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古筝的音乐美学

点赞:5345 浏览:198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古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属于我国独有的民族乐器之一,而且古筝艺术是伴随着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的发展与丰富的,一直以来都是民间人们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以改革开放为转折点,新时期的古筝音乐艺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并且在新时期古筝在创作和演奏等方面变现的十分突出.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关于古筝艺术的理论专著较少,而且针对某一时期的古筝艺术的研究和发展的相关理论专著更是少之又少.什么是古筝音乐的美学呢?所谓的古筝音乐美学其实就是指对古筝音乐的美学研究,包括对古筝音乐的审美特质和审美意义以及生成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下面文章将分为几个部分对新时期古筝的音乐美学研究及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 键 词:新时期;古筝;音乐美学;研究;发展

研究新时期的古筝艺术从纵向来看就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而从横向来看古筝艺术涵盖的就较为广泛了,不仅包括作品题材和演奏技法,还包括音色和节奏形式等方面的内容.探讨新时期古筝的音乐美学,势必要与传统的古筝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因为古筝艺术主要是一门一演奏为主的音乐,为此学习和欣赏古筝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聆听演奏者的演奏,为此在现实中真正的形成专门的文本理论的少之又少.所以在研究古筝音乐的美学价值中曲谱资料就成为了很宝贵的一笔财富.

1.古筝的起源与流派

1.1古筝的起源

筝属于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流传至今,说明筝有着近千年的发展历史.相传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十分的有名,而在当时的秦国最为流行,为此又被称为“秦筝”.据东汉历史记载,筝流传到汉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瑟相似的乐器,但是二者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筝主要流传于民间,而瑟则主要用于作宫廷宴乐.关于古筝的特点最早文字记载则是在史记中,记载着筝发出的音声轻柔婉转、悦耳动听,可以作为独奏乐器,也可以同其它的乐器一起进行演奏,无论哪一种演奏方式在当时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1.2古筝的流派

流派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或者是艺术风格等特点的艺术家们自觉形成的统一体,而古筝艺术的流派则不仅体现在艺术家们的聚集上,更是表现为每一流派的艺术家们的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等有有着独特性.

古筝历史发展悠久,在当时的秦国深受欢迎,在其它的地方也是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古筝在与各地的民间音乐形式相互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它们的精华之处,为此在原有基础之上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古筝流派,经过不断的努力这些流派的艺术特点才得以保留下来.这些流派主要包括山东、潮州、河南、浙江、客家和福建以及山西等七个流派在加上两个少数民族流派:蒙古和伽耶.当然这些流派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存在;在相互融合与借鉴中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了我国的古筝艺术发展繁荣的景象.

2.传统古筝音乐的美学发展

2.1古筝音乐的悲情美学

悲情美学属于古筝音乐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悲情主要体现在曲谱中.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古筝音乐的悲情美学在作为社会文化的宣泄工具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悲情的曲谱,其中也衍生出了很多的具有独特性的古筝悲情美学.在古筝音乐的悲情美学阶段,宽阔的悲情美学基调中主要包括悲凉、悲愤和悲伤以及悲壮等美学元素,并且这些元素在历来古筝曲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典型的《姜女泪》和《苏武思乡》等古筝曲中浓重的表达了一种悲凉的情感,经过这些古筝曲的流传于渲染,最终古筝音乐美学中的悲情美学形成了古筝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分支.

悲情美学的发展历程大指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阶段:战国末年是古筝悲情美学的萌芽阶段;到了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的古筝悲情美学主要以浅谈的方式进行渲染.直至宋朝之后,悲情美学才成为了重要的一致,并且悲情美学的发展势态更是保持着稳定.悲情美学发展较为缓慢,以至于才会这种元素才会更加的根深蒂固.

在众多的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特征中,我国发展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古筝音乐的悲情美学以慷慨激昂的悲壮为主导,但是却又将平缓基调放在了低于慷慨激昂的位置.文章以《临安遗恨》为例对古筝音乐的悲情美学做出简要分析.该收古筝曲主要是借鉴《满江红金陵怀古》的曲调,表达岳飞的悲壮人生.该曲开头一句变将筝曲的基调定在了悲壮上面,开头是慷慨激昂的,但是接下来的曲谱则又转变为含蓄内敛,将悲壮之情更是进一步的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古筝音乐的悲情美学特征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到古筝音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最终将这种悲情美学情感与音乐情感充分的融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了古筝音乐的悲情美学特质.


