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现状

点赞:4429 浏览:110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5-000-04

摘 要运用文献法、调查法与访谈法,对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与讨论.“订单式”教育在高职体育院校开展处于起步阶段,开展院校、专业少,订单规模小.分析“订单式”教育中,学院、企业(社会)、学生三方的现状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为高职体育院校教育改革所借鉴.

关 键 词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现状分析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为的桥梁[1].“订单式”人才培养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解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并逐渐得到社会认可.目前我国已有13所大专层次的体育高职院校,由于高职程短暂,大部分体育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学训矛盾、运行机制、办学资金、师资生源、专业建设和实训实习等方面问题重重.如何解决体育高职办学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高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采用“订单”模式,是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引发出的一种特色办学模式,它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我国高职体育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近两年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福建体育职业学院等,努力尝试与实践,已有多个“订单”班学生成功就业,例如,“特步营销班”、“虎童足球班”等,为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目前,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培养发展还很不平衡,总体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匮乏、订单规模小(不足50人),存在着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有效性程度不够等问题,在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效益,把握培养方向,缩短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形成特色鲜明、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实践.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国内13所体育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我院中文期刊网对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状况、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等相关方面论文进行检索阅读;对高职体育院校相关的研讨会成果搜集整理;对教高[2000]2号、教高[2004]1号、教职[2004]12号、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等5部文件进行认真研读,为论文撰写理论支持.

2.调查法

通过对13个高职体育院校校园网主页查询、以及对部分体育院校进行书面调查有关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信息,为论文写作提供现实依据.

3.访谈法

通过对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福建体育职业学院等,少数成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院校主要负责人进行面访,收集成功经验与改革建议,为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谏言献策.

三、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

(一)高职体育院校自身状况

目前国内的13所大专层次的体育高等职业院校,多少办学时间较短,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只有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福建体育职业学院等少数院校有实质性的开展,例如,“特步营销班”(体育营销方向)、“虎童足球班”(体育教育方向);在理论探讨方面,形式同样紧迫,通过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检索关 键 词:订单式)在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上千篇期刊文章中,对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检索方式为机构:体育职业学院;关 键 词:订单),目前只是从2008年我国高职体育院校第一届论文报告会中搜集到几篇.实践与理论的缺乏,使得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同类院校其他专业.

1.对体育高职教育的认识

高职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是指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与其它高等教育有不同教育目的、功能和教育使命,与其它高等教育有着质的区别,在怎么写作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类高等教育[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普通教育是以人的个性发展为主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怎么写作社会需要,是一种相对某一学科、技术领域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以服从社会需要为主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满足个体的个性发展,是一种相对某一职业(岗位)领域的教育.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具有专业的职业导向性与课程的过程导向性.然而,体育职业一直是社会各类职业中的冷门,职业构成欠缺.“体育”,一方面作为制,被烙上竞技角色;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德智体发展的一个构成,则使之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属;然而其竞技的特性,往往导致体育行政部门、体育教学部门的唯成绩与唯金牌性,一直被视为政府行为[3].高职体育教育,之初,借鉴了太多体育本科教育的东西,使得高职院校自身在体育职业教育领域存在许多模糊与不解.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下,高职体育院校开始认识到走就业方向、就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怎么写作的道路,才符合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


2.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定位处于过渡阶段

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坚持“怎么写作地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但是实际调查中发现,基层教职员工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办学特色理念只存在于学院及相关领导层,而多数教职工对教学、训练、科研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竞技型”办学模式,是否应该有所偏重,有没有转型的必要和有效措施,认识不清.目前的“订单式”培养,学生就业面窄,在体育边缘地带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就业辐射能力较弱,相关职业适应能力,求职范围和转行能力“灵活性”欠缺.另外,优秀运动员生源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由于本科院校扩招,专科学历偏低,招生吸引力差,导致生源不足,质量偏低;学生运动员“学与训”矛盾难以解决;学生运动员再就业领域扩展落实难度大.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应坚持培养“体育专长+文化素质+现代技能”的体育专业人才,衡量合格毕业生的标准重点在于是否“技能实用”、“获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最根本的是“实现就业”;同时,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职业人.

3.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目前,国内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只是在个别系、个别专业零星开展,订单规模小,教育成本高;基本还没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许多院校未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书”达标率低;专业设置细化不够,出现专业目标“全面能力”培养与“专业细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力求培养能力全面的人才,另一方面,拓展开设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体育保健等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专业化、细化,与本科该专业的区别不大,不能突出高职特色.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要选择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优势凸显和体育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同时推行“双证书”制度,使毕业生“双证书”达80%以上.

4.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科学性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目的也是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应使职业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最终是学生、教师、企业三者均收益.传统的学科课程只适用于理论研究人员的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采用与企业的岗位专项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课程[4].高职体育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受人力、财力与专业实力的影响,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资源信息化程度较低,各个院校之间联系少,职业资格课程标准不一致.实现课程向项目的转化是一项巨大的教学改革,高职体育院校应选择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途径,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基本要求.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某个行业或职业进行工作分析,结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标准,将职业标准融人到课程标准中[5].增强各个院校之间的交流,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重视优质课程资源网络信息建设,提高利用率.

5.师资队伍结构缺乏合理性

高职体育院校多数前身为业余体校、中专体校、体工队等成人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和优秀教练员等资源,这为体育专项技术指导与教育提供了先天的优势.但是,在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经济等热门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师资很不足,教师大部分是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专业改行过来的,其知识结构、教学方法都不能突陈旧的框架,不具备社会体育的“专业性”,缺少相关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没有完成学科特长向社会体育专业特长的转变[6].高职体育专业“订单”教育强调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中,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未到或很少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战锤炼,虽然学科理论知识功底扎实,但实践操作技能较差.由于自身缺乏对社会的实践,从而增加了培养操作型人才的难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影响了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思维方式等,这无疑给“订单式”人才培养制造巨大的障碍.

