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的内涵\缺失与建构

点赞:15787 浏览:699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对学校体育的内涵、缺失与建构进行分析.认为学校体育贯穿于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道德价值评判和理想,是学校体育活动中平衡各方利益的“杠杆”.学校体育应关爱学生的生命价值,确保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权利,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回归;学校体育应倡导公平、正义的环境;学校体育应确保参与者能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内涵;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51-04

学校体育是指“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体育课、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形式进行教育活动.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提高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发展体育能力,提高运动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还是国民体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学校体育则贯穿于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的发展取向.

1学校体育的内涵

是指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相应的道德原则.因此,学校体育主要是指在学校体育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相应的道德原则.其内涵有如下3点:

1)学校体育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道德价值评判和理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即是关于“善”的问题的研究”.也就是说,“”涉及到对事物进行“善”的评价,而这又决定着事物的发展的方向.因而,学校体育在实践过程中也涉及到是否向“善”的问题,这种“善”其实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道德价值评判和理想.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这种“善”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在中国古代,强调体育活动的非竞技性,推崇“礼”,但是当代学校体育则强调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竞技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组成部分深受重视.学校体育所关注的是学校体育活动发展的“应然”状态,而要达到“应然”状态,就离不开学校体育的“善”,而“善”的愿望则具体表现为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公众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道德价值评判和理想,这是引导学校体育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在现阶段表现为诸如人本精神,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和谐发展,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等.如果学校体育活动偏离了向“善”的原则,必将使得社会公众对其产生改革要求,迫使学校体育活动作出“调整”,促使学校体育活动回归社会公众所主张的道德价值评判和理由,保持学校体育的向“善”.

2)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活动中平衡各方利益的“杠杆”.

社会不同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由此也就决定了他们对学校体育活动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诸如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同学生之间、学校体育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之间、学校体育管理者与执行者之间.因此,在学校体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的利益追求者之间有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利益冲突.如果不对其施以适当的调整,学校体育活动的整体性活动秩序必受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在个人的满足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节方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就可以起“杠杆”的平衡作用.因而,从这层意义上说,学校体育即社会对学校体育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要求,是学校体育参与者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所提出的“应然”意义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具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评判体系.

3)学校体育通过各种人际关系及相应的道德原则把各项活动有机联系起来.

在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哪些行为得到赞扬,哪些行为遭到反对,哪些理论可以付诸实践,哪些理论不可以付诸实践,从本质上都是由学校体育――各种人际关系规范及相应的道德原则来决定的.这些人际关系规范及相应的道德原则既表现为外显的各类学校体育道德准则,诸如尊重师长、爱护学生、热爱生命、团结协作、和谐共处、遵守校规等;也表现为内化的品质和修养.这些已经内化的品质与修养表现为对生命价值、人生理想、世界观,个人如何看待自身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每个学生能够享受到适当的学校体育资源.在师生关系上,遵循和谐共处的原则,确保构建一种平等、、尊重、互动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学校体育活动在遵循这些学校体育原则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

2当前学校体育的缺失

1)学校体育课程“附庸化”与“娱乐化”.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只是注重抓智育,体育课时间经常被挤占.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把体育课看成是一种“累赘”,有名无实,对体育教学也不重视.有些学校在对国家政策、规定诸如对“大课间活动”、“相当于每周4学时”等的“理解”上做足了功夫,采取种种“对策”来应付要求及检查.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课成为了文化课的“附庸”,学校体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附庸”.教育部官员曾说:目前发现有的学校课表上写得很好,学生却没有上过体育课,尤其是很多初、高中都没有体育课,甚至班主任简单的“放羊”.有些家长对学校体育过于轻视或者存在偏见,只是注重孩子的文化科目,轻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忽视体育锻炼,反对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体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弱势群体”,学生接受学校体育的权利被剥夺了.

另一方面,有些学校体育的管理者与教师认为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性的原因就在于体育课程内容的难度与强度过高,因此强调学校体育对“乐趣”的追求.为了满足学生的乐趣,体育课程内容走向“游戏化”、“娱乐化”,却淡化原本学校体育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如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运动技术是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术做载体,那么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就是一句空话”.有些学校甚至在体育考试上降低难度,以减轻学生“负担”,基本上不存在学生体育课不及格的问题.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的权利无形中被剥夺了.

学校体育的内涵\缺失与建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体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学校体育目标“功利化”.

在当前的学校体育实践中,有些学校把学校体育当成了一种“获利的工具”.他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训练、比赛,从表面上看是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但是实际上所看重的是通过学校体育能够获得各种锦标.甚至为了获得种种锦标、荣誉而不惜违背体育的公平、正义,出现诸如操纵比赛,偏袒本校运动员等现象.如媒体的重庆大坪女子足球队事件,2009年4月重庆大坪中学女足在第21届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一路过关斩将,勇夺冠军.但是后来调查发现,队员中仅有大坪中学两、三名学生,有15名队员非本校学生.有些学校把体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出一批能够拿名次、争积分、获奖牌的体育“尖子”上,忽视了其他多大多数学生公平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权利.