2.2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的美学

古筝音乐的气韵合观的美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我国传统的艺术美学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具体的技法以及古筝的材质选择方面.

气韵属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古代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以及大自然间的事物相互作用而衍生出的气韵.对于气韵的认识,古已有之,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认识更加的完善.中国传统美学中最初认为气韵是无处不在的,伴随万物的律动、生长和呼吸,气韵无处不在.而发展到现代,人们对气韵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意境、物境和情境等都属于气韵.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的美学概念讲究演奏和整首古筝曲与大自然的气韵流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分为左、右手两大类,其中左手的演奏技法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古筝的左手的演奏技法主要有颤音和滑音两大类,虽然看似动作很简单,但是其中却蕴藏着很深的技法.平直的音线经过左手在弦上的颤动,或轻快或持续的上下动作,带出的就是美学方面的美丽颤音,这种美感不仅是技法弹奏出来的,更是技法背后的气韵合观带来的.经由平直的直线经过波动变来的波浪形曲线在原本平淡的心境上造成了一丝的波动,这便是古筝音乐美学中气韵合观这一美学特征所表现出了的情感体验.气韵合观这种美学特征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天地之间,从而形成了古筝音乐的重要审美特质,并且在中国的美学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美学观念的影响下,古筝音乐的这种美学特征将会更加的生动.

3.新时期的古筝音乐美学研究

3.1新时期的古筝音乐美学含义

要想了解古筝音乐的美学内涵,首先就应该从古筝兴起的源头说起,最早的古筝兴起主要是源于“二女争瑟”,到了战国时期古筝的美学内涵就发生了改变,由于特定的历史发展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古筝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点.

通常美学是指以对美的本质的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的学科,同时也是以感觉为主的学科.美学其实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最早是来源于西方的,为此其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古筝美学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型.最初的古筝美学发展的土壤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等级色彩十分的浓重,为此古筝的爱好者和使用者属于特定的阶层,具有该阶层特定的特质.但是到了现代阶级性被削弱,但是古筝美学依然存在于特定的阶层文化中.但是古筝美学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体现在音乐内容、风格和演奏手法的创新上,古筝音乐美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前进,不断地发展.

3.2研究新时期的古筝音乐美学文化的属性

新时期的古筝艺术衍生出了独奏和重奏和大型合奏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的民族音乐舞台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沉淀已经发展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古筝艺术在伴随着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特有的文化属性.

(1)新时期古筝艺术的民族性

每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有着特有的背景,只要向前研究就能够发现其产生的根源.同样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登场也必定是在一定文化艺术影响之下产生的,而依赖于这种特定的背景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就是它的“民族性”.各类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更替并不意味着就要将旧的文化完全的摒弃,而是将旧的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得以保留,然后在这些精华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新,从而使音乐文化的价值不断的提高.

古筝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客观的社会环境为依托不断的进行发展与壮大.新时期的到来,古筝文化更是在新的文化艺术观念的冲击下形成了不可替代性的古筝文化,反映了新时期的人们特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因此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从题材方面来看古筝曲谱的选材依然是以本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为主,无论是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还是其他民族的音乐风格都与其本民族的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而从演奏技法来看新时期的演奏技法出现了很多的创新,甚至超过了传统演奏技法,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发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联性,新时期的演奏技法是在传统的演奏技法基础之上进行的延续与创新.

(2)传统文化思维的变迁

新时期的古筝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寻找新的突破口.一方面是伴随进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内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开始接触到来自于本国之外的各种文化艺术.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创作激发了人们创作的和;另一方面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艺术欣赏类型已经不能再满足大众的需求,为此当前寻找一种能够与时怎么发表展节奏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形式十分的迫切.

古筝艺术创作者们在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的影响之下已经不再满足于重复的创作,他们要将新的元素加入到古筝音乐创作中,这是新时代赋予他们的新的审美思维.在西方的音乐流入中国,听众们听到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音乐的新的音乐时,慢慢的这种音乐的形式就会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而听众们的音乐欣赏口味就会发生变化.

