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点赞:6054 浏览:207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差异检验表明,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等于3.135,P<0.01);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显著性别差异(t=1.259,P>0.05).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

【关 键 词】心理健康;情绪调节;一般健康问卷;大学生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从20世纪80年始的[1].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已经成为当前情绪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热点.关于情绪调节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Gross[2]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和自愿地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Gross[3]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将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emotion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emotionregulation).他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suppression).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及其同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3]进一步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发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而实证研究很少(主要以黄敏儿[4]、李梅[5]、邓丽芳[6]的研究为代表),尤其是关于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仅有理论综述[7]而尚无实证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高校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28人,女生270人;文科学生261人,理科学生137人;城镇学生228人,乡村学生170人;低年级人数为231人(大一128人、大二103人),高年级人数为167人(大三94人、大四73人).

1.2方法

1.2.1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HealthQuestionnaireGHQ-20)该问卷系Goldberg编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虹等人修订[8].此问卷共20个项目,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抑郁、焦虑、自我肯定.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GHQ-20的20个项目分“是”和“否”记分,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分数越高说明在此维度的症状越典型.将自我肯定量表记分进行反向转换后与忧郁、焦虑量表分合成,形成心理问题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6,分半信度为0.67,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61以上.

1.2.2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RegulationQuestionnaire)该问卷修订自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9].此问卷共10个项目,含2个维度: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1~5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倾向于运用此种情绪调节策略.本次测量中,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68,问卷两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0、0.60.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3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PSS/PC(11.5)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Pearson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情绪调节状况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3.84±0.64和3.23±0.79,由于本研究采用5级记分,中数为3,所以,大学生较多地运用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相对来说,更倾向于运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情绪调节问卷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中所示.

表1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调节上的得分并无显著的城乡(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或乡村)差异和年级差异.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在自我肯定、抑郁、焦虑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5.78±2.14、0.86±1.02和1.12±1.36,将这3个维度总体平均数分别除以每个维度的题目数,得到各维度的平均分,3个维度分别为0.64±0.24、0.146±0.17和0.22±0.27.由于本量表采用0~1计分,中数为0.5,所以,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较高,抑郁、焦虑程度较低.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中所示.

表2的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GHQ得分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焦虑因子上,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

2.3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认知重评的平均分(3.84±0.64)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认知重评组、低认知重评组;以表达抑制的平均分(3.84±0.64和3.23±0.79)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表达抑制组、低表达抑制组.对认知重评高、低组及表达抑制高、低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3中所示.表3的结果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明显要高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明显要低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表达抑制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及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问题及各因子相关不显著(见表4).

3讨论

在情绪调节方面,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表达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本研究结果与Gross对1483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男生与女生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差异,但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3].产生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研究[10]表明: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男性表达情绪常会被看作是懦弱、缺乏男子汉气概.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多地教育男孩要学会控制情绪,社会也更期望男孩抑制情绪的表达.对婴儿早期情绪行为的研究[11]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男性表现更坚强和克制,更加稳重和含蓄,导致男性更多运用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性别、城乡、年级的差异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种差异可能与男女传统社会角色以及师范院校的学生特色有关.男大学生可能比女大学生对成就、事业有更高的追求,同时,师范院校女生较多,并且女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学习、活动等方面表现得都要好于男生,这使得师范院校的男生压力要比女生大,这给男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大学生;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这可能与乡村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要比城镇学生差,他们感受到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要大于城镇学生有关;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低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也就是说,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实践经验及人生阅历的丰富有关.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检验的结果也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日常生活中过多的负性情感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调节,很易发展成为情绪障碍,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从发展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就进行积极调节,也就是学习运用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选择有利情境,对情境进行修补,注意转移法,认知重评策略等,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优化与情绪相关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