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的历程与前景

点赞:27840 浏览:1300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医心理学是以经典的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1985年以“全国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为核心的10件大事,宣告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至今已召开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11届.21年来中医心理学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目前发展形成了5个新的特色,并在中医心理学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肝郁”、“恐伤肾”等中医心理学个别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

【关 键 词】中医心理学;新兴学科;发展历程;前景

1中医心理学的新概念

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ofTCM)是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以提高疗效、养心长寿为目的,研究七情病因、心理病机、四诊辨证、因人制宜、“意疗”咨询、各科心理、“四气调神”、“神去机息”等方面属于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的属性;若研究东方背景、中医人事、“大医精诚”、阴阳思维、辨证领悟、诊治“心法”、“八正神明”等方面则属于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的属性.21年来中医心理学立足于东方文化思想背景,积极吸取现代科学,尤其是心理学(Psychology)、精神病学(Psychiatry)、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Medicine)的营养,创造性地发展为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医心理学”.它属于中医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较大创造性中医学的分支学科和特殊性较强的心理学的分支学科[1].

中医心理学为上世纪后期在中医学与心理学交叉发展中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已走过21年的风雨历程.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脑科学研究、人类基因组学等科学研究的大背景中,中医心理学不仅显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科学意识,更突出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如“形与神俱”)和辨证论治(如“五态人”)两大基本特点.21年来国内外中医、西医、心理学界的同仁一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探索工作,故中医心理学能像“野火”一样在中华大地上蔓延,而影响到港台、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尽管在“路漫漫其修远兮”中曲折发展,但21年来中医心理学在学术研讨、学会建立、论文发表、著作出版、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临床应用等方面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并走向科学前沿.

2中医心理学的发生发展与成就

1985年在成都召开了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医心理学从中医学中“分娩”出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事之始,始于微;事之成,功于众”.21年来,中医心理学事业在坎坷曲折中不断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董建华、马朋人,福建中医医院的王升龙、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苏复等老院士、老教授、老先生虽已作古,一批又一批中医心理学的开拓者也由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但令中医心理学事业的开拓者们欣慰的是: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没有被种种困难阻挡住,而是不断被发扬光大.目前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领导已经开始重视中医心理学这门学科;中医心理学的论文、专著大量增加,并向纵横方向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雨后春笋般地开设心理学专业,相关中医心理学科研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机构的资助.

自1985年中医心理学诞生至现在已经取得10项重要成果:由成都中药大学王米渠教授主编出版、方药中作序的《中医心理学》(1985)是中医心理学第一本专著;由卫生部批准并支持(85医科教技518号)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薛崇成教授的“五态性格测量”为我国原创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量表;由四川心理学会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心理学演讲班”;福州中医医院王升龙的《中医心理学史概论》(福建中医学会印)、成都中医学院王米渠《中医心理学纲领》(四川省心理学会印刷研讲班讲义)、福州中医学院叶锦先《中医心理学讲座》(福建省干部疗养院等印刷)等一批学术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发掘整理中医古典医籍中的中医心理学学术精华,系统研究中医医经、医籍、医案中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并已取得的初步成果有:王效道、黄成惠、杜文东、何文兵《<内经>心理思想研究》(南京中医学院,1985年),王米渠《<灵枢>心理学思想集注》,王米渠、曹勤《中医心理学有关论文索引》;1985年,成都中医学院研究生班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了“中医心理学”选修课程,王米渠主讲;在全国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后,14所中医院校及研究机构组织编写了《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心理学》,王米渠、王克勤、朱文峰、张六通任主编;1985年12月福建中医学院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个建立了“中医心理学研究室”,并在《福建中医杂志》开辟了“中医心理学”专栏;创办“中医心理学”学术刊物――《中医心理学论丛》设有学科概论、理论基础、七情学说、心理诊断、中医心疗、养心调神等专栏;1985年12月1~4日在成都中医学院召开“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的182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宣告了“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以上表明:“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从组织系统、理论研究、著作论文、教学教材、调查科研、文献整理等多个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它已经从极个别、零星自发的研究[2,3]走向系统研究;从地区性的自发活动(1984年成都、福建、南京等地)走向全国范围内的有组织的发展.以“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讨论会”为显著标志,中医心理学在中华大地上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

从1985年“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研讨会”开始,至今已在哈尔滨、济南、天津、成都、上海、北京等地召开了十一届全国或国际中医心理学研讨会.全国中医心理学研讨会每次都编辑一集《中医心理学论丛》,由新加坡医药卫生出版社公开出版.特别是2006年6月于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收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泰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近300篇.编辑出版了大会《论文集》――《国际中医心理学论丛》.这是在过去《中医心理学论丛》付梓以来收录论文数量最大的一本论文集,其论文质量亦有明显提高,是对中医心理学21年风雨历程的一次大总结.

