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特色化

点赞:5131 浏览:155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对当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问题与特色化发展进行了分析后认为,专业同质化表现于体育院(校)系本科专业设置的趋同,专业培养目标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课程设置雷同.建议各体育院(校)系要认识自我,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深入分析专业人才规格,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规范学科、课程名称,避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千人一面”的弊端.

关 键 词:高校体育,本科专业,专业特色,专业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G80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0-0054-06

Developmentofeducationhomogenizationandfeaturizationofthe

physicaleducationmajorofhigherlearninginChina

YANGXiao-yong1,2,WANGJian1

(1.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HinganalyzedtheeducationhomogenizationissuesandeducationfeaturizationdevelopmentofthephysicaleducationmajorofhigherlearninginChinatoday,theauthorsconcludedthatmajorhomogenizationshowsinthegraduallyidenticalregularmajorsetupof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s/colleges/universities,undiversifiedmajorcultivationobjectives,everincreasinglyupliftedhierarchy,ambiguoustypes,andsimilarcurriculumsetup.Theauthorssuggestedthat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s/colleges/universitiescorrectlyunderstandtheirowncapacities,rationallyplanmajorsetup,highligajorfeatures,profoundlyanalyzeprofessionalspecifications,specifymajorcultivationobjectives,optimizecurriculumstructure,integratecurriculumcontents,standardizedisciplineandcoursenames,andoidthe“allthesamelook”misstatemadeinthecultivationofphysicaleducationprofessionals.

Keywords:collegephysicaleducation,regularmajor,majorfeature,professionalhomogenization

随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导思想的逐步贯彻与落实和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体育人才更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十几年来,按照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整、共建、合并、合作”八字方针,高校合并几乎遍及全国.我国体育本科院(校)系、专业点没有随着高校的合并而减少,反而在逐年增加.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点有241个[1],2004年我国共有252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开设体育相关专业,占同年我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专业点总数684(2004年统计)的36.8%[2],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点有636个,开设体育相关专业的本科体育院(校)系301个,占我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总数(740个)的40.7%.我国体育院(校)系除了开设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5个专业、4个专业方向外还开设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学方向)、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等14个《专业目录》外的专业(方向).体育院(校)系与体育专业点的增多和一些新兴专业(方向)的创办,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也体现了社会对“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但无论是体育院(校)系本科专业设置(专业点),还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同质化现象都比较严重,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同质化问题阻碍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本文就体育专业同质化问题与特色化发展进行探讨,为我国体育专业教育的改革,提高各个专业的特色,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我国高等体育本科专业的同质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出现了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办学层次诸多趋同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同质化”现象[3].专业同质化的直接结果是人才培养上“千人一面”,最终将导致结构性失业.另外,专业同质化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使高等院(校)系面临生存危机.同质化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将影响到社会安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落实.

1.1体育院(校)系本科专业设置趋同

专业点是高等学校所设专业的计量单位.高等学校按规定设置一种专业即称该校设有该专业的一个专业点[4].我国设有体育本科专业点的普通高等学校有单科性体育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根据教育部所属的中国教育科研和计算机网,对我国体育院(校)系本科专业点的统计:目前我国共有体育本科专业点636个,单科性体育院校的专业点有146个(占专业点总数的23%)、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点有200个(占总数的31%)、综合院校的专业点有290个(占总数的46%),开设体育相关专业的本科体育院校有301所,其中单科性体育院校14所、师范类院校中的体育院(校)系是94所、综合院校中的体育院(校)系是193所.

调查可知,体育教育专业共有243个专业点(占总数的38%)、运动训练专业点有69个(占总数的11%)、社会体育专业有159个(占总数的25%)、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点28个(占总数的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点36个(占总数的6%)、4个专业方向(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方向、心理学专业应用心理学方向)的专业点有35个(约占总数的6%)、目录外新专业(方向)的专业点有66个(占总数的10%).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校)系设置最多的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分别占这两类体育本科专业点总数(490个)的47%和30%,而《专业目录》内4个专业方向则只有7个专业点、《专业目录》外新专业(方向)也只有18个专业点.这一统计结果与张勤[1]研究的结果相比可知,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体育本科专业点净增395个.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点由2001年的138个增至243个、社会体育专业点由2001年的31个增至159个、《专业目录》外新专业(方向)专业点由零增至目前的66个.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本科专业设置呈现趋同现象.单科性体育院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专业覆盖面广,5个专业4个专业方向专业点分布较为均匀,而且还开设了一些新兴专业,但毕竟其各类专业点总数仅占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点数的23%.而占我国体育本科专业点总数77%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单一,这些高校更倾向于设置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而其它专业则很少.

美国体育教育专业在20世纪70年代就作为限制性专业,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学对体育教师需求的减少,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继续培养体育师资外,日本高等体育教育机构注重社会需要,增设新专业来拓展专业培养范围[5].