(3)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

新时期的东西方音乐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创新的火花,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借鉴西洋乐器形成的新的演奏技法和吸收了西方的音乐作品的优势之后所创作的筝曲.但是其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一点则是新时期的古筝作品在调式调性的选用方面.对于习惯了听取传统的古筝音乐的听众而言突然的听到现代的又是敲琴又是拍弦的筝曲是很难适应的.但是改革开发过为新时期的古筝艺术与西方音乐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我国的古筝音乐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具体就表现为新时期的古筝艺术将西方的音乐文化中的一些优秀的元素运用到了筝曲的创作和演奏中,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新时期的古筝作曲家们大胆的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类似无调性的音阶形式,使得每首作品的风格和与作曲者创作的心情来安排音阶,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带来的惯性听觉,更加能够将作曲家的创作心情表达出来.新时期的古筝创作上的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开创了一种新的作曲技法,其实更大的贡献是为以后的筝曲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4)古筝艺术的社会文化功能

社会文化功能:音乐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音乐创作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音乐也属于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映射,其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又产生一定的指引作用,这就是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

新时期的古筝艺术的社会文化功能:音乐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主要的功能就是陶冶情操,让听众的身心都能够放松和保持愉悦;音乐这种艺术形式需要得到社会的感知和认可才能真正的实现其价值.为此新时期的古筝艺术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功能具有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两方面的意义:第一,作曲家的一些列活动对古筝音乐的潜在价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一首作品的潜在价值很大成分上由创作者的积极因素所影响.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主观融入其中,然后运用传统的或者新潮的创作技法,最终创作出一首蕴含着作曲家的个人情感的筝曲.新时期的古筝作品的创作中使用大量的传统筝曲中未使用过的演奏技法和演奏形式,听众在适应这种新的音乐思维的过程中能够听到更具表现力的音乐.另外新时期的音乐音阶排列方式更容易表现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让听众体验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第二音乐的现实价值.作品的现实价值就是指大众和社会对其需求的程度.但是这种需求是客观的,不能说你没有关注音乐,你对音乐就没有需求.人在社会中生存会需求很多的东西,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但是人们往往关注的最多的是物质层面的忽略掉精神层面的.但是这种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只是各个基层、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新时期的古筝作品对于一般的听众可能会感到很陌生,但是对于那些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专业人士和古筝演奏者以及古筝音乐的爱好者而且,新时期的古筝作品既是很好的创作灵感和研究素材,又是提高和丰富自己的演奏技能的重要帮手,更是热爱古筝作品的人们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话题.

新时期古筝的音乐美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美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4.新时期中国古筝音乐美学研究论纲

4.1对古筝音乐历史文化资源的提炼

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这里所说的历史悠久并不简单的是指占据的时间长,更多的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时间中被人类所使用从而凝结于乐器本身的丰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气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文化信息和艺术气息会发生变化,但并不会完全消失,其中有一些已经定型的因素则已经成为了乐器本身的一部分了.如何才能充分的利用这些元素是在现代充分展现乐器的美丽的关键所在.因此,形成一种共识:在现代音乐创作活动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将传统乐器当做是一个单一的物件或者是一个工具,而是应该将其在历史发展中所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文化功能作为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提炼,然后再应用到现代的音乐创作中.所以研究古筝美学,我们就不能够缺少对古筝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

挖掘古筝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须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社会功能属性.那么这里找一个古琴作为参照物.古琴在历史上属于工人的文人乐器,体现的主要是文人阶层的思想情感.相传古琴产生于上古帝王之手,但是存在着很多的版本,说法不一.后来到了东周时期,士阶层出现,古琴转移到了这一阶层受众,即文人手中,他们将古琴作为修身养性和自娱自乐的工具.但是关于古筝的传说就不尽相同的,最流行的传说是“二女争瑟”,所以古筝更多的体现的是民间的色彩,而且从相关额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发现古筝其实在中国的民间很多地区有广泛流传着.过去有过筝起源于秦,所以被称为秦筝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完全对的,因为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筝不仅存在于秦国,而且在东部的齐鲁地区、甚至是南方的江西等地区都存在着筝.另外没有相关的文献说明筝这种乐器属于士阶层的特有乐器,而筝最开始是出现在民间的一种乐器,只有到了汉魏时期才进入宫廷乐队.所以即使筝进入过宫廷,但是筝的起源于民间,其真正的血脉在民间.

