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点赞:4680 浏览:139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发展势头良好,培养目标定位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课程设置向综合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是,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比重低,专业设置单一,课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革新,科研水平亟需提高,培养体制僵化.认为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人才应立足社会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加强与体育交叉的新学科的建设,做好与其它专业院系的联合培养工作,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关 键 词:体育人才,综合性大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7-0081-05

AStudyoftheCurrentSituationofSportsTalentCultivationinComprehensiveUniversities

GAOHui,WUHongjiang,ZHANGYouxin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ShaanxiChina)

Abstract:BymethodsofLiterature,questionnaire,expertinterviewandLogicalanalysis,thispaperStudiesthecurrentSituationofSportstalentcultivationinprehensiveuniversities.TheresultShowsthatthedevelopmenttendencyiine,anditspositioningesupwithtimeandiorwardLooking.Thecurriculumisonatendencyofintegration.ThereareStillproblemsthattheproportionofSportstalentisLowinprehensiveuniversities,andSpecializedfieldsareNarrow.TheSystemofcurriculumNeedstobeimplementedandperfected.TheLevelofScientificresearchNeedstobeimproved,andthetrainSystemishidebound.ItputorwardthatcultivatingSportstalentShouldbebasedontheNeedsofSocietybiningwithLocalcharacteristics,andhighlighttheiradvantages,toStrengtheninterdisciplineconstructionrelatedtoSportsanddobinedtrainingofSportstalentwithotherfaculties.Inaddition,theadministrativeeducationdepartmentsShouldguideandSupportuniversitiesinpolicyandfinaNce.

Keywords:Sportstalent,prehensiveuniversities,currentSituation

综合性大学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体育社会化的加快,一方面促进了体育人才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体育人才培养单位都在积极的改革培养方案、培养规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体育类专业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健全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林立的学科群体、优越的学习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都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然而我国综合性大学并没有像国外发达国家那样承担起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无论是在培养规模还是在人才多样性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借鉴我国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发展的经验,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承担起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形成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多模式、是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师范类和体育类院校除外的所有入选国家“211”工程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网站、保留有关体育人才培养相关对策等方面的书籍和刊物,重点阅读和分析与本课题相关性较高的文献资料,对各院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方向、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数量及学分比例、授课形式等方面的资料有较全面的收集.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了《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1.2.3专家访谈

走访有关大学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的专家教授20人,了解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研究生和开办体育专业教学、管理的实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数据利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包)对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5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和体育类、师范类院校体育培养现状对比,以及不同综合性大学之间的对比,找出差距和不足,借鉴和吸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2结果与分析

2.1培养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前,体育学院、师范体育院(系)一直是我国体育人才的最主要培养单位,仅有极个别的综合性大学开设有体育专业承担部分体育人才培养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体育产业、体育管理、赛事经纪、社会体育、体育医疗等新兴行业的兴起,对体育人才提出了多类型、高层次的要求,我国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诸多综合性大学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历史机遇相继开办了体育院系.在1999年之前,开设体育专业的“211工程”院校只有8所(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除外),1999年高校扩招后,综合性大学承担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迅速(图1),截止2008年接受国家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收体育类专业学生的“211工程”院校已达42所,占除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外的“211工程”院校的43%.增长势头虽然强劲,但是总体情况仍然不乐观,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在综合性大学完成的,在美国有700多所本科院校设有体育学院或体育系,在英国高等学校没有单一的体育大学或体育学院,体育管理、运动训练、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体育人才均由综合性大学体育系培养[1],而我国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人才的比重还是很低.在区域分布上也表现为极不平衡,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设置体育类专业的院校明显多于西部(图2).

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类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2专业设置与布局

专业是人们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一种设计[2].体育专业设置的广泛性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因素,而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的体育需求紧密联系,没有对大批的高水平现代化体育人才的培养,就不可能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体育需求.表1显示,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设置集中在教育训练学和社会体育两个方面,这就导致人才培养方向狭窄问题.诸多研究表明,我国现在体育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3].美国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一般都根据当地需要来设置专业,且专业方向设置种类繁多,譬如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科学专业、体育管理专业、运动学专业、体育交流专业和健康专业等,其它还有舞蹈专业、余暇运动专业、体育旅游专业、老年人体育与健康专业以及教练员专业等.此外,还精心设置一些能符合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使学生更容易就业和满足社会多方面的要求[4].如何将体育人才的专业结构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值得我国体育工作者去探究.

