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

点赞:6009 浏览:215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体育是大学教育和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完成大学教育任务的重要方面.大学体育的任务已由学习技术、增强体质深化为“学会锻炼、学会知识、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对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体育从目标、体系、过程、效果等方面实现观念上的重建.重视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应改革的内容,关注学生的体育需要,以人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来设置体育课程体系,是大学体育课程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客观现实和发展需要开设符合学生要求和学校特点的体育课程.

关 键 词:大学体育;课程;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94-04[HJ*2/5]

AStudyonColleg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inChina

GAOJian,YANTianmin

(Capital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Beijing100088,China)

Abstract:Physicaleducationhasbeeanponentofthecollegeeducationandculturesystemandanimportantaspectofachievingcollegeeducationtask,whichhaschangedfromdevelopingsportsskillsandenhancingthebodyqualityto“graspingskills,gainingknowledge,expandingcircleandbehingwell”andrebuildingtheeducationthoughtinteachingaim,system,courseandeffect.Thetaskofcolleg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istoemphasizethesportsbenefitorbodyandmind,togetridoftheobsoleteconceptinthetraditionalteachingmodel,tomeetthestudents’demandforsports,andtoarrangethebodybuilding-centeredcurriculum.Inall,thestudents’demandandschoolcharacteristicshouldguidethecollegecurriculumreforminphysicaleducation.

Keywords:collegephysical;curriculum;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

我国的大学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体育是大学教育和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体育在教育、培养、发展人等方面的作用,是完成大学教育任务的重要方面.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建设是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围绕着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等进行的改革,已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出多样化的布局.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改革上:如何重视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应改革的内容,如何以人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来设置体育课程体系,如何关注学生的体育需要等已是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从大学体育的改革现状出发,讨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相关问题,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进行理论探析.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课程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大学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1.1体育课程设置的适应性不强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体育课程是按照一定教学目标设计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体育课程具有相应的结构和功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许多研究表明: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观的影响和师资教育背景、硬件条件的现实,使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单一且偏于传统,削弱了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这种课程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地强调统一性和规律性,过多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和个性,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新品质的形成,因而许多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1.2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基本处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中,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大多数教学内容重复单调,任务高度分解,安排缺乏整合,由教师决定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统一,缺乏层次性,按班级授课、按部就班地教学组织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在身心发育方面的差异缺少科学的分析与标定.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课程设置和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吻合度较差,呈现单一化,教材缺乏弹性,着眼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投稿日期:2010-06-22

作者简介:高健,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1.3体育课程的建设缺乏系统性,体育课程管理单一化目前,体育课程建设并未引起充分而有效的关注,缺乏系统的整合与整体的推进.体育课程管理则多以单项教学任务为管理单元,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学习呈被动性.学生不参与教学设计与组织活动.教学过程重管束,轻能力培养,重机械重复,轻方法指导,人才培养的目标尚未充分体现.

1.4体育课的考核评价单调体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因此,学生十分关注体育课的学习成绩,因为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际利益(奖学金、推研).而由于应试教育的现实和受传统竞技观念的影响,以具体项目的成绩指标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现象广泛存在,以体育成绩达标为指挥棒,评价缺乏全面性,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学习中重技术评价,忽略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弱化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体育课教学成了灌输运动技术,努力达到技术标准和成绩要求的单一性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强调体育课程的显在效果(如学生能跑多快、跳多远、掷多远),忽视体育课程对人的全面培养的效果,如形成体育习惯,培育体育素养,养成体育态度,注重终身受益等.

2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

我国大学的体育课程多以学科类课程为主,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体育课程在内容、形式和结构上有了新的变化,体育课程的设置出现多样性和综合性.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涉及体育项目约20~30个左右(个别高校如清华大学则有近50个运动项目).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也有了不同的体现,我国部分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如表1.


部体育俱乐部(学生自治)南京大学体育基础理论与实践课专项课、兴趣课、训练课保健课、“课程类型是指课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种类.”(施良方著《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119页)以课程设置为依据,从表1分析,对目前我国部分大学体育课程的类型基本可以归纳为:

基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奠定学生的体育基础,完成体育学习任务而专门设置的、综合不同运动项目的基本要素、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专项必修课:按照培养方案的精神,规定若干运动项目并要求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专项选修课:为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而设置相应的运动项目、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一定范围的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而从体育课的开设形式来看,表1中所列部分大学则依据其教学任务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现多种体育课的类别:

健身养生类:基础课、保健课

能力提高类:侧重课、提高课、素质课、训练课

培养兴趣类:兴趣课、特色课、拓展课、体育教学俱乐部

完成任务类:达标课(体锻课)、补(重)修课

目前部分大学体育课程的变化,反映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操作,其主要特点是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强调不同课程的侧重点,其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在奠定良好的体育基础上能够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的依据是学生、社会、学科之要素的整合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对制衡.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总是有着其客观依据的.目前,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第一,强调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兴趣和目的;第二,强调要根据体育学科知识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来组织学习课程;第三,强调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我国大学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中,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兴趣和目的已被广泛关注,如选修课、保健课等课程的开设;注重体育学科知识的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的基础课、专项必修课、训练课等课程的开设;而通过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改革使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尤其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体育基础的课程则相对缺乏,这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需要加以考虑和重视的.目前,大学体育改革的任务要求更为广泛和全面地确立体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依据,择其要者有:大学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大学体育的目的和功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积淀.总之,客观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是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考虑的前提.