古筝的社会功能属性有着严格的阶层界限,在现代社会古筝依然存在着自己的阶层,比如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不同的阶层对古筝的审美和需求会有所不同.为此根据不同的阶层对古筝的需求进行定位;利益方面由特定阶层所形成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等也会逐渐的沉淀为乐器的一些属性和特点,成为变现古筝音乐魅力的一项重要资源.如果违背了乐器的这一历史文化属性,那么古筝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失去方向.

处理社会功能的属性以外,古筝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很多需要不断的去研究和挖掘.

4.2对古筝音乐形态的意义阐释

对音乐的美学研究离不开对其形态的分析,因为音乐的一切都是通过特定的表现形态展现出来的.所以研究古筝音乐也不例外,古筝音乐的美学也不会有例外.现实中有关于古筝音乐形态的论文有很多,但是自己的查看就会发现关于古筝的形态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形态学的表面,与美学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古筝音乐形态的美学研究实际上就是在形态学的基础之上作文化美学上的意义阐释,从而使音乐形态成为一种活的形式.

古筝的音乐形态大致包括形制层面和技法层面以及乐曲层面三个层面.

古筝的形制层面就是指制作古筝乐器的材料和工艺等,看似与音乐美学毫无关系,其实不然.因为形制层面会影响到古筝音乐的感性基础,即音响.目前的古筝乐器制作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制作的,往往没有美学理念的指导,所以制作出来的乐器效果会很不理想,而且不稳定.所以将古筝美学的研究渗透到形制层面,相信古筝的音响会大大改善.

影响古筝的音色的主要有筝体和弦还有义甲.文章简要介绍前两种.筝体实际上就是共鸣箱.一般会采用桐木作为制作材料,也有使用其它杂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整体挖制,即在一块长方形整体木上挖出腹腔,再装上底板的制作方法;第二种是蒙版制作,先用硬木制作出筝的一个框架,然后在框架上安装由桐木制成的整块木板的方法;第三种则是拼板结构制作方法,首先选择合适制作成板块的木材,再选择合适的板块将其放在相应的位置上进行拼装即可.三种制作方法对古筝音色的影响有很大差异,但是后两种制作方法在当代应用的较多.在古代中古筝所用的弦的材料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鸡筋,也有人认为是肠衣或者丝之类的.但是根据当时南北方的种植业发展以及交通差异等,可能南方以丝作弦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则以肠衣为弦的可能性较大.

对古筝的技法层面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关注,但是如果是上升到美学层面的则就很少了.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主要分为左右手两类型,其中左手演奏技法最为重要.而左手技法中的“韵”优势最为重要的.所以学界对于左手作韵的研究是相对较多的,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现象层面,缺少学理性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创作和演奏中左手作韵应用的却也来越少,使筝曲听上去基本上和钢琴曲没有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大家没有认识到左手作韵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左手作韵的学理依据.

对古筝的乐曲层面的研究在相关的研究中会有所涉及,但是依然没有上升到美学层面,因此筝曲的形态研究依然需要美学的关照,尤其是音阶和节奏以及曲式结构形态等方面.

4.3对古筝音乐美的结构生成分析

古筝与其它的乐器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美,这种美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其它的乐器吹管乐器和拉弦乐器二胡等,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很容易就区分开来.古琴是深沉委婉的、琵琶是清亮活泼的、阮是结实而温厚的.曾经有人用很多形象化的比喻来形容各种乐器,虽然说这些比喻显得十分的蹩脚,但是这种比拟化的形象又确实道出了古筝音乐美的不同.

古筝音乐美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下面按照不同的角度将音乐美的表现形态进行划分.从音乐美的构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音色美、韵味美和表演美以及抒情美.古筝的音乐美与其它的美一样不是孤单存在的,而是要与其它的元素相结合,才能整体表现出古筝的音乐美.首先古筝的音色美是古筝音乐美的基础,但是关于古筝的音色美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第一是古筝音色美是怎样划分的,划分的标准是什么?第二是如何才能演奏出这种美的音色呢?韵味美是在音色美的基础之上经过了加工,即在音的原有基础之上运用特定的演奏技法对音进行处理加工产生的效果,其中蕴含着特别的意味.表演美虽然属于附加的一个层面,但是在表现古筝音乐美的整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无论乐器还是表演者的着装,音乐的声音还是演奏者的表情姿势等都是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直接体验到的,所以其作为音乐美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抒情美则主要是对筝曲的内容中蕴含的情感的一种表达.在这一点上古筝音乐较其它的音乐有着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因为古筝音乐从产生开始就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其中表现的哀情尤为强烈,所以古人对其又有“哀筝”支撑.