21世纪我国对体育师资的需求会日趋平缓,城市学校和大学已成饱和态势,农村、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尚处于“缺编”或“待补”状态[6].杨桦归纳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种类主要有4类:一是竞技体育人才,如运动员、教练员、高级裁判员、随队医生、体育外事人员等,二是社会体育人才,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医疗保健人员、体质测量评价人员、体育娱乐旅游人员等,三是体育教师、卫生健康教育人员等,四是其他体育人才,如体育产业经营人员、体育新闻人员、体育记者及体育管理人员等[7].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体育院(校)系大肆兴办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这些专业人才的过剩.

1.2专业培养目标的同质化

专业培养目标“同质化”是指体育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专业界限模糊、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不高,不同体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皆为缺失自身专业特色的通用型人才.

1)规格单一.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基本任务在于培养各种类型,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即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层次.体育院(校)系在现有的专业设置上,由于缺乏对专业人才规格深入、具体的分析,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上趋向同一.尽管各体育专业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如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体育师资、运动训练专业主要培养教练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者、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群众体育的人才.但各院(校)系在制定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可供参考的就是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国家教育部门每5年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各院(校)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各自的专业培养方案.而体育院(校)系在制定体育类的其它4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时没有国家指导性文件可供参考,大多数院校在制定这些专业的培养方案时是参考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依据同类院校的相同专业培养方案和本校的具体情况最后确定的.这必然会使体育教育专业外的其它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向体育教育专业方面倾斜.另一方面,这虽然给体育院(校)系在专业设置方面很大的自主权,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多环节的操作程序中逐渐衰竭,一些院(校)系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就奉行拿来主义,参照或照搬体育教育专业或其它院校的培养方案.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参照或模仿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和综合性体育院校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时参照或模仿单科性体育院校,新建体育院(校)系模仿或照搬历史较长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这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创造了条件,使得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这4个专业的专业属性不强,毫无特色,学生毕业时只好共同竞争“教师”岗位.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8]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

2)层次趋高.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定位于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一些高校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口号,但对于高水平大学的理解并不是建立在强调办学特色之上,而是一味提高办学层次.高校办学层次的趋高化,使得高校原本应有的办学特色不断弱化[9].目前新升级和新批准在建或正在准备申办的院校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继续扩大原本就不太合理的布局,二是根本不符合办学条件和标准,三是办学的目的和任务及怎么写作对象不够明确,单纯追求入学率,人才资源浪费及失衡的现象继续存在,四是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仍然是主要专业[10].专科院校热心“专升本”,普通本科院校力拼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使得我国高等体育教育过快地走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许多体育院(校)系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深入研究自身的怎么写作对象、层次定位,也没有认真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更没有认真总结自身在办学上的优势和劣势,盲目拟定人才培养目标,结果造成不同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同小异.

3)类型模糊.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型的体育院校培养同一类型的体育人才.人们按照社会对人才规模需求的差异性把高等体育院校分为3种类型:即教学科研型大学、本科教学为主的大学及专科层次的学校[11].自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建立以来,体育一直被划归于教育学门类,高等体育院校始终属于师范性质,专业设置一直以体育教育为主导方向,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师资为主要目标.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今天,高等体育教育同样要走多样化的道路,社会各行各业也需要各类体育人才.著名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就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作为不同层次的高校,必须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所处的层次上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的以他校的水平为标准[12].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体育院校办学面临着诸如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学科与术科教育、共性与个性教育、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等诸多关系协调的困惑,在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上陷入了比较混乱的局面.1999年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一些体育院(校)系在扩招过程中忙于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主要精力不能放在提高本科生质量上,两种现象的合流,加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的倾向.无论是理论型研究人才还是应用型实用人才,培养路径十分相似,这就决定了高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类型无法区分.

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特色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院校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3课程设置的雷同

课程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高校专业及与专业密切联系的课程是达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3].人才培养通过教育来实现,而专业间的差别就体现于支撑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高等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雷同越来越难以适应各个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致使专业特色不突出,各专业所培养的体育人才,知识结构相似,难以满足社会对多种体育人才的需求.吴忠义等[14]对我国36所高校体育院(校)系的调查显示: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4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相同的课程占62.3%(必修课程中相同课程占78.6%,选修课程中相同课程占46%).如此大面积的重叠课程,尽管专业名称不同,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方面几乎相同,进而模糊了专业的特色和界限,混淆了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造成了体育专业人才类型上的交叉重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无法胜任教练员的工作,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处理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繁复工作中常力不从心.正如任海[15]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目前课程结构的不适应所做的总结:“不能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多种体育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体育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不能适应与国际体育高等教育接轨的需要.”

各专业设置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1)课程内容陈旧、专业前瞻性课程少.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赫佛林曾对美国110所4年制学院的课程作了调查,发现这些学校每年要淘汰5%的旧课程,增加约9%的新课程[16].由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课程更新较慢,课程体系的弹性也小,课程的种类不多,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有限,从而弱化了学生的社会职业适应能力.

