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体育成果的统计

点赞:5080 浏览:179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近15年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相关内容的统计分析后认为:农村体育研究成果数量逐年增加,且质量较高;研究人员呈集中化趋势;研究方法多元化,定量研究多于定性研究,但有些研究方法有待商榷;研究内容广泛,主要涉及农村体育发展战略、小城镇体育、农村体育管理、农村体育消费、农村体育与经济关系、农村体育文化、农村学校体育等方面.未来农村体育科研应向时代性、创新性、开放性、交叉性、科学性、规范性、学科性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农村体育研究,提出:农村体育在研究中应选择恰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新农村体育进行综合研究;突出农村体育研究的主体;重视对农村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究;发挥群体研究优势.

关 键 词:农村体育;现状;农民;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5-0016-06

AStatisticAnalysisoftheResearchFruitsonChina’sRuralSports

LIURenhan1,WEIZuotao2,HUANGDuo1,WANGYaqi1

(1.SchoolofP.E.,TianshuiNormalUniversity,Tianshui741001,GansuChina;2.LeshanNormalUniversity,Leshan614004,SichuanChina)

Abstract:ThroughthestatisticanalysisoftheresearchonChina’sruralsportsinrecentfifteenyears,thepaperreckonsthat:thenumberofresearchfruitsofChina’sruralsportsisincreasingyearonyear,andtheyareinhighqualityThereisatrendofcentralizationofresearchteams,diversificationofresearchmethodsandmorequantitativestudythanqualitativestudyButsomemethodsneedtobediscussedThereisawiderangeofresearchcontent,mainlyinvolvingthedevelopmentstrategiesofruralsports,sportsinalltowns,ruralsportanagementandconsumption,therelationbetweenruralsportsandeconomy,ruralsportsculture,ruralschoolphysicaleducation,andsoonInthefuture,researchesonruralareasportsshouldbedevelopedonmakecontemporary,innovative,opening,crossedanddisciplinaryForabetterstudy,thispaperpointsthat:appropriateresearchsubjectandmethodsshouldbechosenMultidisciplinaryknowledgeshallbeusedtoperformaprehensivestudyofruralsports.Themainbodyofruralsportsstudyshallbehighlighted,Deepresearchofbasictheoryproblemsofruralsportsshallbestrengthenedandgroupadvantageshallbedisplayed

Keywords:ruralareasports,statusquo,peasant,researchtrend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体育也逐渐走入农民的生活,尤其是1995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农村体育研究空前繁荣.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的论断后,“三农”问题进一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六届五中全会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也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些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加速推进农村体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此,本文以计量学(metrology)理论为研究视角,借助近15年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文献的各种数量特征,描述、评价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着重预测分析农村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对其作出解释,对未来农村体育的有效研究提供积极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准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5-2009年),以“农村体育”为题名进行检索,以“农村体育”、“小城镇体育”、“农民体育”、“乡镇(村)体育”、“村落体育”为“关 键 词”,筛选出1995-2009年有关农村体育代表性的研究论文276篇,以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对所收集的论文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检索相关研究类论文,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专家访谈法对农村体育研究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农村体育研究的内容分类,访谈了数名该领域专家教授.

1.2.3数理统计法对276篇论文依据研究需要进行数理统计,进而分析其研究特点与不足.

关于农村体育成果的统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体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大致分两个阶段,研究侧重点随时代变革而发生变化自1995年以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进入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新时期.但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情况,农村体育研究成果并不多,且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体育现状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为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契机.特别是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国家在2006年“1号文件”中又明确提出了“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为贯彻落实精神,随后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根据这些文件精神,这一时期农村体育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农村体育发展战略、趋势、对策及农村体育文化、消费及管理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态势.


2.2农村体育研究成果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2009年期间,我国农村体育所发表的研究论文及比例总体而言呈上升趋势,而2002年可以看作是其研究的转折点.1995-2002年,农村体育的研究论文每年均保持在20篇左右,2003-2008年所发表的论文年度增长比例基本呈直线上升态势.特别是2006年以后,年发表论文均超过100篇,仅2006-2008年3年间所发表的论文就近500篇,是前11年所发表的论文总量的2.5倍.从统计结果看,2009年农村体育的研究又呈下降态势.这些研究论文的公开发表,都与国家的“三农”政策,特别是随着法制性、政策性文件的导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以及“农村体育年”的哲学启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软科学立项资助课题对农村体育的研究具有扶持和导向作用,均表明农村体育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农村体育的研究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图11995-2009年农村体育研究比例折线图

2.3研究人员年龄、职称结构及单位归属分析从文献样本研究者的年龄结构分析,46~55岁研究者的比例最高,占统计总数的40.3%,其次是35~45岁研究者,所占比例为30.2%,而35岁以下的研究者比例最低,仅为11%.由此可见,46~55岁的研究者以其基础扎实、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研究优势取得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从发展的眼光看,35~45岁研究者应是未来农村体育研究的主力军,而35岁以下研究者应取长补短,找准研究的切入点,努力提升研究水平.

