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用药有讲究

点赞:4520 浏览:176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脑梗死,即通常所说的“缺血性卒中”“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口眼歪斜、半身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甚至等.

今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主题是“oneinsix(六分之一)”,希望告诉大家: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将在此生遭遇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因脑卒中而永久致残.也正因为如此,近20年来,全世界神经病学专家针对脑梗死的治疗进行了众多研究,并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目前,脑梗死的主要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

急性期治疗

目前,脑梗死急性期,尤其是发病后4.5小时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溶解血栓的治疗.只有在这样一个时间窗内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才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发病后就昏迷、既往有脑出血,或近期有动脉穿刺、外科手术和创伤、出血史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脑梗用药有讲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活质量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目前全世界应用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其可直接催化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起到打通血管的作用.同样,该药存在颅内乃至全身组织的出血等风险.所以,溶栓治疗必须由专业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科学评估后才能决定是否进行.

二级预防

所谓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即对已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干预,以预防其复发.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是针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至关重要、无法替代的.现今国际上广泛认可并且国内市场上最为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这几种药物各有千秋.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给予推荐剂量的相应药物,只要不存在禁忌证,或者使用后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医生都会建议长期甚至终身服用这类药物.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等引起的心源性栓塞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对于大部分的房颤患者,口服抗凝剂有确切的预防脑卒中的效果.临床中应用最多的是口服抗凝剂华法林.患者要规律服药,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之间.剂量太大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皮肤瘀青等出血征象;剂量太小则无法起到有效作用.此外,华法林在血中的有效浓度会受饮食影响,且波动较大.猕猴桃、青豌豆、卷心菜、菠菜、韭菜、生菜、西柚汁、奶酪、蛋黄、动物内脏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品,都有对抗华法林的作用.因此服用期间应规律饮食,固定菜谱.

2.降脂治疗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伴随而至的是血脂紊乱的发生也显著增加.血脂紊乱,尤其是高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症会显著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除了进行饮食调控外,近年的多项临床实验也表明,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在显著降低胆固醇的同时,还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国内专家达成共识,通常要求血脂中LDL-C水平降至2.6毫摩尔/升以下,对伴有冠心病、糖尿病、周围动脉疾病、代谢综合征、未戒烟等多种危险因素的人群,要求则更为严格.


3.控制危险因素

降压治疗大量研究证明,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能使中风发生的相对危险性下降30%~50%.因此,针对高血压患者,专业医生酌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争取把收缩压控制在<130毫米汞柱,舒张压<80毫米汞柱;对存在双侧大动脉狭窄的患者,血压不宜过低,目标血压范围可适度放宽.对于新发的脑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48小时以后可考虑启动降压治疗.

控制血尿病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规范控制血糖将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发现糖尿病或血糖高于正常的患者,应严格进行饮食控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对血糖控制不佳者要合理选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血糖目标值: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6~7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

脑梗死的治疗虽然相对被动,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果人们能在发病后尽早就诊和治疗就可能拥有更好的预后;同时,一次发病后提高对该病的警惕,坚持在医生的帮助下做好二级预防的各项措施,就能有效地减少脑卒中的再发,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让脑卒中患者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每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每周二下午有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