalQualityofGraduateStudentsofPhysicalEducationintheViewofInnovativeTalents

LIJing

(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Postgraduateeducationisanimportantpartinthecultivationofhighcaliberandinnovativetalents.Thisthesisanalyzedthecurrentstateofthecultivationofgraduatestudentsofphysicaleducation,includingenrollment,curriculumsystem,cultivatingmodel,theconstructionofthesupervisorteam,eliminationmechaniandsoon,thepapersuggestedthatinordertoimprovetheeducationalqualityofP.E.graduatestudentsandtoacceleratefosteringinnovativetalents,weshouldchangeideology,expandingthedecision-makingpowersofgraduateschoolinthestudentenrollment,ensuringhighmatriculatequality,advocatingcreationaleducation,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thesupervisorteam,andestablishingdiversifiedqualityassurancesystemofgraduatestudents.

Keywords:innovativetalents,graduatestudentsofphysicaleducation,educationalquality

投稿日期:2011-03-01

作者简介:李静,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研究生教育管理.

21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赢得机遇、战胜挑战,唯有依靠培养出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其培养质量在整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起着核心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等方法,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对体育研究生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有关教育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自1978年恢复招生以来,规模上一直处于起伏发展的变动过程,尤其是1999年以后,随着本科生持续扩招,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连年急剧扩张,1999-2006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别为429人、629人、857人、1146人、1762人、2502人、2979人和3473人,其增长率分别为29.6%(全国为27.2%)、46.6%(全国为39.3%)、36.2%(全国为28.6%)、33.7%(全国为22.6%)、53.8%(全国为54.5%)、42.0%(全国为24.0%)、19.1%(全国为13,6%)和16,6%(全国为10.3%),体育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超过全国平均增长率,但是,和数量的迅速扩张相比,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却不容乐观,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导师队伍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表现在对研究生创新性的培养方面.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全面、科学、系统地审视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1当前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1.1招生选拔:分数与能力当前,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方式、招生程序、招生数量等重要事项都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直接规定,大学内部的基层学术组织缺乏应有的自主决策权力.尽管招生院校有权决定专业考试科目,并自行进行这些考试科目的命题、阅卷,有权主持复试,但复试成绩不起决定性作用.若初试成绩未达到合格线,则考生不能进入复试,分数成为研究生录取的“高门槛”,也恰恰正是这个“门槛”阻碍了一个又一个的“偏才”进入研究生队伍.在多数情况下,学校所录取者未必是最满意的、最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的学生.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另一种现象,一些研究生选择体育专业是因为体育对基础课的要求相对较低,仅仅是想通过这种投机方式获取文凭,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缺乏兴趣,学风浮躁.创新源于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基于这种目的,谈何创新人才的培养.联想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侯紫峰认为:“统招研究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异化,而统考显然是退化.”类似的观点在教育改革中不绝于耳,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2课程体系:基础与创新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由模仿苏联的刚性课程发展到立足国内的弹性课程.从课程总量上看,我国大部分院校要求硕士生修完32~36学分的课程方可毕业.根据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来看,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已基本形成了较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从课程结构上看,课程可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程,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目的,形成了“普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者的有机组合.对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不足,课程设置和实施中的基础课专业课设置思想不明确,随意性较强,虽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参照范例,但从总体来看,课程设置比较零散且缺乏比较严谨的论证,从具体来看,一些课程很难开设,一些课程与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明显差距.课程结构和课程类型比例不当,不同院校的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学分比差异较大,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课程学分统计可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最高的学校达到6:1,然而最低的只有1:1;课程内容滞后性和重复性,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缺乏前沿性.没有开阔的视野,不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创新只能是“无米之炊”.


