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医学中的和谐理念

点赞:5298 浏览:195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仲景医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仲景秉承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并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其“合二为一”的理念,强调彼此和谐相处的思维模式对现代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关 键 词:仲景医学;和谐理念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11-2382-02

DiscussHarmoniousIdeasinZhong-jingMedicine

PEIHui,WUHaiyan,ZHANGYuzhong,CHENMing(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仲景医学中的和谐理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仲景医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Abstract:Zhong-jingMedicinecontainsplentyof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TheharmoniousconceptionisthesoulofChineseculture.ZHANGZhong-jinginheritedthegeneralnotionsoftheharmoniousintegrationofnature,earthandhumanbeing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hichwasevaluatedbydiagnosisandtreatmentofdisease.Theconceptionofbiningtwowithoneandstressingthinkingmodeofharmoniouscoexistenceareimportantclinicaldirectivesignificance.


Keywords:Zhong-jingMedicine,harmoniousconception

仲景医学是中医学中的一朵奇葩,蕴涵着深厚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仲景医学中的和谐理念贯穿于仲景对人类天、地、人和谐相处,以及人体形神、阴阳和谐平衡的基本观念,并将和谐理念应用于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现以简要归纳,以求斧正.

1仲景医学中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念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在《金匮玉函经•,卷第一•,证治总例》中说:“夫二仪之内,惟人最灵,禀天地精英之气,故与天地相参.”说明仲景禀承《周易》、《》中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认识宇宙、自然、生命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等现象.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念包括:天和则人以生,地和则人以长,人和则人以寿,家和则人以康,国和则人以安,邦和则人以展的“太和万物”观念.

1.1天和则人以生《注解伤寒论•,图解运气图》曰:“夫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证诊.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右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说明天体的运行对人体有直接影响.天体运行和谐有常,地球运转正常,气候适宜则人得以生存.若象东汉末年仲景时代,九大行星运行失常引发气候骤冷,或更趋于冰川时期,地球缺乏阳光的能量,人类就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丧生,乃至灭绝.

1.2地和则人以长《金匮玉函经•,卷第一》曰:“人随土地,得合阴阳,禀食五谷,随时相将”意涵:地球运转有序,大地万物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若地球的轴向、速度不规,气候骤寒、剧震、暴洪均会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人们身体的生长发育乃至种类的灭绝.

1.3人和则人以寿《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即人和,包括人体阴阳的调和,经络、脏腑之间,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功能与组织,形态与心理的协调、协作,和谐的发挥作用是人体预防疾病,摄生长寿的基本条件.

此外,仲景学术思想中“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蕴涵着家和则人以康,国和则人以安,以及儒学中“协和万邦”(《尚书•,尧典》)的太和理念.

2仲景诊断学术思想中的和谐理念

《金匮玉函经•,卷第一》指出:“夫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其中的“未动、未散、未进、未盛、调匀、未乱”均含有平和之意.概观仲景诊断学术思想中蕴涵着神和以静,色和以调,声和以谐,味和以淡,脉和以平的和谐理念.

2.1神和以静《金匮玉函经•,卷第一》曰:“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其四气、四神即《佛经•,金光明经》的地水火风4种元素和魂魄4种心理精神状态.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才能处于安静的神和状态.

2.2色和以调《金匮玉函经•,卷第一》曰:“古者上医相色”“上医知病者,色脉与身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之类.”说明人的面色、肤色要与形态、五脏体质相调和.《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的“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留饮”均以面部色泽是否调和为诊断依据.此外,《伤寒论》中有“睛和”的论述,因肝开窍于目,故睛和表明肝气条达.

2.3声和以谐《金匮玉函经•,卷第一》方“中医听声知病者,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惊悸,木得金声,恐畏相刑”常人发出的声音为和谐之音,表明五脏调和,心身健康.仲景医学中的不和之声,分别在谵语、郑声、独语、声中论述.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均是从不和之声诊断病症的实际总结.声和不但指病人发出之声,还包括病人听力.《灵枢•,脉度》指出的“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2.4味和以淡人的口味和气味以淡为和.口味嗜辛、嗜酸、嗜苦、嗜甘、嗜咸均是五脏偏盛的表现,而人的气味亦应以清淡无味为和,身体或口味出现异味具有诊断学意义.如《伤寒论》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均是气味不和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故《灵枢•,脉度》有“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的论述,说明味和是心和、脾和的表现.

