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关系

点赞:24606 浏览:1090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探索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重庆永川区465名初中生和高中生用《情绪管理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调查.结果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呈现积极的趋势,并与心理健康相关.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存在性别差异,情绪管理能力在年级与父母工作情况上无显著差异.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与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上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有相关关系.寄宿制能在一定程度促进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关 键 词】情绪;组织和管理;精神卫生;儿童;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R395.6B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1-1294-03

CorrelationStudyAboutEmotionalManagementAbilityandMentalHealthoftheBoarding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XIAOMin*,GEYing,CAOCheng-gang.*SouthwestUniversity,InstituteofEducationandSciences,Chongqing(400700),China

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情绪管理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emotionalmanagementcapacityandmentalhealthoftheboarding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foreducationpolicy.MethodsTherevisionof"MentalHealthDiagnosticTest(MHT)"and"EmotionalManagementCapacityQuestionnaire"wereusedtoinvestigate530juniorandseniorhighschoolstudentsinthesouthwesternregion.ResultsItappearedtobeapositivetrendandsomecorrelationintheirmentalhealthandemotionalmanagementability.Dataanalysisshowedthatthereweresomedifferencesingender,gradeandparentswork.Thereweresomedifferencesbetween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andnon-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theboarding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andthenon-boarding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inruralinmentalhealthandemotionalmanagementability.ConclusionThereare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emotionalmanagementandmentalhealth.Comparedtonon-boarding,boardingcouldimprovethementalhealthandemotionalmanagementabilityof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

【Keywords】Emotions,Organizationandadministration,Mentalhealth,Child,Ruralpopulation

农村留守儿童即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未满18岁的孩子[1].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即指由于学习需要而寄宿在学校的儿童[2-3].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4].情绪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学校环境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等[2].因此,本研究拟从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研究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4-6月在重庆市永川区抽取4所农村中学、2所城镇中学的初一~高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为87.7%.其中非留守儿童182名,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193名,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90名.考虑到初三和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学业压力有很大相关(由于所处阶段的特殊性),为排除这一因素干扰,故本次研究并未对初三和高三学生进行取样.

1.2方法让所有被试按照统一的指示语要求填写MHT量表和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张小丽等[2]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简称MHT),包括90个题项,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采用5级评分制,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9503,分半信度为0.8455.

采用王飞飞[5]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将问卷中相关题目加以修改,形成更适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共由5个维度组成: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积极补救能力.采用5级评分制,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越高.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7150,分半信度为0.4753,说明本研究修订后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和维度模型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各维度与总分相关系数在-0.735~0.624之间(P值均<0.01).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各维度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结构较为清晰一致,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辅以事后的个别深度访谈.

2结果

2.1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对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在性别、年级、父母工作情况上的交互效应和主效应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未见交互反应.分别就主效应进一步分析.农村寄宿制留守男、女儿童在情绪管理能力上总体水平相当,总分分别为(3.39±0.44)和(3.45±0.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等于0.955,P>0.05).只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男女得分分别为(3.33±0.68)和(3.50±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等于-2.387,P<0.05).各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呈现一种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不同父母工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农村寄宿制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总体上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控制消极发泄与控制消极暗示能力与MHT各维度呈显著相关(P值均<0.01).理智调控情绪,寻求外界支持,积极补救与MHT部分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见表1.

2.3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2.3.1心理健康状况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状况总分、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见表2.

2.3.2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上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及总分上,农村留守儿童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1).见表3.

2.4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与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差异比较由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与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人数相关较大,所以下面采用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中Mann-Whitney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仅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其他各心理健康的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情绪管理能力总分及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上,寄宿制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见表4.

3讨论

研究显示,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总体呈现正向趋势,这说明他们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6].在寻求外界支持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与王飞飞[5]在大学生中的研究结论相似.这可能与青春期男女生心理[6]与生理发育高峰差异以及传统文化对男性的要求[7]有关.不同父母工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父母工作情况不是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主要原因.

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表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心理不健康程度就越低,情绪管理能力越差,心理不健康程度就越高[8].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9-12]一致.在恐怖倾向与冲动倾向上,留守儿童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常常感到过分自卑,却未进行正确疏导.尤其是处于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更易于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10,13].

在情绪管理能力方面,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总体显著好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这说明留守状态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但它并非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所有方面[14].此外,独立处理事件促进了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父母长期在外地,这就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自我情绪[15].

寄宿制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刘朝军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这与张小莉等[2]的研究结果相反.根据刘霞等[17]对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特点的研究结果来看,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而对于寄宿制留守儿童来说,长期生活在学校环境中,缺少父母及家庭其他支持系统的支持.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虽然父母也外出打工,但家庭里其他成员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家庭功能和家庭亲密度[18],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随年级增加而下降的趋势[19].

寄宿制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及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寄宿制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这2种能力高表示在消极情绪的引发情境下,当个体出现强烈的本能性的宣泄念头时,能够控制冲动,冷静头脑,告诫自己要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应付方式具有不成熟性[20].这与本研究的结论稍有出入.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本阶段是实现自我与赢得他人关注与尊重的重要时机[6],为了赢得同学和教师的认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处于消极情绪或遇到不良事件时,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分析原因直至解决.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但相对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增强.表明寄宿制这一学校制度可能对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儿童生理成熟和心理发育的最关键阶段无法得到父母的直接教育的情况下,寄宿制不失为弥补这一缺憾的良好制度.

4参考文献

[1]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教育导刊,2006(6):62-64.

[2]葛缨,张小丽,曹成刚.初中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1):45-48.

[3]唐喜梅,卢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70-72.

[4]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5]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6.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46-387.

[7]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39-43.

[8]黄荣生.由农村女劳动力转移造成的母教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6(3):33-36.

[9]黄艳平,李玲.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10]程龙.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9,23(2):134-136.

[11]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82.

[12]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等.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8-240.

[13]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102-104.

[14]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15]张新招.福建长乐海外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状况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6]刘朝军,田素英,寻广磊,等.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82-5784.

[17]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25-327.

[18]梁静,赵玉芳,谭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7(28):631-633.

[19]王良峰,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39-640.

[20]段玉香.农村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31-333.

(收稿日期:2010-04-20;修回日期:201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