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

点赞:28236 浏览:1315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近几年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梳理发现,其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管理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就业,及学生社团等几个方面.其特点表现为零散、缺乏系统化和正规化.整个研究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领域.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及时发现研究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促进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3-0035-05

StudyontheStudentAffairsAdministrationofCollegesofPhysicalEducation

CAOMiaosun1,DONGQiqing2

(1.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s,BeihangUniversity,Beijing100191,China,

2.SportsInstituteofJiujiangUniversity,Jiujiang332005,JiangxiChina)

Abstract:ThroughtheresearchonthestudentaffairsadministrationofcollegesofphysicaleducationinChinainrecentyears,itocusliesinthefollowingaspects:ideologyandpoliticscultivation,humanityqualitycultivation,managementteambuilding,students’psychologicalhealth,teachingpractice,graduationthesis,employmentandstudentsociety.Iteatureisreflectedinscatteringandlackingofsystematizationandstandardization.Withthefast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nowadays,itisimportanttheoreticallyandpracticallytoresearchhowtostrengthentheresearchonthestudentaffairsadministrationofcollegesofphysicaleducationandhowtopromotethecultivationofsportstalents.

Keywords:collegesofphysicaleducation,studentaffairs,administration,research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承担着育人的艰巨任务,承载着育才的巨大责任.笔者尝试对我国近几年相关的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分析其现状,把握其特点,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拓展思路,为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参考.

1概念界定

1.1学生事务学生事务是典型的美国式术语,最早源自于具有英国传统的美国高等教育,它是与学术事务相对应的概念.一般认为,学术事务通常涉及学生的学习,课程、认知发展等;而学生事务则涉及学生的课外、住宿生活及情感或个人问题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事务是指“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1]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学生、专业人员、具体事务和学生事务专业.它们彼此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运行逻辑的系统.[2]但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学生事务是指“高校为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之外所必须提供的具体事务,一般可分为管理性学生事务和指导与怎么写作性学生事务.”[3]该定义涵盖了学生事务的内容和培养目标,略显繁杂,相比较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前者的简练.

1.2学生事务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的组织活动过程.”[3]也有学者从管理职能的角度认为,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但无论从什么视角出发,其重点都侧重于管理,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事务.所以其概念的引申和变化相对于“学生事务”概念的界定,则简洁明了.一般认为学生事务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招生与学籍管理、新生入学辅导、宿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和奖惩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组织的指导与管理、学习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内容的细化可能有所出入,但大体上相一致.

1.3学生工作一般来讲,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正确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怎么写作工作.”[3]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和怎么写作三个方面.笔者以为,和学生相关的诸多事情笼统地都可以称为学生工作.

1.4学生事务与学生工作辨析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学生事务”就是“学生工作”.严格意义上讲,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术语“学生事务”是外来词,而术语“学生工作”是本土化的产物.早期的“学生工作”被归属于德育工作.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德育工作并不能反映新增学生方面的工作(如贫困生资助、心理咨询等)特征.于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工作”术语开始频繁使用.此时的“学生工作”包括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学生管理已经从狭义的“管理学生”扩展到管理学生的诸多具体事务上,即逐渐具备了美国所指的“学生事务”的特征.

另外,美国的“学生事务”的每个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其主要目的都是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怎么写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我国现阶段所指的“学生工作”在概念上和“学生事务”基本趋向一致,但主要部门都是在学生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发挥作用,而且,主要的工作方式强调的还是“管制”,怎么写作意识相对缺乏.所以,简单地讲,“学生事务”和“学生工作”表面上基本上是等同的.但从二者的发展演变来看,其内涵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性.

2研究综述

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以“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为关 键 词在CNKI等期刊网上进行检索,没有任何相关的信息.然后,尝试以“体育院校学生”、为关 键 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重新进行检索,找到373篇相关文献.以“体育学生”为关 键 词,重新检索,找到157篇相关文献.以“体育学生管理”为关 键 词,重新检索,找到1篇相关文献.但在所有的文献资料中,只有少数篇章的研究内容与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通过研读这些国内关于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现作如下梳理.