2.5脉和以平《伤寒论》第391条:“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吴谦在《订正伤寒论注•,卷十四》中释:“霍乱,吐已利断,汗出已止,脉平和青,内外俱解也.”柯琴在《伤寒论注•,卷十四》中阐论:“凡脉之不浮不沉而在中,不迟不数而五至者,谓之平脉,是有胃气”均说明和脉是阴阳调和的表现.

《灵枢•,脉度》:“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仲景将脏和、脉和理念应用于临床并平脉辨证,是和谐理念在中医临床上对《内经》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仲景治疗学中的和谐理念

《金匮玉函经•,卷第一》云:“若欲治疾,当先以汤洗涤五脏六府,开通经脉,理导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槁,悦肤,益人气血”,“破积聚,消诸坚症,进饮食,调营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意涵着调和阴阳,调和脏腑,调理气血方为良医,即“和为贵”的理念.仲景治疗学中的和谐理念表现在,治疗太阳病中的卫和,营和,调和营卫,治疗阳明病的通调胃腑,治疗少阳病的和解表里法,治疗太阴虚寒的调理中焦法;治疗少阴病症的调和阴阳法和治疗厥阴病证的调节寒热法等.

3.1太阳病当调和营卫《金匮玉函经•,卷第五》:“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与卫气不和也等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3.2阳明病当通调胃腑《伤寒论》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3.3少阳病当和解表里《伤寒论》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即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3.4太阴虚寒当调理中焦《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理中汤类》释为:“霍乱之证皆由寒热之气不和,阴阳拒格,上下不通,水火不济之所致.”陈恭溥在《伤寒论章句》中释为:“理中丸,温补中土之第一方也等,用人参,甘草,甘以和阴;白术,干姜,辛以和阳,辛甘相辅以处中,则阴阳自和,而中焦理矣.”

3.5少阴病当调和阴阳少阴病以心肾阴阳两脏阴阳不调,依其程度不同而表现为寒化,热化,可表现为阳虚阴盛和阴虚阳亢两方面;在治疗上则遵循调和两脏阴阳,用所谓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阳以和阴;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法养阴以和阳,促其阴平阳密,精神乃治.

3.6厥阴病当调治寒热《伤寒论》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是说厥证是由于阴阳两气互不接应,难于和谐相处形成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寒热错杂证:或下寒上热,或里寒外热等,当以厥热的程度调治寒热,调和脏腑之气机.

总之,仲景治疗学中继承《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和《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的调和阴阳为总则,并应用于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中,是中华和谐理念在仲景医学中的体现.

此外,仲景医学中的和谐理念还表现在对于疾病预后判断和康复调理上,如《伤寒论》第387条:“吐利之,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金匮玉函经•,卷第二》:“病有不战,复不汗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内无津液,阴阳自和,必自愈.”《伤寒论》第211条:“发汗多,重发其汗,若已下、复发其汗、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等.

4结论

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之精髓:《周易•,乾卦》中的“保合太和”,《尚书•,尧典》中的“协和万邦”,孔庙大成殿前的“中和位育”,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的“和为贵”,孟子提出的“地利不如人和”,以及中国古训中的“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心平气和”“太和万物”“君子和而不同”“家和万事兴”等,是构架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元素,其“共和”理念用于许多国家的政体建设.

仲景医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医文化,和谐理念是其中之一、需要努力发掘、深入研究.

在过去的中医学教材、教育中,受“一分为二”哲学思潮的影响,过分强调事物内部二个方面的对立与斗争,其思维方式是负面的;而一个统一体内诸多方面的和谐统一是主要的,即“合二为一”的理念,强调彼此的和谐相处的思维模式具有时代意义.

人体与天地、社会,身体与心理等阴阳的和谐统一是健康的基础.太极图充分反映了这一理念:阴阳的消长,恒动、平衡在统一的太极圆内,是万物和谐相处的太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