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科学的形势和任务

点赞:2911 浏览:72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中国的未来发展前景更加使国人振奋.中国正在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面对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中国性科学发展的基本背景,是认清中国性科学形势、明确中国性科学任务、承担起发展中国性科学事业责任的前提.


1中国性科学发展面临的形势

对中国性科学事业发展形势的认识,即对中国性科学事业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是思考中国性科学事业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着眼点.

1.1中国性科学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中国性科学事业发展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包括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两个方面.中国性科学事业的发展首先来自于外部,来自于社会的需求.

首先,中国性科学事业的发展,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需要.健康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健康需求中,性健康需求属于最具普遍性的需求.而性科学就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性健康需求而存在的.一般地说,人的性活动贯穿于人类的发展,人的性需求是不受社会发展水平限制的.无论是在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在残酷的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的和平盛世,性活动都普遍地存在着.没有性,就没有了人类的繁衍,就没有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具体地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人的性活动的样态是不同的.恩格斯曾指出,劳动愈不发达,劳动产品的数量愈受限制,社会历史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人自身生产的支配.伴随着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的发展,人类的性观念和性生活方式在不断进步.重视性健康,在健康的水平上界定和研究性活动,即研究性与个体发育的健康问题,研究性行为与相关器官、系统的健康问题,研究性活动在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中的健康问题,则必须是建立在社会物质条件、科学水平、文化进步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者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维护健康和减少疾病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满足人民群众包括提高性健康水平在内的健康需求,越来越凸显.普及科学的性健康理念、深入开展性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性生活方式、回答群众有关性的健康问题,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次,中国性科学事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关系问题的处理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公民道德,崇尚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男女平等、互相尊重、礼让宽容、家庭和睦,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意义十分重大.关系和谐、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有活力,社会机体才会有活力,社会才和谐稳定.

以人口性别的比例为例.人口性别的比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指标.中国新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新出生人口,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982年为108.47,1990年为111.42,2000年为116.86,2009年为119.45,2010年为118.06.相对应103~107的自然生育状态下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30年来的持续偏高,使1980年后出生人口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不协调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对策,也收到了一些成效,2010年的出生人口性别与2009年相比已有略微下降,但问题仍存在[1].由此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社会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导致人口性别比例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地投入促进男女平等的法规政策的宣传解说,缩小男女社会地位差距,促进和谐发展,我们从事性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责无旁贷.

再次,中国性科学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不久前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人们的性观念、性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现象同样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文化具有抽象和具体两种截然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属性.文化既“抽象”得难以把握,甚至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严格定义,又具体得随处可见,社会生活中每每能感悟到文化的差异.人们在理想信念、观点方法、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往往都根源于文化,困扰人们的许多难题都能找到文化上的解答.文化是通过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通过社会物质生活来表现和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总是和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态度、社会物质生活相联系.文化就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之中.不管是先进的文化,还是落后的文化,概莫能外.不过,相对落后文化的存在,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的建立和发展,要困难的多.综观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落后的文化及其载体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观念定势和物化载体往往“自然而然”、“轻车熟路”地占据着原有的“地盘”,顽固地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有时,一些落后、甚至腐朽的东西,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一旦有了滋生的土壤,便会卷土重来.所以,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一个漫长的、甚至艰难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反差鲜明地存在着.这既说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和重要,也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困难.我们要做的是,扎扎实实地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加快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树立先进的性观念,崇尚美好的性道德,倡导正确的性生活方式,需要做大量的、扎实有效的工作.