另外,我国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层次起点高,且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的特点.体育人才培养层次、学科结构是评定一所学校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5].尽管我国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的良好趋势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在2004年全国部分高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在诸多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中脱颖而出,分别排名第4位和第9位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学科的结构布局上,硕士点布局仍然以传统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主,占到硕士点总数的一半以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点比例也较大(表1).在硕士点的研究方向上,部分高校具有鲜明的特色,浙江大学融合教育学部分学科较强的优势,在比较体育研究等领域处于前沿地位.财经大学的体育经济与管理学、四川大学的运动人体科学分别依托本校人文学科、医学院的优势发展较快.较之于体育院校,普通高校的学科布局结构仍需优化,诸如应用心理学、运动医学等硕士点,部分综合院校并未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开拓交叉学科,在整体上综合性大学学科结构仍然特色不强.

2.3课程体系

2.3.1培养目标

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体系[6].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必然要反映到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是构架与建设课程体系的前提.课程体系构架与建设的目标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是构架与建设课程体系的基点和首要任务.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约占80%)都在如何充分运用各自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课程特色,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方面做出了努力.能够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确立多样培养目标和设置多种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规格的需要.比如体育学科建设走在前列的苏州大学把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所专长,能胜任中等以上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展积极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民族大学把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全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体育人才.这些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更加宽泛,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充分显示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但是也存在部分学校把人才目标定位在“专门人才”的水平上.

2.3.2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7].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确定之后,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与否,就成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8].综合性大学学科林立,包罗万象.校园学习氛围优越、学术气氛浓厚、信息交流广泛,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人文环境优势整体设计就体育人才培养的学业标准和业务规格是体现综合性大学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中之重.


9所开设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大都是按照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进行课程设置的.在任意选修课模块,大都以理论选修课为主,这可能与综合性大学专业技术师资欠缺有关.2004年《课程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新世纪初,结合我国的教师教育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所制订的21世纪第一份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文件,它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潮流,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体育的改革.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主干课程刚性不足、缺乏人文精神、缺少体育史学和健康教育学方面的内容等等[9],这应引起培养单位的注意.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其课程体系处于未经系统研究和科学论证后的简单设置状态.查看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学校,其课程的设置只是运动科学、人体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的简单组合,而未能从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论证,这就容易造成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零散、技能肤浅从而难于满足社会要求的现实.在与几位学校体育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中也得到这样的信息,就是现在社会上急需大量的社会体育人才,而各培养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率却很低.正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缺乏联系造成了这种矛盾现象的存在.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应对其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体系组成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力图使运动科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共同交汇于上,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科交叉优势.特别是对综合性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进行阐述与论证,找出体育专业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利用其他学科的师资优势和教学实验条件,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课程设置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课程.调查显示大多院校的体育学科硕士生的课程体系结构都采用了这样的分类体系,即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必修环节,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非学位课程是指选修课程.以苏州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例:学习年限一般为3a,课程原则上一年半内完成,课程总学分达到37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必修课)为25学分,非学位(选修)共15门课程30学分要至少得到8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见图3.

由表2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课程体系与之不同,倡导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能体现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课程.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3(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17),其中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学位专业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以及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16学分.在学位专业课的每个模块都是给出了多门课程以供选择,并且要求本科已修课程不能选.非学位课程(或环节)包括补修课和任选课,补修课程是指凡欠缺所在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3门本科核心课程.任选课程是硕士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而且自由度较大,基本上不受年级、科系、学校的限制.清华大学相对于苏州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一是选修课比例增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二是多了跨学科专业课程和任选课模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开阔视野.另外清华大学院系有较大的课程设置自主权,可以更灵活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培养适宜市场需要的体育人才.

