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患者行胃肠减压的护理

点赞:4670 浏览:155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248-02

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更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措施,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胃肠减压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通过引流胃肠液或气体达到减轻胃肠道压力,使胃肠肌肉得以休息,等待恢复功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共行胃肠减压450例,男250例,女200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20例,肠梗阻128例,大肠癌80例,胃癌88例,胰腺炎54例,胆石症100例.其中胃肠减压时间最长42天,发生堵塞28天,占总数的6.22%,发生脱管的90例,占总数20.00%.

1.2胃肠减压的方法:先将患者充分准备后,选择质量好、刺激小、型号适宜的硅胶管,用石蜡油充分润滑全管后,将胃管从一侧鼻腔轻轻地、均匀地插入患者的胃内,边插嘱其边吞咽,同时耐心地告之不要紧张,要放松.待插入所需长度,确定在胃内后,妥善固定.

2护理

2.1置管前的评估:置管前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心理状况、疾病情况及鼻腔有无畸形,鼻中隔有无偏曲,了解施行胃肠减压的目的,置管前告知患者置管的目的及重要性,多与其交谈,介绍置管的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

2.2置管时要点:针对普外科患者的特点及置管的目的,置入长度一般是55~68cm,即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部,再加上从鼻尖至发际的长度.因为插管在55cm以上者,能提高胃肠减压效果,引流出较多的胃内容物,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明显,恢复排气排便时间缩短.同时,从手术医师反馈的信息,也证明这点.


2.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贯穿于胃肠减压前、中、后的整个过程,心理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操作和留置胃管的时间.大多数患者及陪人一提起要插胃管,内心紧张、害怕、难受、不能接受.因此,先告知他们插管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强调胃管是“救命管”,不是可有可无之物,有时还可以适当地威胁患者,如不插可能带来的后果等,要让他们从主观上接受.同时,暗示陪人协助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只能接受.或者听以前插过胃肠减压的患者现身说法,效果更佳.其次,插管时嘱其一定要配合好,放松,告知时间1~2min便可插好,不适时深呼吸,同时加以适当地表扬与鼓励,一般插管均成功.再次,待插管到所需长度,确定在胃内后妥善固定.告知患者在减压期间一定不能自行拔除,否则,再置管时更痛苦.嘱其少说话,少做吞咽动作,尽可能减少咽部不适.

2.4置管后的护理

2.4.1妥善固定:保持有效引流,插管后一定要先用干毛巾擦干局部,特别是鼻翼两侧,再用医用胶布,用不是透气胶布固定两个部位,因为透气胶布受汗液及面部油渍影响,固定不牢,胃管易滑脱.每次巡视病房时,发现胶布松动,及时更换.除常规固定外,再用别针固定于衣领上,防止因脱出而致重置管的痛苦.同时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定期行胃肠减压,q2h.如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者应考虑到引流不畅,及时检查原因,调整角度或长度,同时检查是否堵塞,必要时更换.

2.4.2注意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针对不同普外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注意胃液的颜色,一般为无色状,1500~2500ml/d,胃手术后胃液呈红色或暗红色,陈旧性血液为咖啡色,胆石症患者胃液为草绿色,肠梗阻患者胃液呈淡,如胃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说明有胃出血,需立即告知医生处理,每天引流情况须记录并交班.

外科患者行胃肠减压的护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4.3对症处理:对于胃管机械性刺激引起咽喉不适肿痛,可用西瓜霜剂加生理盐水10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充分摇匀进行局部喷雾3~5次/d.禁食期间,加强口腔护理,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溃疡、霉菌感染等,有异常及时处理.对于置管引起的情绪变化,可指导放松训练技术,如想像力放松,听音乐、深呼吸等,引导患者从治疗性情境中分散注意力.

2.5拔管的护理:拔管前告诉患者及家属因病情稳定,胃肠道功能恢复可拔除胃管,并说明拔管步骤以取得患者合作,拔管前先将胃管折叠捏紧,边拔边用纱布擦胃管,拔到咽部处快速拔出,及时清洁患者口鼻面部.

3体会

胃肠减压在普外科是不可缺少的护理操作之一,对于胃肠道肿瘤、肠梗阻、胰腺炎、胆石症等手术患者术前都要留置胃管,如何提高首次插管的成功率及长时间留置胃管,心理护理及置管后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并配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