家长和学生注重通过学校体育活动获得名次、证书,为将来的各类升学考试做准备.另外一些家长和学生平时不太重视学校体育活动,一旦他们发现文化课成绩不好,就会试图通过学校体育为自己(孩子)找到一条通过升学考试的捷径.如最近出现的“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某地中学生参赛舞弊”事件.一些学生希望通过获得一张“有用”的“成绩证明”,原因是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成绩(男子2h34min)可以免试上大学,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成绩(男子3h10min)在高考中可以加分,代跑者通常也是一些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这在业内是挺普遍的事情”.这种现象冲击了学校体育的底线,“部分中学生为了获取高考加分,在马拉松比赛中故意查重,严重损害了学校体育的纯洁,腐蚀了学生运动员的心灵,也对中国体育的未来造成伤害”.

3)学生“上帝化”与体育教师“边缘化”.

一是师生关系的扭曲.众所周知,教师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有些学校却奉行“学生为上帝”的师生关系,学校体育活动一切为了顺从、迁就学生的愿望,为了博得学生的欢心,降低了体育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原本教师正当的教学行为,或是变成了“恳求”学生,或是变成了“哀求”学生,有的时候甚至教师稍一严格督促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就会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上告家长、校方,对教师进行“投诉”,在一些学校里形成了教师对学生不敢管、管不了甚至出现教师盲目无原则地“迎合”学生的现象.

二是体育教师处于“边缘化”.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教师都是满编甚至超编,但是学校对引进体育教师却是非常的“吝啬”,体育教师往往缺编.有些学校则热衷于为主科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却忽视了对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除此之外,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职务晋升、待遇、后勤支持也都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造成体育教师队伍中的人才流失,也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3 学校体育的建构

1)学校体育应关爱学生的生命价值,确保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权利.

“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观强调从关爱生命的角度,以“对人的生存健康关怀、优化人的生活方式、对人性的弘扬与追求”为价值取向,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幸福论》中提出健康的方式是“每天至少要有两个小时在新鲜空气中做轻松活动”.中国传统的体育观“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但更看重通过有形的身体活动来促成无形的精神升华,实现理想的人格塑造”,都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注重人格的倾向.如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修养身心,培养良好的礼仪规范等.最近,国家提出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就体现出了学校体育重视“以人为本”价值观.

因此,我们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的发展氛围,宣传学校体育关爱生命,培养人、发展人的价值观,感染、影响社会公众对学校体育的价值评判,从而树立人们正确的学校体育观.比如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大力宣传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观,引导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弘扬积极健康的学校体育行为.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的引导,通过立法确保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应当适度介入学校体育活动,确保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如我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教育法》规定“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等就是很好的实践.

2)学校体育应建立公平、正义的环境.

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游戏规则,通过体育活动的公平竞争来培养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积极进取的公平意识和竞争意识,是现代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学校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体育活动特征,所强调的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等现代体育精神是相通的,而奥林匹克精神、现代体育精神也强调公平与正义的观.学校体育活动通过身体训练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达到培养学生身体、心理和道德素质的目标,其基本前提就是公平、正义.

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活动学会在公平、正义的竞争中进行合作,在合作中进行公平的竞争,学会团队协作.学校体育公平、正义的观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自觉地接受各种规则的约束.另一方面,学校体育活动是复杂的系统,牵涉到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等具体的操作环节.在操作中,确保学生公平的享受学校体育资源,给予学生公平、正义的评价,不因学生的性别、出身、地域、经济、社会地位等差别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手段对学校体育活动进行引导,通过制定法律、条例进行管理,对学校体育活动进行严格的规范,对学校体育活动中出现的违背公平、正义的缺失现象进行坚决制止,以确保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其次,利用各种手段对学校体育活动进行协调.诚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人在任何时候要被看成目的,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并不能把学校体育当成是一种工具:或是“盈利”的工具、或是“投机”的工具.政府应当利用立法、宣传、督导、制度建设等多种手段对学校体育活动进行协调,努力淡化学校体育的“工具化”倾向,如在教学评价上淡化“量化”评价,对教师、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变学校体育竞赛注重竞赛成绩的评价体系,淡化锦标主义等,从而引导学校体育活动回归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3)学校体育应确保参与者能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在一定的时间、地域内把各种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集中在一起,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问题.因此,学校体育活动需要相互了解、相互体谅,强调友谊和团结,强调不同群体的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化矛盾、冲突为理解、融合,不同群体之间才会跳出自身的利益诉求,去理解其他群体的利益诉求,学会尊重其他群体的利益圈子,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自身与他人,汲取他人的优点,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正确引导人们认识学校体育“和谐共处”的观.长久以来,我们忽视了挖掘学校体育的教育资源,过分看重动作、技能、知识及技战术的传授.其实在我国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许多进行教育的优良传统,如武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抱拳问候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因而针对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学校体育教育,诸如每节课执行上、下课师生问好的教学常规、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师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协作.另一方面,针对学校体育教师“边缘化”倾向,学校管理部门也应加强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相互体谅,协调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

如前文所述,学校体育贯穿于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道德价值评判理想.因此,学校体育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本文指出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缺失,并提出建构学校体育的要素与手段,旨在指出当前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反思在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考量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正确协调个人、国家与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利益诉求,引导学校体育能够更为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