表1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不同类型课程范畴及其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演绎,不利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就曾提到:“这种教育哲学是要你在你的脑子里分清什么东西是你懂得的,什么东西是你所不懂得的,不懂的东西不要去沾它,你要沾的东西是懂的,然后来了一个老师,拉着你的手,走到一个你还不懂的领域里,一直到你完全懂了为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演绎的办法能够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与之相对应的是,归纳的教学方法不受己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突破和创新,但所获知识不够系统.因此,研究生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如何把演绎和归纳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研究生参与高层次研究项目和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总体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重点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是选题须紧密结合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需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但现实中一些研究生论文存在“检测、大、空"的问题,而且比较突出.譬如选题上,一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个“检测"问题,为了论证观点,甚至编查重数据.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很多,但却相当严重.另外,选题偏“大",尤其是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论文选题.题目大,就比较容易通过答辩,这样的论文却很难作到深入的研究.所谓的“空",论文空洞无物,洋洋洒洒十几万字却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

1.3培养模式:封闭与开放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个人孤独努力的过程,更应是组成互助小组,促进信息交流,共同协商解决难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过程.而我国目前许多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仍然延续师傅带徒弟的老路,教育观念落后.有些导师甚至将研究生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只允许学生从事与自己课题有关的研究工作,导致研究生失去了研究的动力和乐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的一个显著区别是,研究生必须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不连续的转变过程.如果说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主要还是在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知识的阶段,那么在研究生阶段则是创造知识的阶段,必然要实施创新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导师应创造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适当引导的前提下,放手让研究生自由探索,向个性化发展,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导师队伍:数量与质量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众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是导师的质量和指导能力.表现为,其一,导师的素质.目前有些导师尚不能潜心向学,工作作风浮躁,学术功底不深厚,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意识淡薄,使得这些导师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仍有较大差距.其二,研究生招生数量膨胀,许多“硕导”、“博导”所带的研究生人数过多,同时指导着十几个硕士生、博士生,其结果自然是疏于指导甚至出现不予指导的“放羊"局面.李政道先生曾经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指出: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可是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飞速增长的同时,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于一些大学纷纷以博士点和博导的数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使评定导师也逐渐地演化为一种攀比行为,数量压倒了质量.他同时还指出,在研究生的教育中,我们强调“名师出高徒”.经济学中,有一个决定经济发展好坏的所谓“木桶原理”,而研究生教育中正相反,是所谓“竹竿原理”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是否有高水平的导师.

1.5淘汰机制:“严进宽出”和“宽进严出”没有淘汰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高质量.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严进宽出”的现象比较普遍.相关资料表明我国硕士研究生如期毕业、如期授位的比率高达99%,同时在实际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培养机构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一次通过率在95%以上.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大学博士生的淘汰率平均为38%,德国硕士淘汰率为27%,英国硕士淘汰率为33%,淘汰制是学校对学生监控的主要手段.学校有一套自定的考评机制来衡量学生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达到既定质量.但是国外的淘汰制又不同于国内的勒令退学,是非强制性的.他们不是采用不合格就淘汰的策略,而是采取“软着陆”的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尽量做好学生的咨询指导,给学生提供尝试和选择的机会,如采取延长学制、提供课程补习等手段,直到学生自己承认自己不行而结业、分流或退学.这就避免了直接将不合格学生退学所带来的学生和学校的矛盾.目前,我国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也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规定了一些标准,然而在执行中却放宽尺度,甚至采用各种帮助学生过关的手法.虽然,所有的硕士培养单位都有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和措施,许多大学还有“中期分流”之类的制度,但受社会氛围和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硕士研究生实际上几乎没有被“分流”的,他们在评阅、答辩过程中未通过的情形也相当少见.相对于“严进宽出”,“宽进严出”更能培养出富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学生又要达到学校的培养要求.

2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内在的必然要求.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关键在于创新.

2.1转变观念,扩大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转变观念,给高水平大学和知名研究机构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培养质量优异的研究型大学和教育型知名研究机构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打破部门分割,切断利益条块,及时动态地调整匹配研究生教育资源,把有限的经费和资源用在发展潜力好、教学质量高、学术氛围浓厚、师资队伍强大、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培养质量优异的高等学校和知名科研机构,给导师和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适量的生活经济保障,彻底清除导致浮躁滋生的土壤,从根本上夯实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石.

2.2选拔高素质生源,优秀的生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优质的生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借鉴国际上有益经验,加大复试成绩在录取中的比重,在复试中反映考生的真实状况,如研究计划、兴趣、基础、素质、能力、合作等综合性因素;加大实践考核在复试环节中的比重,增大上线复试考生数量与招生数量之间的比例;科研能力突出,有重要成果发表或获得过重要科研奖励的考生,复试成绩适当加分;加强导师在复试选拔过程中的作用,赋予导师以更大的灵活性和必要的决定权.扩大导师选择和面试的录取权重,研究生招生录取的根本性转变就是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了解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敏锐性、理解力和进取心,通过多方面来加强对研究生的面试考核.

