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中医方剂教学模式

点赞:5395 浏览:190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简述西医院校大力开展中医教学的重要性,目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方剂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教学具体模式探讨,并举例说明.

关 键 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方剂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950-02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对中医方剂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促进西医院校中中医方剂教学水平的提高.

1西医院校大力开展中医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急性危重病、疑难病层出不穷,西医治疗虽然在很多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运用中医的优势加以解决,比如治疗各种慢性疑难杂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病毒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难治性心衰、难治性泌尿系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再比如对各种免疫病、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治疗都有着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实为21世纪医学之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达到优势互补,而并非攀比中西医在临床中治疗比重各占若干,中西医结合是将西医先进的药理、生理、病理研究成果与传统的辨证论治相结合,作到病证相合,衷中参西.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渐确立,单纯的治疗疾病已发展成为预防、保健、治疗及康复相结合,“回归自然”、“祟尚天然药物”正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医学发展必然趋势.

西医院校中医方剂教学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中医学,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有着鲜明的人文背景,从形成到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医疗、生活实践、积累总结、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学术内容和诊疗经验,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完整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中医教育被一致认定为医学院本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必修考试课,重点设置.在长期大量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西医院校绝大多数学生有很大兴趣学习中医,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希望通过学习,能用中西医两套理论诊治疾病.

2目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

目前,西医院校所讲授的中医教材,是由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5门课程浓缩精炼而成.这5门课程在中医院校系统讲授需要550学时,而目前讲授中医学仅仅安排72学时,教师授课不得已高度概括,学生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仅凭教师枯燥讲授,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便于在短时间授课中掌握学习要点;由于在开设中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西医课程,不可避免的用西医观点来看待中医,中医有很多地方存在与西医脱节的现象,中西医之间不能完全对应;三是时间有限,不可能像中医药院校那样进行系统、全面、分科的理论加实践中医教学.

另外,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而目前中医教育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说教、啃书本、背概念,在学完全部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后方进入临床实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及对前期教学效果的检验,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导致学生理论和临床严重脱节,临床处理实际问题和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其中,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辩证论治中理、法、方、药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效果尤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主要问题,一是课程内容过份强调对传统理论继承,不能体现现代药学及相关学科发展.二是有些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重点不突出,与目前临床治疗不相适应.三是教材编写相对滞后,学生对本学科发展前沿缺乏了解.

3 方剂教学模式探讨

3.1中西汇参 衷中参西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临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便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临床中去,学以致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对于中医方剂,不能仅仅不局限于传统的理法方药,对于药理也要充分认识,系统讲授,力争做到中西汇参,衷中参西.以利水消肿药来说,葶苈子,味辛性寒为泻肺中气郁水饮,利湿平喘要药,《本草经百种录》“葶苈滑润芳香,专泻肺气,肺如水源,泻肺既能泻水也.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电.”葶苈子适用于中医辨证为浊唾痰涎壅遏气道之邪实气闭者,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用,葶苈子为十字花科种子,药理证明含有强心苷,具有强心、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降低肺静脉压的作用.葶苈子大枣泻肺汤,治疗心衰的指征为咳喘,不得卧,浮肿明显,且没有明显的脾肺气虚表现者,尤其适用于反复应用地高辛中毒,不能再用者,一般用量为15g,最多可用至50g.


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中医辨证多为脾肾阳衰,治疗以补肾为主,方用真武汤、附子汤加减,效果满意.生理研究发现,肾阳虚患者,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生成素)水平明显降低,而温肾助阳药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索,稳定调节血液中T3的含量.中医治疗甲状腺疾病,不同于西医单纯激素治疗,比如对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病)为自身免疫性病,往往表现为甲亢、甲减交替出现,中医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症状,而且能够双向调节体内激素水平.

再比如对于肝硬化重症腹水的治疗,利水消肿虽为治标之举,但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则,利水消肿药可以起到西药利尿剂的作用,而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之弊,可以消除水肿,减少血容量,降低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与西药利尿配合,中西合璧,优势互补,效果满意.

3.2 适当取舍古为今用适当突出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尤其在西医院校,教学应更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展示中医的优势所在.随着中药制剂开发的日益深入,象参麦、参附、生脉注射液这样的成药针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强调辨证论治.生脉注射液由古方生脉散提炼而成,是益气养阴药,应用的指征应该是舌鲜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辨证为气阴两虚或阴虚内热者,对于舌苔白黄厚腻,辨证为湿热内阻者,则应该有所禁忌.参麦、参附分别为为红参、麦冬以及红参、附子提纯而成,红参补气通阳、温热大补,临床用药时,应用的指征应该是舌质淡苔薄白,辨证为阳气不足,对于舌鲜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辨证为阴虚内热者,则应该有所禁忌;再比如刺五加为人参科植物,药性温热,临床用于治疗辨证为阳气虚损,效果较好,而对于辨证为阴虚火旺的,则鲜非所宜.再比如灯盏花、苦子、丹参、香丹等活血化瘀注射液,由活血化瘀的中药提纯而成,应用的指征应该是舌质紫或舌下动脉青紫,辨证为瘀血阻滞者,对于舌苔白黄厚腻,辨证为湿热内阻;或舌鲜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辨证为气阴两虚或阴虚内热者,则应该有所禁忌.

3.3 总结比较重点突出对于不同章节,主治相似的方剂应打破章节界限,对比分析,避免混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核心之一,也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重要特征,与西药不同的是,很多方剂虽然主治的疾病相同,但是却辨证不尽相同,由于在开设中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西医课程,不可避免的用西医观点来看待中医,因此经常造成混淆,在教学中应注意分析比较.比如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麻黄汤、三子养亲汤、麻杏甘石汤、二陈汤等均治疗咳喘;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皆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小柴胡汤、保和丸、吴茱萸汤、理中丸、旋复代赭汤、藿香正气散均可用于治疗呕逆;肾气丸、五苓散、真武汤、十枣汤均可用于治疗水肿等.同一章节,主治相似的方剂应对比讲解,突出特点,比如桑菊饮和麻杏甘石汤,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等.

3.4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引入例案分析笔者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典型生动的病例,互动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特点,以及各种辨证方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范围.西医院相对于中医院来讲,病人的病情相对较重,课下实习,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各种疑难病、危重病.比如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对于临床高热神昏躁动抽搐病人,中医辨证往往为阳明腑实证,这类病人一般都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往往极不合作,而且一般都经过西医胃肠减压,以及各种引流插管,病情危重,甚至有的病人肠鸣音消失,而且值得进一步提出的是,由于西医大量应用抗生素,往往造成集体菌群失调,口腔霉菌感染,所以有时舌诊并不典型,这时应以腹部症状为主,凡是腹部胀满拒按者,均可投以峻下之剂,急下存阴,根据大量临床实践验证,可以促进胃肠正常蠕动恢复,泄下积聚在里之瘀热毒邪,确有一泻而解之功.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随着现代科技的普及,西医已成为医疗卫生主体.进入新千年后,中医学与世界文化和医学的相互碰撞日益加剧,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学数千年丰富临床经验的积淀以及无可替代的临床疗效,是中医证治体系显示出巨大活力的基础.同时,历史已经一再表明,中医的证治体系具有极大的兼容性.用现代医学乃至现代科学,解析中医学所积累的临床经验,是中医临床医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经途径,上述教学改革措施,不仅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方剂学的兴趣,充分提高了教学质量,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