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专业实行导师制的可行性

点赞:11665 浏览:475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西医临床专业要求培养具有中、西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临床专业知识、技能,能独立承担中西医结合医疗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临床中西医结合医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该专业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本文从本科生导师制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措施和方法、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培养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导师制 本科教育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导师制最早产生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逐渐被世界各国高校效仿.但同于教师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导师制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大都开展于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层面.目前,随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我国本科生教育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扬州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已开始在部分院系开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实施.

1.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及推行的意义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这个教育形式关系里,导师不只是关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和掌握能力同时还要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并因人而异地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通过对学生及时的心理调适和生活关怀为其更好地开展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保证.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祖国医学与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师承教育曾经是数千年来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具有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教、学、临床实践高度统一的学科特点.虽然现代高等中医本科教育模式曾为中医普及教育和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一直作为国家培养中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门径,但是随着现代科班教育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独立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呼唤一种新型的中医本科教育复合模式正成为全国中医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需求.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将中医传统教育模式与高等院校中医科班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为上述问题提供积极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能为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创造必要条件撤成为各高校中医药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主流呼声.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导师制”.其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临证实践技能等方面,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

我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兴专业,不同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教育,而是中西医学同时进行教育的模式.为了改变现行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中,同一规格、教与学的分离,不能按学生个人的特点、优势、志趣、爱好因材施教的现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操作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及时调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波动,尝试在本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体现专业特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因人施教”.

中西医临床专业实行导师制的可行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中西医临床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培养优秀中西医结合人才,除了应具有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能力之外,更应强调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中医功底.后者必须抓好两个必要环节:一是熟读经典,二是临床实践.熟读经典不仅可以掌握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方法,用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还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把握中医药学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床实践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医理论的内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深刻领悟.辨证论治等临床思维与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通过临床实践,以共性演绎个性.以个性归纳出共性,使医学理论在临证中运用自如.其间名师的指导,是中医临床人才成功的重要环节.导师制医学教育让学生学会把导师的直接经验吸取为自己的间接经验,能有效地缩短实践领悟和探索解惑的过程,而且中西医许多抽象深晦的概念、医理和技术经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可以在名师指点下不断揣摩、感悟.

导师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能力培养,尊重学生个性,更加符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贯彻“个性化原则”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教育观更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重视基础课程和知识的教学,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倡“图钉式”的人才模式.即有较宽的专业面,拥有较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突破狭窄的育才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通过上述“四个结合”,更有利于该教育目标的实现.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方法

建立导师库.采取自愿入库原则,导师必须是对发展中医事业有热情,责任心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业务素质过硬热心献身教育工作的医教研方面的专业人才;导师必须是熟悉学科教学计划,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有较强治学能力和学习方法指导能力的教师;导师必须是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离、退休中医教师.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根据个人的志趣爱好,在导师库中选择指导老师,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计划.

导师和学生在相互了解、认可的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每名导师指导2-3名学生.培养对象确定后2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导师对学生表现不满意时,可在教研室主任同意的情况下,解除学生培养资格,学生对导师不满意时,向系办提出申请,经系领导同意后可更换导师.系办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把握导师制实施情况,及时扶持、督促、调整.

不同学年导师的职责侧重点不同.一年级的学生导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角色的转换.二年级的学生导师是过渡和有针对性的拓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导师侧重于指导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导师则侧重于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的指导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能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增加实践机会,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科研思维,学会如何做人.

4.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及存在的困难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如实行全程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①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由于导师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临床科研工作繁重,培养学生的有效时间相对不足,这使最初筛选导师时符合要求的导师数量相对较少.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争取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②导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老师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医院,学历及经验水平不同,这有可能在学生选择导师时会产生不平衡.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在介绍导师时尽量全面的突出导师的特长,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③由于今程导师制贯穿整个本科阶段,要求导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指导时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与教师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需要重新选择导师,这就需要系办制定相应的程序进行管理.④整个导师制实施过程的管理系统不完善.导师的工作不能量化评价,也不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时也仅供参考,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尚需要不断吸取经验,摸索总结,逐渐完善临床医学院的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