2.3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学习和创造知识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逻辑起点,它体现在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2.3.1注重创新精神的塑造创新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人格特质,在一个创新成为国家竞争优势主要来源的时代,培养研究生强烈的理性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意识无疑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2.3.2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研究生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其创新能力有重要关系.研究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规范的课程体系起着基础性作用.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涵盖了学科专业前沿、是否满足培养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等都必须加以考虑.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能够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人文社科管理、学术道德规范、科研方法论、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体育学研究生必须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和体育科研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重视和加强体育研究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系列课程,如体育教育训练专业除体育学领域的专业课程,还应设置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学、统计学等课程,以及开设社会急需的选修课,如体育经纪人、奥运会竞赛组织管理、兴奋剂检测等.研究生只有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了解更多的新技术和新进展,才能充分借鉴相近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才能在能力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上形成交叉复合效应,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在专业领域内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2.3.3推进教学形式改革诺贝尔奖得主米勒曾说过:“最没有效率的学习是坐在教室里听课,一半的时间是在胡思乱想及打瞌睡;比较有效率的学习是讲课,原来一知半解的东西,讲来讲去把自己讲懂了;最有效率的学习是作研究,原来完全不懂的东西,经过无数的研讨会,无数的退稿及修改,到文章登出来的时候,变成世界级专家.”应该摒弃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水平、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启发式、研究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要着力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大力培养和提升研究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2.3.4实施开放式办学,拓宽培养途径通过国家公派、校际交流、导师互聘、智力引进体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工作流动站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开辟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渠道,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例如,2008年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与北京世纪联合高尔夫俱乐部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体育经营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研发基地的建设实现教育、科研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措施和重要途径.

2.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集体指导优势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闻名遐迩、跻身于一流之列,是因为它拥有一支强大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把当前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把导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制定当前导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前提.

首先,要严格规范导师聘用评审制度,使那些具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坚持在科技前沿工作的优秀研究人员和教师成为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实行动态优化,建立退出机制,努力构建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

其次,聘请专家.充分发挥体育界和体育系统以外专家学者的作用,如北京体育大学聘请了何振梁、魏纪中等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他们的加入无疑为学校博士生的培养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对提高学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在世界体育领域里的名望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者,组成导师团队,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传统一对一的指导模式有其利的一面,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各分支学科的导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很难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积累,不利于形成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研究群体,同时也不利于发挥集体力量完成重大课题.在现代教育中,采取团队指导方式的优势日渐突出.强调导师间的分工合作、强调学科交叉,使整个团队互相配合、通力合作,使研究生在受教于导师的同时,也从其他教师那里获得有益的教导和启示,让研究生博采众家之长,接受不同观点的熏陶,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2.5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健全评估制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在经历规模扩张之后,在改革中日益关注起质量保障的问题,由此形成了20世纪末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美国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都必须经过两大权威评估组织――美国中学后教育鉴定委员会和联邦教育部资格与机构评估办公室的审定,才能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于1998-2001年制定了《行为准则》,主要围绕9个大的方面展开:院校安排、研究环境、招生和录取、导师指导、学业安排、研究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反馈、评估、学生投诉和申诉.其主要目的是帮助高等教育机构履行他们在学术标准和质量上的责任.

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国外的经验,我们认为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应能反映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程度(即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二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创造的知识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校需要、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程度(即科研成果的质量方面);三是研究生教育所提供的怎么写作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个性发展需要的程度(即怎么写作社会的质量方面).在此基础上还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估体系,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评价相似度检测机构、学术团体、专业协会、新闻媒体和私人团体等社会评价机构,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来评估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教育立体地、清晰地呈现于公众面前,在互相检查和印证评估结果准确性的过程中促使评估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通过严格、规范、公开和持续性的评估活动,使国家、学校、学生和家长都从中受益,也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内外部的结合互动中得到良好的保障.

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体育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国家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成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