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培养现状

点赞:23158 浏览:1057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对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年限、专业结构设置、课程设置、考核与评价标等6个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目标应更加明确、学科体系应更加健全、评价方法应更加科学化的建议.

关 键 词: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142-03

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在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和改革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所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譬如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如何加强德育工作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问题,还有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知识的结构问题,另外像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究竟是以掌握知识为主还是以掌握研究技能为主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应引起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关心和重视.

本研究抽样调查我国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及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培养研究生的体育院系以及单科体育研究生处(院).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人才培养现状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个人发展目标

在关系个人发展目标所调查的9项指标中,从研究生导师的问卷调查统计中发现,导师认为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个人发展目标重要性排序是: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技能,前3项指标占总数的81.8%.而研究生对于个人的发展目标,按重要程度排列依次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能力、交往能力、运动技能、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前3项指标占到总数的93.1%.从这两个频数分布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个人的发展目标情况与导师的期望目标存在着差别,而这种差别的存在正是由培养目标的不同价值观所造成的.导师主要注重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自身则更注重实际的效果,希望学习能够给他们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所以把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看的很重.因为这两个因素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师生间达成了共识,可见,在硕士研究生教育期间应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社会需求目标

与个人的需求目标不同,研究生与导师在关于对社会需求目标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社会需求目标的理解导师更倾向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同对个人目标的理解大体相同,主要集中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3个方面,这3个方面的认同性达到了72.9%,尤其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33.3%).而硕士研究生对于社会的需求则趋向迷惑的状况,除去对交往能力与心理素质的选择较少(两者占到9.8%),对于其它方面的能力的选择处于分散的状态,都在15%上下.这种情况说明硕士研究生本人对于社会到底需要研究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认为一切都要具备,而一切又不是太明晰.但其中教学能力却得到了25%学生的认可.这说明学生还是没有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的学习完全分开,还是受到本科阶段教学思想的影响,把对于教学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而不是去积极发展自己的创新与科研能力,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科研型人才.

1.2 培养方式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包括政府培养、委托培养、联合培养、自费培养4种形式.根据回收的问卷对各个学校的培养方式进行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对于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状况,以政府培养与自费培养为主体(96.7%),以委托培养和联合培养为辅助(3-3%).政府培养体现出我国对于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视;自费培养则为许多愿意继续进行学习深造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委托培养为个别单位或体育院(系)提升自身的师资力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联合培养丰富了多样化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联合单位的人力与硬件资源,也有利于体育院(系)与联合培养单位的进一步合作.


1.3 培养年限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对于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的规定是3年,其中上海体育学院的学习年限具有可调整性,在2~3年.导师认为合理的学习年限应该为3年,持这种态度的人占了54.8%,选择两年的只占到12.9%,说明导师并不是太赞成这种短时间的培养方式.选择两年半的人数达到32.2%,持这种观点的导师多认为3年的学习年限有些长,折中选择2年半,然而这种培养年限可能会在学生就业方面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可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只有39.1%的学生选择3年的学习时间,更多的学生选择2年或2年半的学习时间,占到调查总数的60.9%,这说明研究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年限并不十分满意,认为当前的学习时间太长,希望能够缩短.

目前,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3年的学习阶段,通常前一年半是课程学习,后一年半是论文撰写.有很多学校对学生每学期课程选择没有限制,造成很多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就把需要的学分修满,纯粹为了修满学分,对知识不求甚解,然后用两年的时间去完成一篇质量不高的毕业论文(个别学生除外).结果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完成论文仅仅是为了应付毕业,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从国外资料看大部分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1~2年,国内很多文理科专业硕士学位学习年限也为2―2.5年.因此,为了较快培养出人才,避免无谓的浪费,同时为了提高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有弹性的调整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应是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专业结构

专业是人们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一种设计.显然,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结构也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了第十五次会议会上重新修订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划为一级学科,并对下属的二级学科重新归为4类: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专业).我国现在很多高校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不都涵盖上述4专业,在所调查的20所高校体育院系或单科体育学院中,仅有6所具有全部的4个专业,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0%.其余的14所均不同程度的缺少一些专业.这说明大部分的高校还不具备完善的综合实力,说明高校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优化,这样可以促进学科资源的合理配置,催生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构建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创新的平台,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科技开发实力.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培养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学科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5 课程设置(1)课程设置的类型

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1999年11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的精神,首先考虑本学科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结构的需要,着眼于21世纪经济、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等6项.各种课程类型都是以整合到一起的方式出现,比如专业课与学术活动相结合,或者是专业课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更为全面地接受学科知识,同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锻炼的目的.

(2)课程设置比例

目前我国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情况随意性较强,必修课与选修课也没有固定的比例可供学校参考.在所调查的单位中必修课多于选修课占34%,必修课少于选修课占29%,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致占37%.各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等外在条件的影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开设课程,导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知识结构,甚至表现出知识的片面性.

导师对于当前课程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有62.6%的导师认为当前的课程比例合理或比较合理,没有不满意的情况.与此相反,研究生对于当前课程比例不是非常的满意,有接近一半的学生(48.8%)反映当前的状况一般,甚至还有14.6%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分配比例不合理.总的来说,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学习的依据,规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制约研究生发展的方向,对研究生能力的发展有定向的作用.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是知识的智力价值所在.只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其智力价值,有效转化为能力.所以,课程的设置及比例必须合理、科学,不能由学校脱离学生的需求而主观制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只有课程比例的合理,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6 考核与评价标准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知识质量观”、“学术标准化”根深蒂固,有些大学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观念和工作上还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即重数量、轻质量,重学位授权点和单位的发展、轻巩固提高已有学位授权点、学科点建设,重创收、轻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由此产生的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呼声较高;另一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监督机制、评估体系也不够科学,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其权威性.

在对我国部分高校体育学科硕士生导师调查的回收问卷分析发现,硕士生导师对学生评价关注内容依次是:创新能力、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效果3项(分别占55.9%、31.2%、12.9%).

而学生希望导师关注的内容是努力程度、创新能力、学习效果(分别占62.2%、21.9%、15.9%),导师最为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最希望导师关注自己的努力程度,其次才是创新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导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与学生对自己能力客观评价存在矛盾.研究生的培养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生在关注自己努力程度的同时,更应当积极加强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 建议

2.1 教学目标应更加明确

从调查分析中看出,在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定位上与社会需求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在导师关于研究生的个人发展目标的定位调查上也可以看出,导师和研究生也存在着不一致.教学目标的改革包括:教学目标应根据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要求,对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目标从德、智、体等提出较为具体的要求,既要体现研究生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高层次性以及专业性较强等特点,更要注意所培养的人才对今后介入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较大适应性.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社会实践;坚持全面发展,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

2.2 学科体系应更加健全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局部的不合理必将波及整体的功能.我们只有以整体效益去考虑发展,才能求得整体的最佳功能和效用.调整学科结构和体系,拓宽专业面以专业课为主,向多样化发展.

2.3 评价方法应更加科学化

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从社会的需要出发,逐步制定、完善培养计划,实施目标管理,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奖学金等级制度,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的科研创造.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可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实行阶段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导师组和领导组定期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制、操作性强的评价考核标准,把考核情况同奖学金的发放、研究生的评聘录用紧密结合起来.

[编辑 邓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