2)课程门类零散、单一.能体现各专业特色的课程较少.由于高等体育院校自建立以来,始终属于师范性质,其它专业在课程设置时难以脱离体育教育专业的模式,都借鉴了体育师资的培养模式,课程门类单一、零散.

3)各门课程过于强调独立性和完整性,导致相近课程简单重复.当前我们对“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通才”之“通”更主要讲基础理论之“通”、一般能力之“通”和一般方法之“通”[17].在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今天,一个人很难在许多专业上都面面俱到的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通才”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及的方面,他能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的工作,而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不能及的方面,他可以依靠自己的基础理论、一般能力和方法,迅速的吸收与掌握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胜任工作.由于我们对“厚基础、宽口径”的误解,所开设的课程过于强调了独立性和完整性、学科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存在着将各门课程平铺直叙地罗列到教学计划中,造成课程的堆积和臃肿,尤其是相近的课程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如“学生身体与形态的年龄特征与体育”、“学生身体主要器官系统机能发育的年龄特征与体育”、“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训练原则”、“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等,分别在“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等多门课程中都有出现.

4)各院系在所开设专业课程的命名上存在差异,缺乏一致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就有8个不同的名称.又如学校体育学与学校体育、体育保健学与体育保健、比较体育学与比较体育等[18].由于各院系在学科名称、课程名称的命名欠缺规范,在课程设置时容易重复设置一些课程,使得各专业的课程雷同性增大.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没有经过专业对学科知识的过滤和筛选,就直接由学科向课程的过渡现象.将学科作为选课的标准,只有“学科”才能列入课表,这加剧了学科与课程的混淆状态,也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一些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急需的教学内容由于不是“学科”而被排斥在课表之外或虽进入课表而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导致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特有的“学科泛化”现象,对课程的更新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一些新兴的课程由于得不到重视发展缓慢,而一些已过时的课程由于有“学科”的头衔而难以被淘汰或更新[19].

2追求特色是我国高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1认识自我,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各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调整学科、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强化、突出优势,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在于学科专业的特色,只有学科专业特色,才可能有人才培养特色,只有特色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20].每所体育院校都要冷静处理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独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并据此制定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招生就业等一系列政策.体育院(校)系间通过公平竞争,促使体育院校能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如有的以培养高水平的体育教师为特点,有的体育院校以运动训练为特征,有的以基础理论为研究特色,有的以体育经营、体育科技产品开发为优势等[21].

单科性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行业性较强的专门院校,应充分体现其行业特色,发挥办学优势,加大力度直接怎么写作于体育行业.不仅要培养直接怎么写作于公民健身的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和能够直接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专业人才,而且要使这两类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进入体育主战场为体育怎么写作、为社会做贡献.

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交叉性的学科,而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都属于综合性院校.这些院校与单科性院校相比具有多种优势,如学科交融、较显著的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专业实习机会[22].这为体育科学的发展和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单科性体育院校相比,师范院校的学科门类更为齐全,为体育院系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体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可借助于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借用、移植其它学科的思维方式,思路开阔,能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观察、分析、解释体育现象,文理交融,跨学科思维,突破狭隘的专业领域,获得创意和灵感,在思维方式推陈出新,用多学科知识所形成的网络思维去看待、思考和解决体育学科问题,可以拓宽思路,挖掘潜能,有利于体育新学科的创建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如聊城大学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的创办就是以体育运动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专业,这样体育工程可以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无论是单科性体育院校还是师范类、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校)系在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和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都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原则.

二是坚持质量原则.三是办学效益原则.

2.2深入分析专业人才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又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对于整个教育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实践活动便会带来很大随意性、教育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教育社会效益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培养目标也要相应的更新.而我国体育院(校)系对于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实践探索.就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至少应考虑3个方面因素:一是国家对其基本规格的要求,二是此类层次人才目前的基本状况以及未来社会对其可能的要求,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培养这类人才所提供的学科基础[23].确定专业人才规格的很多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要,而合理的专业人才规格取决于对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24].

2.3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

不同的人才规格要求不同的课程设置,以达到不同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课程结构是直接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更新课程内容也是21世纪课程建设的重点.

各体育院(校)系应立院系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紧密结合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设置不同的特色课程.为了避免课程设置的雷同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1)加速更新课程,开设专业前瞻性课程,提高选修课的比重,优化课程设置.(2)增加课程的种类,不要仅限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门类,多开设一些体现专业特色、多样化跨学科的课程.各院系根据本校的实际,结合校内的一些优势学科专业及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各民族、各地的体育项目多开设一些跨学科、有特色的专业课程.(3)深刻领悟“厚基础、宽口径”的涵义,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改变课程内容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功效.不同课程之间应相互渗透、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使引进的新内容尽量与经典内容相互渗透,互相融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减,减少相关课程诸多重叠现象,对于各专业的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与协调,压缩教材篇幅,才能为引进新课程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4)规范学科、课程名称,体现专业课程特性.我们要规范学科、专业课程的名称,避免出现课程名称较为随意命名、混乱的现象,用比较科学、精确的名称来体现课程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