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早期影像学诊断

点赞:12729 浏览:559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化脓性骨髓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但骨髓炎发病和发展可以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细菌毒力的改变,呈现不典型临床表现和(或)影像学改变的骨髓炎也增多,使其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难度增加.

慢性骨髓炎根据X线平片表现,结合临床病史不难作诊断,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2周内在X线片上常无明显表现,故难以诊断.依照病理变化,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大约在3天就开始出现骨膜下脓肿,而CT薄层扫描可以清楚显示骨髓炎病灶区的组织结构和发现小的脓肿,加上精确CT引导穿刺活组织检查的细胞学,可以为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MRI由于有高的组织分辨率和多轴位成像的特点,对于显示软组织肿胀,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MRI能明确软组织肿胀的范围,特别是小的四肢脓肿,在长轴位图像,可确定肌肉筋膜间脓肿,对手术治疗很有帮助.

发病机制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致病菌主要是金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病菌进入骨髓的途径可为:①血行感染.②附近软组织或关节的化脓性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髓.③感染随外伤由外界进入骨髓.通常,化脓性骨髓炎主要是由血行感染引起,好发于儿童与少年,男多于女.病变常见于长管状骨,依序好发于胫骨、股骨、肱骨及桡骨,骨髓炎好发于干骺端.细菌栓子经滋养动脉进入骨髓,最初易停留在长骨干骺端松骨质区,形成局部病灶.由于该区血运丰富,末梢血管排列弯曲,终支吻合成网血管窦,血流缓慢,代谢旺盛,有利于细菌繁殖.若细菌毒力小或者机体的抵抗力强,则骨脓肿可局限化,形成慢性骨脓肿.若细菌毒力强,数量多,病灶迅速蔓延,可侵犯较广泛的区域,甚至波及整个骨干[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在5~7天可形成骨膜下脓肿[2],骨膜下脓肿可使骨膜掀起,造成血液供给中断,局部骨皮质坏死,形成死骨.

骨髓炎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影像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影像学表现

由于X线平片不能发现骨膜下脓肿,早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在X线平片上仅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一般14天以后才出现骨膜反应,此时在X线平片上才能肯定为化脓性骨髓炎,所以X线平片对早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诊断非常困难,只能提示软组织肿胀,但不能满足临床医生需要.X线平片早期长骨干骺端由于脱钙骨小梁变疏松、模糊,继而消失、破坏,呈边缘模糊的透明区,骨皮质吸收,并迅速向周围扩散,广泛者可累及骨干,皮质逐渐坏死而形成死骨,X线片上表现为高密度致密影,死骨的形态、大小不一,可呈小片或长条状,甚至整个骨干均可成为死骨.当X线平片出现明显表现的时候,常常已经有广泛的骨膜下脓肿形成,并掀起骨膜,造成骨干缺血,形成死骨.死骨的形成,严重影响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预后,有死骨形成的致残率明显高于无死骨形成者.而CT扫描由于其密度分辨率较高,可弥补X线在这方面的不足.CT可以充分显示病灶急性化脓期的变化及区域范围,可早期发现骨膜下脓肿,早期确诊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并引导穿刺引流治疗.早期骨膜下脓肿减压,可避免骨干缺血,减少死骨形成机会,即可减少致残的机会[3].CT显示平片未见的髓腔内小的骨质破坏,特别是骨皮质表面细小破坏、边缘毛糙,髓腔内粗大增生的小梁结构及散在的不规则透亮区及邻近软组织稍肿胀,而确立本病的诊断.骨皮质破坏表现为骨皮质中断,轴位薄层易于确定.骨髓腔破坏,骨干髓腔密度增高.死骨为孤立的浓密骨块,被低密度的脓腔所包绕.化脓性骨髓炎时,脓液经哈氏管至骨膜下,可引起骨皮质表面的散在虫蚀样破坏,这一改变不同于骨肿瘤性病变对局部骨质的直接侵蚀破坏,对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另外,CT显示粗大增生的骨小梁,这一改变较少见于骨髓炎,CT还可见程度不一的邻近软组织肿胀、密度减低,或伴脂肪间隙变窄、密度增高,易致误诊,诊断时要全面分析病变的影像特征.MRI在发现细微的骨皮质破坏和小的死骨上稍逊于CT.但MRI易于区分骨髓腔内的炎性渗出和正常的脂肪骨髓.因此,可确定骨质破坏前的早期感染.MRI由于有高的组织分辨率和多轴位成像的特点,对于显示软组织肿胀,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MRI能明确软组织肿胀的范围,在T2W1呈明显的高信号,对确诊软组织脓肿敏感性高,很有价值,在T2W1上呈高信号,边缘光滑或不规则.特别是小的四肢脓肿,在CT上常因条状硬线伪影所掩盖,而MRI可很容易发现,特别是长轴位图像,可确定肌肉筋膜间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