从研究者的职称结构分析,副教授的比例最高,占统计总数的42.5%,其次是教授的比例为33%,讲师的比例为17.8%,而助教的比例最低,仅占统计总数的6.7%.这同样也反映出高级职称的研究者在农村体育研究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推动农村体育研究的中坚力量.但与此同时,高级职称研究者也有责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应积极鼓励和扶持职称较低的研究者迅速成长起来,以扩充研究队伍,将农村体育未来的研究向纵深层次不断推进.

从研究者的单位分布看,来自高校的研究者最多,占统计总数的61.5%,其次是专业体育学院的研究者,其比例为28%,而体科所和机关的研究人员最少,仅占10.5%.从研究专业看,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人员最多,反映出研究成果与其研究领域较为吻合.而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作者地域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优越、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氛围浓厚的省份,如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体育科研与地理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2.4研究方法多元化,有些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商榷通过对所收集论文在研究方法使用频度(降幂排列)的统计(图2),可见: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普通、专家)>调查法(田野、实地)>访谈法>逻辑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其他.由此反映出农村体育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研究.但对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后发现,也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表述的上下位关系混乱.诸如实地考察、实地调查、实地观察、现场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上下位关系不明确,难以区分其异同.

第二、表述不准确.诸如调查法、分析法表述太笼统.而统计分析法、统计处理法、数学分析法应该是同一方法的不同表述.

第三、方法有生造痕迹.诸如联机检索法究竟是研究方法,还是某种研究方法操作的具体过程,有待商榷.而经济理论分析法,究竟是具体的研究方法,还是借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整体来进行分析,很含糊.

图2农村体育研究使用方法比例排序

2.5研究内容归类及分析

2.5.1农村体育发展及其战略的研究农村体育发展研究,分析后可概括为以下3种类型:

第一类为内驱型.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1]: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转变农民体育锻炼观念为前提.

第二类为依赖型.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2]:农村体育的发展依赖于国家各级政府的扶持、各类政策法规的完善及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就农村体育内部环境而言,主要依赖于农村体育的物质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经费资源的丰富程度.

第三类为综合型.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3]:农村体育的发展要依据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各方面发展较为成熟时,农村体育建设应成为与农村社会融为一体,形成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

在农村体育发展战略上,2002年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由此确立乡镇体育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战略重点.围绕这种战略指导思想,裴立新教授[2]提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乡镇以小城镇为切入点,并首先从县城有条件的建制镇实现突破.吕树庭教授等[4]等指出小城镇应作为农村体育的突破口,由城镇辐射农村,从而最终带动整个农村体育的发展.虞重干教授[5]等认为:农村体育的根基在于村落.村落是农村最基本的社区,是农村的主体,只有体育进入村落,农民才能得到实在的享受.

由此可见,农村体育的发展同农村社会的实际面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农村体育与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宗教等社会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在其发展战略选择上,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以成共识,但在操作层面上对突破口和切入点的抉择还难成定论.笔者认为:农村体育发展重点的确立,应从不同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因地”的在“乡镇”和“村落”间做出选择.通过部门间的协作,形成联动机制,是农村体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5.2农村体育现状研究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主要集中在农村体育人口、体育场地设施、锻炼时数、锻炼内容等方面.

1)农村体育人口.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1996年我国农民体育人口比例为7.13%,2000年上升为8.4%,5年中提升了1.27%,平均每年增长率仅为0.25%[6],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农村体育人口比例为10.12%.而同期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以每年6.4%的速率增长[7].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体育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增长速度,呈现一定的滞后性.

2)参加体育锻炼的时数.根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有3.4亿的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城镇居民中有2.18亿的人参加过体育锻炼,乡村居民为1.22亿.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差异明显,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高出24.1%,且城乡差异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全国“经常锻炼”的城乡居民中,城镇居民有13.1%,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乡村居民仅为4.1%,城乡差异较大.

3)体育场馆.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8]: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m2.但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镇(乡)村人口,拥有体育场馆69537个,仅占总数的8.18%,其中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占总数的67.19%.可喜的是,截至2007年1月底,全国共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26159个,总投资达11.87亿元,到2010年,将争取使我国1/6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9].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力度的加大,必将为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4)体育观念.郭敏刚[10]研究指出:乡村居民受到农村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与城镇居民相比,体育观念有很大差异.乡村居民普遍认为劳动即锻炼,无病就是健康,进行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加之农村体育的舆论环境较差,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不理解,甚至讽刺挖苦.