中医心理学的历程与前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心理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中医心理学事业的发展与新趋势

中医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刚崛起的新兴学科,但中医心理思想却源远流长,这在东汉《》中可见一斑.据统计,《内经》中从篇名命题到主要内容讨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有关问题的达32篇,占全书162篇的19.8%.在内容中涉及到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达159篇,占162篇的79.6%,可见《内经》心理学思想的丰富程度.《》及大量中医古典医籍中丰富的中医心理学学术思想及当代心理学发展新形势,引起了各地乃至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医心理学研究的关注,一些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相继成立.早在1984年秋南京召开的“中医多学科学术研讨会”上,成都、南京、湖南、山东等的中医学院共8个单位就发起了“中医心理学研究会筹备组”,1985年“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得到进一步倡议.之后福建省中医心理学学会(1986年)、黑龙江中医心理学学会(1987年)、广东中医心理学组(1988年)、广西中医心理学学会(1988年)相继成立.此举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学院的董建华院士、马朋人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关注.



1992年“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批准“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级分会,同年在大同市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并同时召开学会成立大会.学术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中医局为了突出中医特点,考虑到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于2000年1月组织召开了“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建设论证会”,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心理学研究室薛崇成教授、杨秋莉副研究员,组织了心理学专家(王效道、李心天、张厚灿等)和中医学家(王永炎院士等)及中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学者(王克勤、杜文东、汪卫东等)进行讨论.会上充分论证了发展中医心理学新兴学科于我国中医学、心理学,以至中国科学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了《中医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草案(2001-2005)》.2004年初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汪卫东教授向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教授递交了有关建立“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建议书,并于2005年5月10日再次向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秘书处李振吉副主席兼秘书长呈交了建立“中医心理学”二级学会的申请.2006年4月18日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复.2006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及世界上十几个国家的专家代表参加,选举产生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此次大会将中医心理学事业推向一个新的.目前,中医心理学学科建设及学术思想研究发展主要具有五种形式:

3.1学校教育自2001年以来,全国中医药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学系及心理学专业.目前共有11所中医院校已开设应用心理学、临床医学心理等专业,已超过整个中医药院校数目的1/3,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

3.2开设网站目前已开设两个中医心理学专题网站.一个为北京的“.省略中医心理学在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所医学心理学研究室承办],一个为上海的“.省略中国中医心理学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中医心理学会主办).另外,北京“.省略.传统中医药学术交流网”;广东相关中医的一些网站上也有中医(医学)心理学的文章和信息.

3.3开展活动中医心理学各种学术活动踊跃.广东省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年来,在张孝娟会长的领导下,进行了多种有成效、有影响、有新意的学术活动,如召开学术研讨会、开办课程班、心理学家讲座、音乐治疗实践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心理学”全国首期学习班在北京开班(2004年9月),有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32人参加.

3.4制定规划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研究,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条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前景展望将中医心理学的内容纳入其中;另外,中医心理学专业筹委员会当时编制的《中医心理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执行中.

3.5科学研究中医心理学的科研已有较大进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5次资助王米渠课题组,在“‘肾为先天之本’行为(心理)遗传的实验”等系列研究中,将中医心理学的科研深度推向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如造成恐惧肾虚模型的功能基因组[4];还有阴阳人格量表的修订研究也得到科技有关研究机构的大力资助.

总之,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以其丰富多彩的、具有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为心身疾病提供了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纵观中医心理学的21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中医学的其它学科发展相比,显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学科发育不成熟;全国绝大多数中医院还没有建立中医心理科或心身医学科;专门从事中医心理学的专业人才还为数很少,绝大多数学者还都是中医心理学的人员,这些人员中,大多数又是从事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的,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中医临床心理学人才匮乏;中医心理学研究队伍还比较松散,未能形成应有的合力和学术网络,研究项目和研究课题较少,特别是缺乏一些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的大课题,从而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积极地促进中医心理学学科建设,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临床、科研与教育体系;培养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中医与心理学理论及临床基础,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及现代科技知识如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综合素质的相对稳定的临床与科研学术队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建立科研网络,开拓思路,多学科结合,争取能使中医心理学的科研取得新的突破.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