1.2中国性科学事业发展的内在根据

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中国性科学事业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学科内部,是性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性科学事业有很好的科学基础.性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性活动直接相联系,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已经形成了以性医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科学等学科组成的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多学科理论体系.但是,在学科如林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性科学学科体系尚不够严谨、性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各分支学科的内涵及其相关性尚需进一步阐发.关于性的研究常常是多学科、跨学科的,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与产业,有关性的科学研究纷繁浩杂、林林总总,从科学体系的逻辑一贯和严谨缜密看,性科学体系还是粗框架的,甚至存在概念不准确、误分重合、相互包含的现象.比如,在庞大的性科学体系中,哪些是基础学科?哪些是技术学科、应用学科?在性科学体系树状结构中,各分支学科的准确节点定位及其与相关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怎样的?性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核心技术和方法、应用价值和潜力是什么?各分支学科的理论价值和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怎样的?应当说,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中国性科学事业将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发展.

中国性科学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一代代学者的努力奋斗的结果.当年,为中国性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性学会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吴阶平院士在周总理的支持下,高度重视性健康教育,尤其重视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他指出:“青春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是“关系到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的重大课题”[2].吴阶平等老一辈的工作不仅为中国的性科学事业奠基了基础,他们先进的思想觉悟、开拓进取的精神、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高兴地看到,无论是在性科学研究上,还是在性健康教育、性医学临床等实际工作中,中国的性科学事业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本身是伴随着中国性科学事业的发展成长的,是中国性科学事业发展的成果,也是中国性科学事业未来发展的人才基础和保障.

中国性科学事业的发展具备了外部条件和内在根据,说明中国性科学事业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具有了必然性.但是,必然性还不是现实,必然性向实现的过渡还需要艰辛的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扎实的工作将这种必然性变为现实.

2中国性科学事业的任务

中国性科学的形势和任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性科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发展中国性科学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性科学事业的任务,包括以学术研究的方式为社会怎么写作和以实践的方式为社会怎么写作两大领域.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既相互区别,更相互联系.一方面,学术研究依赖于实践.学术研究源于实践,学术研究成果的正确与否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为实践怎么写作.另一方面,实践也依赖于理论.科学的实践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上的主动、自觉与理论上的坚定呈正相关,而脱离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甚至是有害的.

2.1深入开展性科学研究

以学术的方式为社会怎么写作是性科学的职能,这个职能是通过科学研究实现.性科学研究中的问题非常广泛.近年来,性科学学术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性医学、中医性学、性传播疾病、性药学、性生物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教育学、性法学与、性美学、性文化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必须看到,在性科学研究中,深入和深化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深入,是指深入现实,从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深入的科学分析.比如,关于人口流动的性科学研究.人口流动是中国当前存在的社会现象.2000年中国流动人口(即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的数量是14439万人,2010年达到26138万人,已占总人口的19.5%.10年间,增长了81.0%[1].人口的大流动,带来了包括性问题在内的许多社会问题.由于流动人口中青壮年比例大,工作不稳定,夫妻两地分居和大龄未婚现象突出,引发了婚姻和性生活不稳定,流动人口也成为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当前,关于人口流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学术界也给予了关注,但相关的性科学研究尚不深入,需要社会学、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对策研究,为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做出应有的贡献.

所谓深化,主要是指性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1886年现代性科学的奠基性著作《性心理学》问世,其后的100多年间,性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并逐步被广泛接受,也有一些有影响的力作问世,但总体看来,性科学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原因在于,从事性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大都来自医学、心理学等学科.他们从各自擅长的学科研究性问题,表现出了原先理论功底的扎实和独特研究视角,为性科学的独立做了开创性工作,但囿于各自专业的局限,他们很难全面地思考性科学的整体框架.这符合新学科创立的一般规律,也是性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但性科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毕竟是现实.在借鉴多学科的理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确立并深化性科学各分支学科,创建性科学理论体系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比如,性医学研究就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探讨生殖系统疾病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机理,并制定相应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标准.相对于性的自然科学研究,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有待深化.