5)锻炼场所及内容.《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城镇居民在单位、社区、公共体育场所以及健身会所等正规体育场所中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高于乡村居民.而在江河湖畔、街头巷尾、公路旁和自家庭院及室内等非正规体育场所中进行锻炼的人数乡村高于城镇.其中,在“自家庭院或室内”中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乡村居民为28.7%,城镇居民是9.2%,高出19.5%,相差较大.另有研究表明[11]:因为农民的余暇时间受劳动性质、劳动方式特殊性影响,所以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稳定,季节性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较为分散,锻炼地点多在自家庭院、住宅区空地、田间地头、马路边、街道边、自然空地、河流和湖泊等天然场地,也有一小部分在附近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体育锻炼.

针对上述状况,总体上讲“我国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需求”[12]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客观分析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正如江崇民所言[13]:“我国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农村社会生产力水还比较低,经济还不发达,许多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相比,处于相对体育贫困状态.”

由此可见,关于农村体育现状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研究成果最多的方面.无论其研究内容多么广泛,但其主要目的都是为弄清农村体育现状,探求其发展对策.需要指出的是,多数研究成果在文献资料和大范围抽样调查情况下,提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与建议,如加大国家投入力度,政策扶持与导向,加大农村体育宣传等等,而提出有创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较少.

2.5.3小城镇体育、村落体育的研究以2003年吕树庭、裴立新教授[14]共同署名发表的《关于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一文为标志,一大批研究者在相关文献中对“小城镇作为农村体育发展重点”的观点进行了正面回应和支持,“小城镇体育”迅速成为农村体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城镇体育的性质、小城镇作为推进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依据、小城镇体育的功能等方面,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乡镇体育旅游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近几年,随着“小城镇体育”研究的逐渐“降温”,“村落体育”的研究已上升为农村体育研究的最大热点.此种观点以“村落是农村的主体、村落农民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为立论基础,并结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实施的事实,提出发展农村体育应“以村落为重点”.田雨普教授[15]明确指出农村体育发展“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村落体育的发展上来,等是解决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低水平、不全面和很不平衡’局面的重要举措”.郭修金博士[16]在对山东临沂的沈泉庄村进行田野考察认为:村落体育形态多元、功能多重、与竞技体育相去甚远;村落体育的发展基础和保证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村落需要有自身的体育文化,需要找回被遮蔽的传统民间体育文化价值,需要“培育、输入”并举、村落精英带动及学校体育的辐射.郭敏刚硕士[17]从文化学视角研究指出: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共生关系,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同时也相互制约.两者之间的现实作用机制决定了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发展既要同步,又要避免相互制约.唐炎博士、虞重干教授[18]则对农村体育发展的行动取向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进行新农村体育建设,不必仅仅从“民享”意义上来思考农民的体育需求,还应从“民生”的意义上去发现体育对农民生活的价值.

那么,农村体育的发展究竟是“以乡镇为重点”还是“以村落为重点”,唐炎博士、虞重干教授[18]认为: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从乡镇向村落延伸,只能说明发展村落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实条件,以往发展中“重乡镇、轻村落”的发展方式需要调整.但就乡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作用和地位而言,其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重点地位既没有也不能“落幕”.其实,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发展,其真实含义应当是“从村落着眼,从乡镇着手”.

无疑,小城镇体育、村落体育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清晰地认识中国农村体育的真实面貌以及在当代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5.4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研究江亮等人[19]调查表明:个人锻炼是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有组织的农民体育活动仅占10%左右.而体育实践表明,自发的个人体育锻炼是无法形成大规模、组织化程度高的农村体育的.姜健[20]通过调查认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工作机构不够健全,缺乏体育人才,县以下的行政机构中管理体育的部门很少.部分地区县乡以下就没有专门的体育机构,县乡级的体育行政机构多挂靠在门、教育部门或卫生部门,负责群体工作的人员也大多属,并且管理者缺乏相应培训,社会指导员的数量就更不言自明了,这种情况致使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受阻.陈宁教授[21]研究认为:在农村体育的管理模式上“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抓好农民体育协会;乡镇要建立健全体育文化站;村要建设好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室;农民体育协会要培养体育骨干”;采取“以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李会增等[22]认为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离不开一个健全的组织,体育组织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政府型体育组织,一是群众体育组织,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县级以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乡镇政府把体育事业纳入乡镇发展总体规划;发挥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体育管理主体多为农村基层政府,管理松散乏力,农村体育社会化远未形成.而体育体制的核心是体育组织的结构和权力分配及运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需要发挥和地方、国家和社会办体育的作用,重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体育组织体系将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工作.

2.5.5农村体育消费研究王建欣认为[23]:“农村体育消费是基础性、根本性的消费,具有丰富生活内容、娱乐身心,增进身体健康;活跃体育消费市场,促进相关体育产业发展等,是体育消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全年人均消费水平为593元.其中,城镇居民有74.5%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乡村则为69.40%,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水平为718元,而乡村为355元.城镇居民支付购写体育书刊和到体育场馆健身费用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乡村,其他各项体育消费的人数比例差异不大.可见,城镇居民各项体育消费的人均水平明显高于乡村[24].