2.1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1.1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实践证明,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并不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复杂,学生所学课本的这是与其本身的素质条件不符,知识的断层引发厌学,思政工作处于‘夹生饭’状态”[4]”政治课教学内容中传统理论较多,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2.1.2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了研究如何发挥互联网优势,运用现代信息资源,增强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已经成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新课题.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侵略的背景下,”在面对“网络的‘浪潮’和不良信息的影响下,”[5]体育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不良信息的识别和抗诱惑能力不足,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没有清醒认识,导致“道德情感冷漠和人格异化.”[6]因此,必须加强学生“防御能力和批判能力”[7]的培养,发挥控制和导向作用,净化网络空间,培养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意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建设,建立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8]健全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加强网络行为道德的宣传教育,制定网络守则,建立具有普遍适应性、层次较高的网络和道德规范标准”,[9]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2.1.3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视角展开了探讨针对如何提高体育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讨论.在新形势下,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运用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的知识和原理来研究,引导学生的心里和行为.从培养团队精神入手,加强和改进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体育院校学生的从众心理,要加以正确引导,利用集体凝聚力,发挥从众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2.2体育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体育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上,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研究表明,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以下特征.

2.2.1对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调查表明,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岗位职责不清;政治理论水平较低,业务技能较低;专业基础差;工作量大,条件艰苦;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不均衡,结构不合理.”[10]加强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定位意识;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建立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10]

2.2.2对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角色定位的思考体育院校辅导员因其在学校管理中的不可替代性、特殊性、时代性,要求辅导员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研究表明,体育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应该定位于“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健康成长的怎么写作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11]体育院校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3对体育院校辅导员素质的探讨“体育院校辅导员集管理育人、怎么写作育人、训练育人于一体”,[12]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做到“一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二正,为人正、处事正;三懂,懂学生、懂业务、懂政策;四会,会做思想工作、会解决问题、会实施管理、会总结创新,”[13]踏实工作,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辅导员.

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体育院校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2.4对体育院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作用的分析在高等体育院校管理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与管理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与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转变管理理念,以怎么写作、引导为主;辅导员与学生相互信、尊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辅导员与学生情感交流与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辅导员激励与批评的艺术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法宝.”[14]

2.3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

2.3.1对体育院校学生心里健康方面的研究体育院校的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有其自身特点.研究显示,影响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别是“同学关系;责任感;校园文化;学习压力;奋斗目标;社会竞争;自我价值等16个方面”,[15]分析认为,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一般优于普通学生.“男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女性学生;体育术科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学科类专业学生;体育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较为突出,其心理健康因子主要为抑郁、人际交往和恐惧.”[16]但在躯体化和敌对因子方面表现为高分值.从调查结果来看,体育院校学生在“强迫症状、焦虑、偏执等方面因子分大于3分者较多,表示他们在这几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17]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处方,将运动处方引进体育训练,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心理水平进行训练改革,”[18]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锻炼的效果.

2.3.2对体育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的分析应对方式,又称应对风格,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相似度检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调节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19]通过使用EPQ的E分量表(内外向)和应对方式问卷,考察了体育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体育院校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与合理化、自责;体育院校女学生在求助和幻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和合理化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性别和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20]不同人格特质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应对方式有所不同.

2.3.3对体育院校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研究通过探讨体育院校学生专业成绩和个性特征与心理控制源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情绪稳定、性格偏内向和非精神质特征可促进专业成绩的提高;心理控制源偏内控者专业成绩高于偏外控者.说明某些心理因素对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产生明显的影响.”[21]因此,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个性的健康引导,培养学生努力和成功的心理动机及心理期望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4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作为体育院校学生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在针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实习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

2.4.1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改革的探讨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实习模式的个案研究发现,实习经费的严重不足;教学与实习的冲突;实习接收单位不足;运动项目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差距等因素,促使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需求;教育实习改革要与教育思想、教育计划、教育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22]同时以市场为依托,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4.2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能力,部分学者就体育院校及体育系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偏低,主要表现在“语言不规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贫乏,逻辑性差,讲话方式不当,反应不敏捷;传统观念的束缚抑制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受到学识水平的局限.”[23]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化训练,以便更好地走向实习岗位.此外,一些学者对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较其他专业有差距;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实践课程存在时间偏少、安排不够科学的现象,”[24]因此,要加大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改革实践课程的管理体系,提高各类实践活动的锻炼效果,达到增强学生实习能力的目的.

2.5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体育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不仅反映了教育的时代特征,而且对提高我国体育科研水平也具有现实意义.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论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系构建、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四个方面.

2.5.1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2003届体育教育专业的150名应届毕业生调研发现[25],在毕业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有40%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项学习选择了训练类的课题进行研究.有27.2%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学实践类的题目进行研究.另有20.8%的学生进行了教学理论类的课题研究.有51.2%的学生在研究中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总结性、经验性的方法.在对通过毕业论文后的科研能力自评时发现,只有11.2%的学生认为掌握了科研程序,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在撰写论文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知识面窄和相关资料缺乏.由于学生科研能力不强,因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建议体育院校提高对学生科研方面的要求,严格论文的评审,提高论文的质量.