从音乐美的表现形态进行划分,也是从横向进行的划分,将这种音乐美划分为流畅美、密度美和张力美以及声腔美.文章再次简要对前两种美进行解说.这种横向的划分其实是有一个参照物的,该参照物就是古琴.因为古琴是一弦多音乐器,弦长而音位宽,所以演奏出的音的密度不是很高,因为音与音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大,所以产生的音乐效果倾向于平和、舒展的.但是古筝与其不同,古筝是一弦一音,音的密度较高,所以弹奏出的旋律是流畅而轻快的.

从音乐的表现风格进行划分,则大致可以划分为浓郁酣畅、刚健明朗、古朴典雅和明快秀丽等类型,这种划分实际上就是筝派的划分.比如河南派的音乐美便是浓郁酣畅的,而山东派的筝曲是刚健明朗的.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音乐美,这种美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4.4对古筝流派风格的文化学解读

古筝的流派和风格一直是古筝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自古以来就有“茫茫九派流中国”的说法,这九派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九个派别,每一个派别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对于这九派感兴趣的是它们的形成和代表人物以及技法和演奏特点,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们独有的艺术风格.

之所以会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在演奏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演奏技法是关键性的因素.比如山东派筝曲的特点是刚健深厚和明朗活泼的,而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演奏风格主要是因为其运用的演奏技法.左手多用滑奏,指法上所用大指、摇指时先劈后托等;再比如河南派的风格是酣畅而充满谐趣的,因为其在旋律上强调歌唱性,技法上又常用二、三度的上下滑音,最为独特的是该流派使用的游摇指法,与慢滑急颤等指法进行配合使用,从而演奏出悠长而生动的效果.

但是仅仅是做上面的研究是不够的,其还只是停留在音乐形态学的层面.要想对音乐美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应该将这种形态学的研究上升到美学的层面,而对此类现象的审美意义以及生成的原因作进一步的阐释等.

5.新时期的古筝音乐美学发展

5.1古筝音乐的传承发展方向

在新时期,为了将古筝曲进行传承与发展,我们不仅要对古老的古筝曲文化和知识进行整理学习,而且要对现有的关于古筝曲的知识进行创新与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的民俗音乐继续传承和发展.

(1)传统演奏技法的掌握

古筝作为一种古老的演奏乐器,对其进行传承的基础就是要掌握这种古老乐器的演奏技法,将其中的精华部分得以发展.而其中最为中的就是“韵”,我们要在掌握好韵的节奏的同时,将其它的技巧比如“吟和挑”等相互结合和配合,只有多种技法相互的融合贯通,才能真正的将古筝曲的柔美充分的演奏出来.通常“韵”是用来弥补声音的不足之处的,但同时期也是区分各个流派的一项关键因素.

(2)古筝演奏技法方面的创新

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古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属于一种古老的乐器,尤其在唐代最受欢迎.在古代“左吟右弹”是最为经典的演奏方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从未改变.但是这种演奏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古筝的发展.发展到现代古筝曲的演奏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从钢琴的演奏方式中演变出的双手弹奏的手法就为山东筝派的演奏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让音乐更加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另外随之出现的打击乐在现代音乐中也属于古筝艺术手法的一种创新,让古筝艺术的美学价值进一步提高,而且这种手法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3)作品创作上的多元化

在我国的古筝作品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传统”和“创作”,而且这两种作品没有相互融合贯通,具有独特性.传统乐曲中的演奏手法主要是以左手为主,技法包括“按和滑”等,通过精准的演奏手法将乐曲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而创作乐曲的主要演奏手法是通过双手弹奏进行演绎的.到了新时期的古筝艺术,可谓是继承了过去,有衍生出了新的技法.比如传统文化印记很深的传统乐曲,随着外流行音乐的流入,我们应该采取谦虚的态度,将其中好的音乐元素融入到传统乐曲中,从而形成新的创作作品,相信经过研究,我国的古筝音乐将会想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4)民间团体的大量涌现