由于影响农村体育消费因素的多元化、复杂化,使得农村体育消费的开展目前仍有一定的难度.因其体育消费同属于经济和体育两个领域的重要范畴,可以肯定地讲,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需求必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5.6农村体育与经济关系研究陈梦周等[25]研究表明:农村体育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姜健等[20]研究认为: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证明,体育的发展必须依附于经济的发展,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体育是没条件开展的.朱家新[26]研究表明:2001-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高,恩格尔系数呈持续下降趋势.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对发展的需求必然随着增加.体育活动必将成为农村居民满足体育文化需求的应有之义.

2.5.7农村体育文化研究许锍成[27]针对农村宗族意识与农村体育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宗族组织的一些活动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恰当地处理传统文化与农村体育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农村体育发展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刘玉[28]通过对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特点的研究,明确我国现阶段农村体育文化工作重点为:“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村自主发展相结合,保障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场融资相结合,创新公共投入机制;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评价体系;坚持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相结合,切实将以点带面工作落到实处.”李会增等[29]从我国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了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提出当前我国村落体育应该走与“生产劳动、文化艺术、民族传统”相结合的杂糅式的发展模式.

不可否认,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还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因此,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弱势地位的有效措施.

2.5.8农村学校体育研究曲宗湖教授等[30]以7个省市区为样本,采用整群抽样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进行了描述和深入分析,提出要完善对农村学校体育的领导,改革体育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对农村学校体育的投入.朱应明[31]通过教学内容改革实验研究,认为:从事民间体育项日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能缓解体育经费、场地器材不足的矛盾.曾全红等[32]提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对策:落实素质教育观,切实改变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外环境,建立与健全农村学校体育的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进一步重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学校体育建设与饮食卫生同步发展.焦卫宾,周登崇[33]在大量的普查和典型案例调查的基础上,从农村学校参与新农村体育怎么写作体系构建的角度,总结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徐东锋[34]在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文献基础上,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农村学校的现状,提出以选择一至两项适合地理气候条件、有良好群众基础、易于开展、健身价值较高,又具终身体育性质的现代或民族优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推进农村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可见,农村体育研究中,学校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研究相对较为成熟,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

3未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村体育研究内容的相关分析,可以说其研究内容已呈现稳定、全面、深入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应正视三方面的问题:其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即农村体育研究能否对其实践产生有益影响;其二,对现象和状态的准确描述,即农村体育研究能否抓住当前的发展现状;其三,对本质的揭示和规律的发现,即农村体育研究能否深刻地解释其现实现象.为此,未来农村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教发展为农村体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因此,农村体育的研究将会更加坚持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明晰战略发展的策略预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对农村体育的需求,体现农村体育研究的时代性,瞄准重要领域和重要课题的创新.

2)研究的开放性与交叉性.现阶段,农村体育体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都很薄弱,研究方法简单粗糙.而人口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政治学、地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则相对较为成熟.鉴于农村体育与其他人文学科有千丝万缕之联系.因此,在研究中,将更注重借鉴成熟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寻找农村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以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的科学结构体系.

3)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随着科学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农村体育的研究理念、手段和方法也必然随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使农村体育研究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必然更加重视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有力提升农村体育研究的科学含量与实效性.

4)研究的学科性和特殊性.农村体育尽管属于综合性研究,但仍具有独立的专门知识、理论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体系.因此,未来农村体育研究的专业化、专门化是提高其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农村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途径.此外,在研究农村体育时,会更加注重农村体育的特殊性要求,即将农村体育现象置于农村特定场景中去分析,揭示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近15年来,农村体育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特别是2002年以后,农村体育研究成果数量逐年增加,且质量较高.未来农村体育科研将朝着时代性、创兴性、开放性、交叉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学科性的方向发展.

4.2建议1)把握农村体育研究的实质,运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农村体育研究的实质是要探寻在农村特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农村体育活动的特点、规律和运行机制.

2)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新农村体育进行综合研究.对农村体育的研究必须改变从单一的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实行多学科的渗透与交叉,才能开拓出新农村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领域.

3)突出农村体育研究的主体.农民是农村体育研究的主体.因此,对农村体育的研究必须围绕农民进行,把农村体育这一“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并以物衬托人、怎么写作人,这样才更有利于农村体育研究的健康持续发展.

4)重视对农村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究.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对农村体育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观念等诸多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整体性、综合性的认识和把握农村体育的发展态势.在研究中不仅要加强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更要注重其理论解释和归纳,从而使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互为补充与促进.

5)发挥群体研究优势.在农村体育科研中,要注重“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梯队建设.同时,需要加强地域、单位间的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