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院校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6.校内实践基地不完善,校外实践基地不足

高职体育院校校内场馆资源较丰富,实验基地多带有实验与课程性质的,例如,健身健美实训基地、跆拳道散打俱乐部实训基地、体质监测室等,实训基地的“软环节”建设不足,“企业模拟”运作模式匮乏,实训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企业意识淡薄.校外实践基地多以体育教育机构为主的实习学校,而校企合作的职业技能训练、上岗操作的实训基地,多因校企合作低层、“订单班”教育成本高,显得华而不实.作为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要求实训基地应是为完成某项体育工作任务或生产某种体育产品的工作场景,而不是一门学科课程的理论验证性实验.现在大多数高职体育院校是从原中专学校等,成人教育机构脱胎出来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按学科课程的要求组建的,与专项能力培养的要求功能不配套,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与企业需求有相当差距.

(二)企业(社会)参与“订单”培养的状况

按照我国现行政策规定,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在地方与企业,这同样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企业性[7].地方和企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积极性,来源于职业教育能够为地方和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要办好,也需要依靠地方和企业的优势和条件.体育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怎么写作地方,怎么写作企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道路,与教育部发展高职教育文件精神一致.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校企合作程度不高,地方政府作用力有限.

1.企业方的热情与合作层面抵挡

目前,高职体育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多数地方企业对院校提出的合作培养人才不感兴趣或消极观望,校企合作流于理论说教和形式做作成分很大,具有实质意义的深度参与、渗透并不多见,造成高职体育院校的“订单”严重不足.

对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教育还存在认识障碍,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凸现,企业用工选择范围大,造成企业对合作办学存不必之心.企业的参与热情现状也是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质工作不多

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质性工作包括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基地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等.从几个成功就业的“订单”班培养过程来看,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质工作不多,一是参与职业课程的制定.院校围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以各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为平台,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二是参与“订单”班课堂教学.这一方面目前仅限于学院从聘请企业(单位)领导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员工,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在合作建设实践、实训基地方面,企业也只局限于为实习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而对学校捐赠的设备、器材等,非常有限;最后,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建设方面企业与学院之间尚未建立相关人事机制,院校在职教师到企业加强实践技能培训业非常少.这些也再次说明,目前高职体育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合作停留在表面层次.

3.政府倡导,作用有限

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宏观环境,需要政府和行业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制定社会培训标准及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就业准入制度,加强高职统筹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制定政策措施,引导高职院校主动怎么写作社会,鼓励企业参与院校办学,加强高职教育宣传,增强社会认可度.体育高职院校直属省市体育局,各省市体育局对体育高职院校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经费上都给很大保障.教育部门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台了一些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倡导性文件,理论界也极力对此种办学模式的提出大为赞赏,但至今为止尚未见国家出台具体的、过硬的措施来保障与推动.对企业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倡议,企业从其自身利益考虑,不积极参与“订单”教育也就不足为怪,而学校在实施“订单”中的步履艰难也在情理之中.

(三)学生积极性高,但意识薄弱

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协议,保障学生毕业到就业的零过渡,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发展前景与方向,使得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职业规划更加清晰,会大大增强学生课程学习、实践实训的积极性.高职体育院校“订单式”教育方式,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四、思考与建议

(一)坚持走特色办学理念

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与其他教育相比,创新的需要更迫切,创新的空间也更大.各个体育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都应当办出不同的特色.即使是相同的专业,也要针对当地的体育市场实际需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突出人才培养上的特色.

(二)重视领导作用,走“自上而下”的改革

高职体育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成功实现,与院系领导改进教育理念,并积极推进直接相关.教育改革走“自上而下”的道路,往往更易达成.加强高职体育院校领导班子建设,强化院校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建议今后体育院校评估中要引入相应的指标,如,院校联系多少提供生源的学校?拥有多少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开辟了多少就业渠道?使市场需求在院校发展中切实起到必要的导向作用.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掘机遇

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的特点,结合学校的优势,在专业结构提升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与学校现有条件的关系,使专业结构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的休闲、健身和体育怎么写作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各种休闲健身场所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但目前专业人员相对不足,尤其对科学健身咨询指导人员和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人员均有极大的社会需求[8].类似的市场人才需求机遇,均需要高职体育发挥能动性,积极到市场去发掘.

(四)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本位

体育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要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怎么写作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的发展[9].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订单”培养中,教学计划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对学校而言,受订单的约束,在培养人才时为了履行合约,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从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推进高职体育院校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工作,诸如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游泳教练员或救生员、裁判员、按摩师证等书,利用证书的先进性、权威性、通用性推动学院内部教育改革,提高高职体育的社会认可度,同时提高学生求职灵活性.

(五)人才培养过程网络、信息化

网络技术的完善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技术和手段空间,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教育必须尽快实现教育信息化.以校园网建设为依托,将高职体育“订单式”教育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模式与评价的动态系统,建立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远程教育等为主体功能的信息网络化平台,怎么写作于学校、学生和社会,为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支撑.

(六)企业真正参与“订单式”教育的共建工作

高职体育院校“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加深校企之间的了解、沟通与信任,企业真正参与到“订单”教育的师资与实践基地建设中去.企业工作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充实教师队伍,作为教师;学校与企业互动,建设一批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等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只有共建工作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使得校企之间合作伙伴关系,更为稳定、持久,达到共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0C0228

媛等.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12):141-142.

[8]吴明华,黄丽.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3):72-73.

[9]夏鹏.体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