2.4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一门学科建设水平的体现.论文是科研成果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则是评价其科研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之一[10].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综合性大学尤其是开设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学,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呈上升的势头,但是在发文数量和质量上与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在朱唯唯、邓三鸿等人统计的2000-2004年在体育学领域发表文章最多的前30名的学者中仅2名来自“211”综合性大学,而且未能挤进前十,其余名额大部分被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教师占据.同样在发表体育学论文最多的前30个机构和体育学论文引用最多的30个机构排名中,“211”综合性大学仍然屈居后面(表3)[11].说明综合性大学在研究的规模和研究的综合实力方面还不够,另一方面,各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偏向体育教学和人文研究,在竞技体育和人体科学方面欠缺.体育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它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持[12].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为进行体育研究提供了深广的研究背景和强大的技术支持.综合性大学的学者们应该依此优势,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化研究,才是自身的发展之路.在课题申请方面,综合性大学近几年发展得较快,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相关体育课题研究的数量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图4),在2003年之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体育学项目绝大多数被体育类院校占有,但在2003年之后综合性大学获资助立项的体育学项目比重在逐年增加,2008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综合性大学所占比例首次超过体育类院校达到了31%.这充分显示了综合性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潜力.教材、专著历来都比较受各高校的重视,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者们付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缺乏有影响的高质量的教材和专著,查阅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教材编委和作者,来自综合性大学的寥寥无几.这表明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够深入.

2.5资源共享状况

资源优势是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人才最大的特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国家投入,虽然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近些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仍然造成了高校新学科建设与资源不足的严重矛盾,资源共享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综合性大学贮备的雄厚的师资、丰富的教学资源、齐全的实验设备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利用多学科优势,采用专职与、体育专业与校内各院系紧密联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建立起一支体育科研队伍.研究人员分别有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力学系、计算机系、生命科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多个虚拟实验室,使原来仅以公体教学为主的体育教研部在短时间内就拥有了硕士点和博士点,一跃成为体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但调查发现,大部分综合性大学在资源共享方面做的不是很成功,在培养体制方面,80%的学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是体育院(系、部)进行单独培养.在选修课的开设方面,75%的学校没有要求体育类学生选修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在师资利用方面,89%的学校没有外聘跨专业的教师授课,而且除个别人体科学专业外,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利用学校实验室.在教育资源紧缺、资金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内部不能达到资源共享这不能不说是综合性高校在开设体育学专业方面的失策.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近年来,我国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诸多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的需要积极开设体育专业培养体育人才.在培养方向上部分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体现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设置了一些社会紧缺的、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专业.在培养层次上表现为“高起点、高层次”的特点,这符合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市场的实情和体育人才国际化的特征.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以清华大学为首的新的体系结构,培养目标定位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课程设置向综合化发展,强调文、理、工科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知识领域.选修课比例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在科学研究上的一个亮点就是综合性大学承担国家级课题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出现了与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三分天下”的局面.另外在资源共享方面一些院校也走得比较靠前,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取得了学科建设的成功.

2)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尚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在全国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比重仍然很低,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大多综合性高校都没有开设体育专业,培养方向仍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主,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置过于笼统,实用性不强,与社会需求脱钩从而导致就业率低下,课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革新,部分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滞后,课程设置灵活性不强,必修课比例过高,跨学科课程欠缺,科研水平与综合性大学实力不相衬,亟需提高,大部分院校没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体制以体育系(部)单独培养为主,没能实现跨学科、跨院系的交流与合作.

3.2建议

1)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促进与体育交叉的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克服专业理论教师的匮乏、术科教师的理论素养欠缺的不足,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创建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制.可以借鉴体育类、师范类院校的成功经验,但不可盲目照搬,避免与体育类、师范类院校雷同的现象.

2)综合性大学开设体育专业,应做好与其它专业院系的联合培养工作.注意专业设置的多样化与课程目标的多元化,重视公共基础课程教育,课程结构的多层面,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增加选修课种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面向大众、注重休闲、发展边缘,保留特色的道路,培养市场对路的专业人才.

3)我国体育科学与其它学科相比相对薄弱,需要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为高校创设条件,搭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平台,移植优势特色学科的学术骨干进行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确立新学科生长点.在科研项目、课题上向体育新兴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倾斜,营造鼓励体育新兴学科发展的学术氛围,扶持体育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