2.5.2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败.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的调研发现,75.5%的学生怕写毕业论文.[26]针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不知如何选题这一现状,有学者认为,选题时间安排上要提前准备充分;论题的大小及难易度要“适中”;要善于从体育兴趣和爱好出发选题;同时要注重结合体育专业实际,考虑选题所蕴涵的体育学术价值.指导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选题.要密切联系现实体育政策与环境,促进选题的科学与合理.

2.5.3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ISO9000标准是通过规范产品生产的管理体系来提高产品质量的归结性标准.将ISO9000标准运用于构建体育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的.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应结合体育院校毕业论文及体育院校本身的特点,有侧重的选取重点要素,而不能照搬ISO9000标准的所有要素.因此,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从体育院校毕业论文管理体系文件化、领导作用到位、资源投入有保证、全员参与过程控制、监控体系、有效沟通体系几个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达到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的目的.[27]

2.5.4对体育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体育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偏低的现象,有学者认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源于学生自身科研能力薄弱、教师指导和监控不力、办学理念陈旧等造成的.因此,要从学生自身、教师和整体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加强各科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科研兴趣.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掌握思维方法.要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

2.6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针对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受到一些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目前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体育院校学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社会对体育院校学生存有的偏见削减了就业的机会;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视野狭窄,影响就业的落实.”[28]调查发现,期望选择教育行业就业的学生高达64.3%,但实现该领域就业的学生只有28.5%.有41.8%的学生希望到大城市发展;有35.7%的学生期望收入在5000元以上.[29]从中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心态有点脱离现实,难以实现.针对这种情况以及体育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勇于实践,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30]

2.7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关于体育院校学生社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团的现状调查和社团参与社区怎么写作模式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在高教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成员流动大,组织不稳定;活动场地不够、活动经费不足、发展不均衡、专业指导老师配备不足、社团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31]因此,今后要加强对体育院校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和经费投入,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社团的特色优势,引导其主动参与社区怎么写作,为社区的群众体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32]

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研究,除了上述几个主要方面,还存在一些其它视角的研究.如关于“在体育院校开设社会性别课程的思考”研究;[33]关于“体育院校学籍档案的管理”的研究;[34]关于“体育院校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35]等.总之,通过对当前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不难发现,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略显凌乱、繁杂.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如何挖掘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色,如何规范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系统化研究,迫在眉睫.

3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3.1研究的不足1)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比较凌乱,缺乏系统化、正规化,未能真正形成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未能有效地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最大的特点是零散.研究的视角,关注的焦点虽然很广,很丰富,但缺乏持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鲜有深邃系统的上乘之作.

2)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缺乏国别化比较,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单一.从相关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和研究人员只对中美体育院校或系的课程设置,或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比较,而且多数是一些介绍性的对比研究,或是参观、交流的经验之谈,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国别化的比较研究,除了美国方面的关注比较多之外,其他国家很少涉及.因此,如何打开国门,拓展视野,开阔思路,以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时不我待.


3)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盲点.如国内关于体育院校学生党建问题,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恋爱和性取向问题等都还没有展开讨论.已有的研究成果,部分观点还存在分歧.如对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测试的内容和途径各异,因而导致部分研究成果有出入.类似这种情况的产生,反映了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开展的不足,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3.2未来展望1)今后要加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探讨,鼓励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理论非常薄弱,难以满足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的理论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今后要促进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加大科研投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使相关研究朝科学化迈进.

3)今后要加强同国外体育院校或系的对口交流活动.国外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特别是美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科学化的道路.其理论的丰富,深入的研究,已经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保障.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院校的先进理念和成果,有助于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飞速发展.

4结束语

从上述研究中发现,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非常稚嫩的阶段.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体育院校同样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转型期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发展,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是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希望本篇拙作能为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也真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融入到研究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队伍中,共同为培养我国优秀的体育人才而努力.

20(4):91.

[24]韩凤月.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0(4):118.

[25]王晓春,白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812,813.

[26]吴坚,康昌发.体育院校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如何选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85,86,87.

[27]沈钧毅.运用ISO9000标准构建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5,24(4):54.

[28]朱汉义.从现代人才观析体育院校学生就业[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58.

[29]王艳娜,李英玲,等.高校体育学院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差距[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274.

[30]周庆柱.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9:254.

[31]孙凌云.论学生社团在高等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52.

[32]胡鑫晔.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参与社区怎么写作模式的研究[J].财经界(管理学家),2008,6:134.

[33]马国义,易学.关于在体育院校开设社会性别课程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39.

[34]杨浏.论体育院校学籍档案的管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4):32.

[35]沈跃进,陈强.体育院校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考试为考察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