从大学体育的改革要求出发,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在以学习型课程为核心的前提下,将呈现综合化的趋势,以不同课程形式相组合的课程群将会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主动学习的空间(图1).

图1体育课程群的设计

3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需求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大学中施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提出了国家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已从具体方法、组织形式等较表浅的方面,逐步向指导思想、观念转变等深层次方向发展,从局部零星的改革向整体改革方向发展.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评价、课程内容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转变,使大学体育课程在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充分注意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方面、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随着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体育进入人们的现代生活,随着体育的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的形成,必然要求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与之相适应.围绕着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等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是促进大学体育发展的动力.

在长期的大学体育课程管理和具体的教学中,对于教育的需要、体育的需要、大学体育教育的需要、大学体育的位置等问题,大学体育的管理者和教师基本上都是清晰的,但学生对于体育的需要、对于体育课的需要是否有全面的了解呢?这需要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做深入探讨.

4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特点

4.1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着重考虑学生的需要与兴趣,以多样性的课程设置和不同形式的体育课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体现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培养与发展的作用.

4.2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思想和体育方式将不断渗入大学体育课程,根据体育学科知识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来组织学习课程;使大学体育课程呈现系统协调、高效运行的态势.

4.3全员参与的互动性大学体育课程在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全体学生参与、主体之间互动的特点,这将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学习的主体.

4.4组织要求的强制性无论是班级授课形式、俱乐部或是体育协会形式,根据国家的教育规定,作为课程的基本特点,大学体育课程的组织与要求是具有强制性的.

4.5方法手段的交融性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完成体育课程任务的方法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特点.

4.6适应生活的变革性体育课程在形式、内容上总是与社会生活的变革、发展相联系的,体现着时代的特点,随着时怎么发表展和生活变化而不断更替课程内容、更新课程形式则是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要求.

5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对的问题

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规律并呈现一种辨证过程,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体育知识内容和结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社会条件、学生的基本情况、各大学体育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则的把握、学生对体育的内在需求等等.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现代教育正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大学体育课程同样面临如何适应现代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问题,凸现个性化的多元型体育课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一致性与个体需要的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如何将学生的生活需要、大学科学教育和体育课程设置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在人们日益注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形势下,如何将以体育学科课程为主与积极发展体育活动课程结合起来,解决课程的强制性特点与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的关系问题.

3)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如何与对学生发展的研究、对社会需求的研究和对学科革新的研究密切结合,提出切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的课程发展目标.


4)在大学体育课程的革新中,应关注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依据问题、编制的程序问题、实施的条件问题、准确评价的问题和效果的普适性问题.

6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任务

6.1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人,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心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又有特殊的功能.在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体育课程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技术学习中摆脱出来,充分突出人文特征和社会特征.

6.2推进体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进程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应该与不同学校的培养任务、培养方案相呼应,与地域特点、师资及场地器材等条件相适应.其分类设置应形式多样,必修、选修、选项、俱乐部制、课内外结合、学分制等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百花齐放.体育课程内容要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体和运动基础等情况,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机会.

6.3提高体育课的娱乐性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体育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激发和培养体育兴趣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就是一种活动性游戏.体育活动的魅力在于其娱乐性,这是学生喜爱体育的重要原因.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之所以不太受学生欢迎,其原因之一就是娱乐性不足.要根据现实条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体育课中体现娱乐性,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6.4注重体育课程的民族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中,要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到大学的体育课程中来,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体育传统,鲜明地体现出民族与地域的特点.目前,许多大学已经开设了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运动项目,如武术、空竹、舞龙、舞狮、大秧歌等,大大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

6.5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体育课程建设是大学体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体育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大学体育的目的、目标、任务、体育课程的设计、教学运行、课程评价、师资水平、学生情况分析、各类硬件等多个方面入手,切实完成课程建设的任务.体育课程的管理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发展为宗旨,科学管理为指导,实现综合化.

6.6科学制定体育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从实施体育课程中的学生身、心发展效果及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从情感、意志、观念、进步、养成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效果,适应学生的现实和未来需要.

7结论与建议

7.1结论1)在我国大学体育的改革中,体育课程的设置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内容、形式和结构上都具有了新的体现.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丰富,类型增加.

2)大学体育课程具有课程设置的多样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全员参与的互动性、组织要求的强制性、方法手段的交融性、适应生活的变革性等特点.

3)影响大学体育课程的因素有:体育知识内容和结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社会条件、学生的基本情况、体育课程的历史传统、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学生对体育的内在需求等.

4)大学体育教育的课程革新应注重: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体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提高体育课程的娱乐性,注重体育课程的民族性,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改进评价的手段和方法.

7.2建议1)从大学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大学体育的目的和功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积淀等方面综合考虑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2)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确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与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