民间团体顾名思义就是指一群具有相同志趣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而组成的一个组织.民间团体的样式有很多,不仅包括音乐方面的,还包括学术和社会等问题的探讨.民间团体经过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民间组织,其更多的属于我国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以及普及民众文化知识的民间课堂.新时期到来,民间涌现了大量的民间团体,他们对古筝音乐进行研究和交流,创设出了很多的有关古筝音乐的活动,推动了古筝事业的发展和前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5.2古筝音乐在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宣传力不够,进入新时期,在社会现象中随处可见许多的时尚和潮流的元素,它们有着很强大的宣传阵容,比如广告和海报等,这些东西都唾手可得.但是像古筝这样的一些传统文化却在慢慢的消失在大众的实现中,而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宣传力度不够.为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利用一些可以用的资源和手段对传统的古筝音乐进行宣传,让古筝曲重新的进入法中的实现,引起广大热爱古筝音乐人士的热情.第二是教育资源方面的问题,关于古筝教育事业的教育资源不足时造成古筝事业低迷的另一个原因.现实中古筝专业数量较少,加上政府不重视这一专业,所以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当前的一些古筝音乐培训机构中的设备与水平更是不到位,使得古筝音乐的教育岌岌可危.为此总价古筝音乐的教育资源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第三是古筝音乐教师的待遇不高,我国教师的待遇问题在教育法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区域经济和一些人文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师待遇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音乐教师的薪资更是低于应有的水平.为此要想保证我国的音乐事业取得更好的发展,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很重要.(2)原因分析

第一是对古筝音乐的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境界在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素质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在教育阶段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虽然一部分人的思想在进步,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对古筝音乐教育的内容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造成现有的音乐教育工作停滞的原因之一.第二是古筝教育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古筝教育工作中相关的经费和研究项目以及研究人员数量等都很难达到一定的标准,这是影响古筝教育工作停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三是活动资源不足.社会中虽然不乏古筝爱好者,但是它们也仅仅是组成一个小的活动团体,但是却没有可以经常活动的平台或者场地.比如在校大学生虽然对古筝音乐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学校的不重视或者教育资源的不够,很难批准下来活动场地或者是经费,所以就阻碍了古筝音乐的交流、传承与创新.

5.3促进古筝音乐艺术发展的相关政策

(1)宣传古筝艺术的必要性

要想让古筝重新进入大众的视线,对古筝音乐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宣传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画面的艺术效果,感悟到古筝的音乐美的重要途径还是听演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宣传古筝音乐的过程中要广泛的应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渠道,让古筝音乐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中.现实中其实是有我们可以借鉴的例子的,比如“女子十二乐坊”,她们就是在音乐中大量融入了其它的元素,然后利用媒体的效应,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展示出了自己的特色,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2)加强投入,提高工作者待遇

传承与发展古筝音乐不仅仅需要优秀的学生,而且需要大量优秀的教师.但是现实中古筝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导致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愿意参与到其中.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应该在现有的音乐教师中选拔出一些具有较高的古筝音乐素养的人才,并且提高他们的待遇,采用奖励机制的方式招揽更多的这方面的人才,为古筝音乐及美学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

(3)采取有效的支持方式

目前来看许多的学校和关系学习的部门对于古筝音乐的学习的重视程度都不高,而且采取的教学模式大多较为落后,并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古筝的兴趣或者热情.为此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古筝的热情.进过多次的验证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奖励机制,组织一些活动或者比赛,增加学生接触古筝音乐的机会,并且采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校举办表演活动,其实也属于学校的一种人文建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接触到了古筝,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的浓厚多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或者比赛能够积累一些经验和人脉,对于古筝音乐的发展和普及有着积极的作用.

6.总结

新时期的古筝音乐美学的研究中依然存在着问题,这种问题是仅仅将研究停留在了历史资料的梳理和音乐形态的描述上,并没有深入的将筝曲的美学与文化的成因揭露出来,这是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另外新时期的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创新层面,虽然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问题,但是相信经过各界的努力,古筝音乐会得到传承与创新.(作者单位: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