2.2深入开展性健康教育

要深入研究性健康教育的规律,在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性健康教育的特殊规律指导下开展工作.性健康教育是以提高人的性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其内容是传播有关性的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在本质上,性健康教育不仅与提高人的性健康水平直接相关,而且与提高人的整体健康水平相关;不仅与个体的性健康直接相关,而且与家庭幸福、社会进步相关,与社会和谐、安定相关.可见,性健康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内容非常丰富,需要认真研究、把握.提高性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都是以认识和把握性健康教育的规律为前提的.

提高性健康教育的科学水平,或者说,在性健康教育中坚持科学原则,是我们经常强调的.需要指出的是,要准确把握“科学”的内涵,避免片面地理解科学,将科学局限于狭义的“自然科学”.性健康不仅包括健全、健康的生殖系统、性行为能力,而且包括健康的性心理、性活动,包括有关性的良好的社会适应.科学的性健康教育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综合教育,不仅融生理、心理知识和方法传授为一体,而且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他人和社会责任、和法律教育为一体.生殖系统的正常形态和机能是健康的性发育、性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自觉遵守与性相关的道德、法律法规是性活动的精神保障,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性健康的评价标准.当前,加强性健康教育中的和法律教育是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性健康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不以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在处理有关性的问题上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观念,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3].通过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崇尚道德,明辨性活动中的是与非,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通过法律和法治教育,使青少年遵守与性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远离非法、违法的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性健康教育中和法律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当前性健康教育中的弱点、难点,所以应当成为重点.

性健康教育是面向大众的,目的是通过传播科学知识、普及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解决个体面对的问题.其中既包括普遍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更包括处于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问题.比如,学龄前的性健康教育、小学生性健康教育、中学生性健康教育、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老年人的性健康教育,虽然都以提高的性健康水平为目的,但在内容、标准、方法上又不相同,都有各自的特点.忽略性健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只能是走过场,非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性健康教育是针对性很强的工作,要潜心研究,在小范围试点的基础上总结、交流经验,制订性健康教育的原则、标准,提高性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2.3深入开展性医学临床工作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的提高,人们对性健康、性生活质量、生育后代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解决与性相关的各种疾病给群众造成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需要深入开展性医学临床工作.

与性相关的疾病,包括两部分.一是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性传播疾病等生殖系统或经性传播的疾病,二是其他系统、器官疾病导致的生殖系统、的功能性、器质性疾病.前一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发展较快,有了长足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加强诊断、治疗和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临床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后一类疾病,虽然已经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但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西医、中医要联起手来,性医学工作者要和医学内部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联起手来,从疾病的症状入手,揭示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提出临床上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策略和技术方法.

促进性医学发展的力量不仅来自于医学内部,而且来自于医学外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有力地推动着性医学的发展.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技术科学、心理学、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着性医学的发展,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性医学的内容,纳入了性医学体系.多学科专家、学者携手联合攻关,探索疾病复杂性、探索新的治疗手段,解决性医学问题,是提高性医学水平和与性相关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效果的必由之路.

性医学要充分发挥在严重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中的作用.例如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性医学责任重大.2011年,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2.9万例,其中病人16.4万例,死亡8.6万例.总体上看,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处于低流行状态,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已进入高流行状态,经性途径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总书记、国家主席曾明确指出:“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途径防治艾滋病的背景下,性医学工作者应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艾滋病防治原则、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探索新的实际效果更为显著的防治方法,是性医学的重要课题.

2.4深入开展先进的性文化传承、发展活动

传承和发展先进的性文化,是性科学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是崇尚美好爱情、美满夫妻关系、和谐家庭关系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发展伴随着的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爱情、责任、奉献的故事,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性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提高公民素质;要借助生动形象的载体,扎扎实实地开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中国性科学事业的未来发展虽然不能归结为以上任务的完成,其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但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必将在以上任务的基础上逻辑展开.

中国人口布局的现实特征与未来展望:来自“六普”数据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4):32-34.

2吴阶平.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3):37-101.

3张金钟.性健康与道德进步[J].中国性科学.2009,18(2):3-5.

[收稿日期:2011-12-08]